理财业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2018-11-12 11:19卜振兴
理论观察 2018年6期
关键词:金融监管实体经济

卜振兴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而资管业务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银行理财作为资管市场的代表,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其次分析了理财业务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具体表现;同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理财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最后对银行提高相关能力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理财业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6 — 0095 — 03

2018年4月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服务实体经的根本目标。”这也是前期监管政策反复强调的内容。从2004年我国第一支理财产品发售,距今约13年,理财产品的规模迅速扩大,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理财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上的作用也在逐步显现,如何更好地发挥理财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

一、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在分析理财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之前,需要首先对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进行简要梳理。

(一)业务规模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和wind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6月底,全国55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数量为8.58万支,存续余额为28.38万亿元。

从上图可以发现,资金余额从2007年的0.53亿元增长到2016年29.05亿元,增长了54.81倍,年均复合增长56%。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从2013年的44525支增长到了2016年的74200支,增长1.7倍,年均增长19%。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在数量和金额上都表现的非常明显。

(二)运作模式

截止到2017年6月底,我国存续的近30万亿的银行业理财产品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是,个人理财产品占比最大,同业理财占比有明显下降。统计数据显示,一般个人类产品存续余额为13.14万亿元,占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46.3%,与2016年年底基本持平,略有下降;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为4.6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16.24%,较2016年年底下降4.37%。金融同业理财规模的下降和二季度颁布的一系列监管措施有密切关系。个人理财产品占比的不断增加,反映了居民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谢绵陛,2018〔1〕),这为理财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保本理财产品的占比有小幅上升,但是从2014年以来的月度数据来看,保本产品的占比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截至2017年6月底,非保本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6.22%,占据目前理财产品的绝对比例。尽管如此,保本理财产品的规模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刚性兑付问题一直是困扰金融行业发展的难题(陶玲,2014〔2〕),从保本理财产品的占比上来看,近30%的产品仍然是保本型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行。

三是,国有行和股份行占比较大,但是城商行、农商行等机构的增幅较为明显。以2016年底为例,国有大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9.43万亿元,占比32.46%;股份制银行存续余额为12.25万亿元,占比42.17%;农村金融机构存续余额为1.6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9.87%。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渠道广、品牌影响力大(杨俊等,2015〔3〕),占据了理财产品市场上绝对的优势。但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由于其极具竞争力的收益水平、灵活的销售策略、立足本土市场等的优势(王剑,2017〔4〕),理财规模仍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二、理财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理财与实体经济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理财资金通过投资债券、权益类资产、非标准化债券、金融衍生品等直接和间接的将资金注入实体经济,从而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总体情况

在分析理财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前,首先要界定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的投资类型和投资对象。从理财资金的投向来看,理财资金投向包括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投资、公募基金、金融衍生品、代客境外理财投资QDII、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信贷资产流转项目、商品类资产、另类资产等。其中,债券、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是投资占比最高的几类资产。按照中國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定义,除了货币市场工具、现金及存款、公募基金、代客境外理财投资QDII、以及部分权益类投资等没有直接投入实体经济外,其余类型都属于实体经济投资的范畴。

从投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总规模上来看,截至2017年6月底,有20.93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投向了实体经济,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73.42%,较年初增加1.28万亿元,增幅为6.51%。

从上图可以发现,银行业理财资金投入实体经济的规模是逐年上涨的。由2013年的6.92亿元,上涨到了2017年上半年的20.93亿元,增长了3倍左右。从理财资金投资的占比来看,理财资金中投入实体经济的占比保持在65%以上,其中2016年中时占比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理财资金中投资于同业理财和同业存单等的规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由此,也引发了监管层对于同业理财空转的关注(袁志刚和袁婷,2017〔5〕)。而一系列的政策颁布实施后,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2017年上半年,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占比明显升高,一举突破了70% 的水平,理财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二)投向结构

从有统计数据的年份来看,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投向实体经济的理财资金涉及国民经济90多个二级行业分类,其中规模最大的五类行业为:工程建筑业、房地产、公共设施、电力热力生产供应和道路运输等行业,前五类行业占比为51.54%。

投资于重点监控行业和领域,如“两高一剩”行业、房地产行业和政府平台行业的资金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截至2016年6月底,理财资金投向重点监控行业和领域的资金余额为2034.9亿元,占比为0.77%。下图给出了自2012年以来,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重点监控行业的规模和占比情况。

从上图可以发现,自2012年至2016年上半年,重点监管行业和领域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占比都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上半年,投资于重点监管行业的投资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导致了监管机构对于理财市场的调控和整顿。从走势图我们可以发现,政策调控对于理财资金的投向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三、产品和投资需要不断完善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王国刚,2011〔6〕),因此服务實体经济才是回归金融本源。近年来金融改革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等进程不断加快,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逐步构建起来。一方面,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其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和支持作用也将持续强化。另一方面,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监管的新方向对理财业务发展和理财投资也提出了新要求。具体而言,其表现如下:

(一)加快银行理财产品转型

理财业务的本质是代客理财,投资人获取与风险相对应的投资收益,而银行扮演的是管理人的角色。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应该实现理财业务风险与银行经营的风险隔离。从目前发行的理财产品来看,按照是否保证收益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非保本产品又分为非保本预期收益型和非保本净值型产品,其中最能体现风险和收益与银行业务隔离的就是净值型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由预期收益率型向开放式净值型转化为大势所趋。但是,目前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占比接近30%,而在非保本的理财产品中,又有很大比例是预期收益型的产品。因此,理财产品的净值化之路任重道远。为了实现理财产品的转型,一方面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策引导,促使商业银行向净值型产品转型。

(二)丰富银行理财产品类型

如果说加快产品转型调整的是理财资金的结构,丰富产品类型则是增加了资金来源。市场上融资的渠道有很多,除了基金产品、信托产品、保险产品和传统的存款等方式外,还有很多新兴的资金融入渠道。理财产品由于参与门槛较低、风险水平较低等因素,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投资者的金融投资需求在不断提升。丰富理财产品的类型,才能迎合投资者需求,扩大融资规模,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持。为了丰富理财产品的类型,一方面,银行要广泛借鉴和研究已有产品,总结和发现产品优势和弊端;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做好客户调研,有针对性的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合两方面的因素,从收益类别、运作模式、风险等级、期限类型、起售金额等要素入手,并结合客户的需求,设计出多层次、多样化、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类型丰富和产品转型可以扩大资金规模,优化资金结构,能够为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打下基础。

(三)维持投资实体资金规模

自2013年以来,理财资金投资于实体经济的占比除2016年上半年占比下滑至60.74%外,其余时间基本维持在67%-74%之间。2016年理财投资与实体经济的占比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其中约30%的资金投资于非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同业理财和同业存单规模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投资于非实体经济占比的过快上涨,引起了监管机构对资管业务的关注。2017年3月份银监会办法了《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7〕46号)专门针对套利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尤其严查理财空转、同业空转。经过前期的治理和整顿,截止到2017年6月底,理财投资实体经济的占比达到了73.42%,理财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了充分发挥理财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政府对理财资金的投向进行引导,除维持流动性外,将理财资金尽可能多的投向实体经济,减少空转和套利。

(四)优化理财资金投资结构

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不可能大水漫灌,需要优化投资结构,将有限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最急需的领域和行业。理财产品的投资结构包括行业领域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期限结构等。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银行基本能够遵守宏观政策调控的指引,投资于重点监控行业和领域的资金量和占比均有所减少,资金投向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保持一致。从投资的品种结构来看,目前投资类型还较为单一,主要为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较少投资股权类的创新性资产。商业银行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投资类型、同质性资产组合的业务模式,发挥内外部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区域结构和期限结构方面:一是要坚持政策调控,将资金引导至实体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区域。二是要实现期限结构的优化,防范风险,同时要结合实体企业对于流动性要求和资金需求,进行合理的配比。适当参与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最后,理财资金投资实体经济还需要减少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减少套利机会,降低融资费用,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

四、结语

截止到2016年底,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20.21万只,累计募集资金167.94万亿元,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60.6万亿元,远超固定资产投资需要的资金。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市场,如果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而是在金融市场内部的不同机构之间相互拆借,击鼓传花,必然造成金融杠杆和金融泡沫,最终危机金融安全。因此,研究和分析理财资金投资实体经济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商业银行为了发展理财业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需要着重加强以下能力的建设。第一,产品设计能力。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市场,深入挖掘投资者需求,筛选、比较和整合现有理财产品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符合投资者需求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类型供客户选择。第二,营销推广能力。提升营销推广能力,首先,需要深入分析理财产品的特点,掌握理财产品的特性;其次要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抓住客户投资的痛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最后要构建理财销售的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销售渠道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资产配置能力。首先要积极追踪和了解最新的投资品种;其次,研究分析在不同场景下,最优的资产配置比例;最后,抓住市场机遇将资金配置到合适的投资品种上。第四,信息挖掘能力。这里的信息挖掘能力不仅指挖掘市场投资机会的能力,也包括挖掘政策信息的能力,与国家的金融政策保持一致。

〔参 考 文 献〕

〔1〕谢绵陛.庭债务收入比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于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J〕.中国经济问题,

2018,(01):62-72.

〔2〕陶玲.深化改革是金融市场稳定的根本〔J〕.中国金融,2014,(18):32-34.

〔3〕杨俊,邵汉华,廖尝君.银行竞争环境下资本缓冲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15,(02):82-93.

〔4〕王剑.农商行路在何方〔J〕.银行家,2017,(08):102-105.

〔5〕袁志刚,袁婷.中国式金融扩张的渠道与风险积累的实质〔J〕.学术月刊,2017,(11):34-48.

〔6〕王国刚.简论货币、金融与资金的相互关系及政策内涵〔J〕.金融评论,2011,(02):1-21+123.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金融监管实体经济
关于全球低利率问题的若干思考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