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8-11-12 11:19刘霞
理论观察 2018年6期
关键词:推广传承创新

摘 要:本文从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及意义入手,结合秦皇岛高校双排键电子琴教学实践,论证其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排键电子琴;传承;创新;推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6 — 0149 — 0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五千年的历史底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各族人民民间音乐的传承。河北省秦皇岛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一大批风格鲜明、演唱技巧独特并且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的民间音乐样式。“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河北鼓吹乐、昌黎皮影戏、抚宁太平鼓、青龙猴打棒、满族村子秧歌、北戴河任家班鼓吹乐”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活态”传承的生动艺术气质和浓郁的地域性民俗情韵,也已成为诠释秦皇岛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精神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深受群众喜爱。例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北鼓吹乐,曾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重要的乐种。主要分布在河北,其中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更被享有“中国吹歌之乡”的美称。抚宁鼓吹乐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还有主要活动在河北省秦皇岛地区及东北三省各地的北戴河任家班鼓吹乐也是河北鼓吹乐的主要代表。不同种类的唢呐是抚宁鼓吹乐、北戴河任家班鼓吹乐演奏的主要乐器,演奏风格活泼粗犷,风趣诙谐,热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抚宁鼓吹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和民间舞蹈的伴奏,历来深受群众欢迎。

河北省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4年3月21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下发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资料和实物征集与管理办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命名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从立法角度对河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规定。秦皇岛市政府成立了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各种新型娱乐形式的发展,给具有地方特色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们正在面临着被遗忘、遭损坏、趋消失的严重威胁,尤其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发展得不尽如人意。首先由于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使得这项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河北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家族方式传唱传承,近几十年来,具备此项才艺的十几名老艺人逐渐去世,年高的老艺人们无力从事表演活动,其传人人数较少,技艺也无法达到更高的标准。其次,由于演出场所及方式的限制,民俗活动的逐渐消失,传承活动难以为继。因此,河北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抢救、继承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尤以传承人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为重中之重。

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传承教育的基地,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高校所拥有的独特资源能深入开展秦皇岛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实践。秦皇岛地区高校对音乐类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教学和课程教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区域内高校进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课程研究及教学实践是目前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内容。挑选河北地区有代表性的、符合现代人们审美爱好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其文化精髓和特色风格的基础上,用大众欢迎的现代电子器乐—双排键电子琴加以演绎和创编,并结合民乐以及舞蹈表演,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区域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理论,探索并寻找地方高校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律,最主要的是培养出更多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使古老的民间艺术能够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创新,得到更多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从而推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一、以双排键教学研究为中心进行研发活动

双排键电子琴具有近千种多变的音色宽广的音域、宏大的音响,开拓了音乐创作与演奏的新领域。丰富的音色变化,非凡的表现力,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乐器的演奏,自创打击乐节奏,演绎出不同风格的乐曲,可以以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甚至民族音乐等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气势恢宏,堪称“一个人的乐队”。双排键电子琴比较适合现场演奏和伴奏,多声部即兴演奏和表现大乐队效果尤为出色。其手脚并用的肢体语言,气势宏大的演出效果能够保留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特色,其不受场地和人员限制的演出方式更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承活动,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为此,在高校的双排键专业教育活动和教学实践中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曲目用双排键电子琴进行演绎,必将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燕山大学双排键专业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依据体系目标,确立以素质为基础,向专业延伸的课程建设思路。教学内容探索“传承性学习”与“生活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成果向教学运用及时转化,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理性认同的有机融合。在课程内容上,广泛引入本土文化资源,形成以“家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集认知、研究、传习为一体的学生研究课题群。双排键专业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发小组和专业表演团队,进行了“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对“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河北鼓吹乐、昌黎皮影戏、抚宁太平鼓、青龙猴打棒、满族村子秧歌、北戴河任家班鼓吹乐”等器乐歌舞类文化遗产进行了搜集、整理、创编以及演绎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推行“中西并举,以中为主”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思想,对电子管风琴专业学生采取课堂教学中边试奏、边讨论、边修改的方法,进行课程开发,建立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把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引入教学机制,力图尝试在现代乐器与非遗文化中既保持原汁原味又渗入新鲜血液。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在高校学生中进行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例如,以河北鼓吹乐中的代表曲目《小二番》为例,这首作品的乐队组合是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使用的乐器以唢呐(喇叭)、笛、笙为主,也配以二胡、板胡、三弦、鼓、锣、钹等打击乐器。这些乐器的音色在双排键电子琴这件乐器中都使用了VA音源(VA音源擅长最逼真地模拟管乐和弦乐,从嘴唇动作到吹气强弱,都模仿得维妙维俏。)当然,演奏者必须对演奏乐器熟悉了解把握准确的奏法才能将双排键电子琴上的音色完美呈现。《小二番》就是典型具有这些特色的作品,乐曲旋律以唢呐和竹笛为主,二者互为主次,把鼓吹乐乐思中的“逗趣儿”表现的淋漓尽致,辅以复杂多变的节奏,尽展"一曲多变"的特点。《小二番》在变奏时往往曲式结构、节拍没有变化,而是突出演奏技巧的变化来推动乐曲的发展,是民间鼓吹乐演奏中运用的最广泛的变奏手法之一。在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中想表现《小二番》的节奏特点是件比较复杂的问题,毕竟所有的打击乐器演奏起来不能靠一位演奏者来实现。我们需要把所有的打击乐器制作成固定的节奏,一件乐器,一层层的按音符时值和节拍编辑储存到SEQ中。但是其弊端就是节奏节拍得格式化。因为它限制了独奏者、演奏者在音乐处理上的随心所欲。我们演奏的形式可以根据乐曲的改编有多种,如全曲改编到双排键電子琴上就可以一个人独奏;还可以双排键电子琴同唢呐独奏者的协奏;也可以双排键电子琴充当所有打击乐器来同其他乐器的演奏者配合等等。这些形式的结合将是一种崭新的尝试。在高校的双排键电子琴教学中即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传承创新的非遗文化。

二、以课题为中心推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2016年起,秦皇岛地区的高校掀起了“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教改热潮,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价值取向、体系建设、传承实践等在国际国内均处于初始探索阶段。“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以燕山大学艺术学院双排键专业为核心,结合双排键电子琴学科教学特点,进行秦皇岛地区说唱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为双排键专业的教师,成员涉及双排键、舞蹈、民乐、绘画、音乐表演等多专业学科的学生,形成了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专业演出为一体的专业研究团队。

课题组成员围绕秦皇岛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高校地方课程开发等主题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对各级政府出台的保护传承的政策文本和传承实践材料进行搜集;与秦皇岛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人进行访谈,传承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实地搜集整理,为课程开发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管风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赋予地域音乐新的内容、新的主题、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课题组成员在进行“电子管风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将声乐、钢琴、舞蹈、二胡等相关专业学科教学引入教学与实践环节,进行合理的开发探索。通过共同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创作出音乐元素鲜明突出的电子管风琴歌舞作品,为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学实践开辟了新的路径。

三、創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进行推广宣传活动。

为使古老的民间艺术增强知名度和传唱度,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民众中进行推广,“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组成员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组成专业的表演团队,每年进行大型的器乐合赛、歌舞演出、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调动以双排键电子琴为主体、民乐、舞蹈等多学科专业为辅的学生投身艺术实践之中的积极性。通过师生创编,实践、演出等多种形式形式使古老的艺术得以绚丽绽放。

1.进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唱与表演活动。燕山大学志愿者学生对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河北鼓吹乐、抚宁太平鼓”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曲目融入现代元素,将大众的口口传唱的朴实音乐曲目与现代电子演奏乐器——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进行融合。保留原有曲目的特色,贴近中小学生的审美与心理需求,进行艺术形式、音色、节奏、视觉效果的改编与创新,在秦皇岛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等中小学生活动场所以及各中小学艺术节进行教唱与表演活动,在广大中小学生中进行推广传唱。使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在广大青少年儿童中进行传承与发展。

2.进行志愿者展演活动。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组建了8个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服务队,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秦皇岛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使其在深入学习探究秦皇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其进行传承与传播。秦皇岛历史悠久,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共有47家旅游景区(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山海关万里长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以及驰名中外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北戴河尤为受到游人喜爱。志愿者服务队结合北戴河区连续开展的“北戴河音乐文化人”活动。在北戴河区石塘路步行街、奥林匹克大道公园等30多个室外活动地点开展公益演出活动。将研究、创编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曲目《小二番》等曲目进行志愿者展演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暑期文化生活,使学生们学习和研究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展示、传播与推广,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更激发了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与传承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研究已成为秦皇岛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以课程研究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宣传展示为手段的研究模式使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秦皇岛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参 考 文 献〕

〔1〕张仲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徐华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4〕赵文硕,卢小兵.宁夏花儿课程开发教学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5〕刘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昌黎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的探究〔J〕.学理论,2012,(03).

〔6〕张蕊.试析双排键电子琴对管弦乐音色的模拟与演奏〔J〕.北方音乐,2010,(08).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推广传承创新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