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8-11-12 11:19郑雪
理论观察 2018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带一路策略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在我国落地生根,这一战略的实施已经对中国的语言人才培养及其跨文化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旨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的解读基础上,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更好的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输送。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6 — 0174 — 03

引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及中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同建设 “一带一路”卓越战略倡导,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至此丝绸之路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被全球化的风潮拂去了尘埃,再次显现其耀眼光芒,再放异彩。它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规划。“一带一路”是一条绵长的人类文化纽带,它极大的弘扬了中国文化、传播了中华文明,从而更进一步地推进中国对外开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若要保证“一带一路”建设能够顺利地推进,就离不开硬件的支撑如经贸合作、互联互通等,同时软件的助力也不可或缺。例如文化间的交流合作、民心互通等,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推动共同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倡导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要切实地推动文化间的交流、文化间的传播及其文化的贸易创新发展。要做到跨文化的传播首先应该打破文化间封闭的状态,使文化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周德仓教授指出,就国家发展以及区域传播的视角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是凭借地缘优势即地理上互为连接的国家及地区在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交流及交往、互动及合作。这种互动、交流绝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更多的是跨文化的交流及融合。因此跨文化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高专业素质,并通晓各国文化习俗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人才是关键,也是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特别指出了大学英语应以英语语言知识、英语的实际应用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及学习策略为教授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具有国际视野,助力实现与世界“互联互通”之梦想,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输送。

一、跨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要培养出真正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具备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基本素养的对口人才,重中之重则是首先要对跨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内涵进行深入地了解。

从文化学理论来看,“跨文化”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个体或群体之间越过其各自的民族体系界限以体验经历文化归属性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互为联动的关系。若要做好“跨文化交际”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跨文化参与者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仅仅依赖本民族的代码、文化、习惯、习俗、观念及行为方式,而是同时也应该经历和了解对方的民族文化文明、风俗习惯及其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跨文化参与者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或间接经历目标国文化以促进更顺畅地交往而达到超越突破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冲突及差异;还可通过文化共情等方法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参与者亦可对自身文化加以反思,逐步消除固见以期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实现自身文化的重构与提升,促进本国与目标国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最终实现文化大融合。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了跨文化及语言的交际能力两个层面。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以参与者的语言能力及其交际能力为出发点,主要涵盖交际者在语言、语用及其行为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涵盖了参与者的外语的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我们还应注意到语境对文化理解的重要作用,且努力学习并拥有文化移情能力,拥有全球意识及全球视野并且试图达到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及均衡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组织部门及政府之间达成高效、得体恰当的交流往来,使其互为理解、互相尊重、彼此包容及相互认同的必要文化素质及能力。具体来说语言能力主要指语言使用方面的能力,即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 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行事能力、推理能力、心理能力、语境能力及文化能力等; 行为能力指能够适当且有效地进行交际和互动行为的能力,强调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文化差异的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在国际的多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往来中,外语在其中起到串联参与国和地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作用,若能培养出有跨文化视野以及精通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则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决策实施过程中,作为大学应首要明确人才需求类型以调整外语人才培养任务,努力尝试进行教育及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应借“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抓住提升学生外语能力的重要契机,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为重要任务。我们应该挖掘教育的巨大作用,尝试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培养出对口跨文化外语人才。

1.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

目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有待加强,以 “语言技能” 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应得以转变。有些学生学习英语还主要停留在语法学习,词汇背诵等基本技能学习的层面;有些同学认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少大学生已把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规划。不少学生采用题海战术,片面侧重答题技巧而不了解其文化。教师依然以语言教学为主;偶尔谈及文化也主要以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为主。因此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避免文化冲突,以达到更高效、顺畅的交流目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的前提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拥有跨文化意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才能有效地捕捉文化因素,把母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比较,尽量避免负迁移现象。戴炜栋教授曾指出外语教学应和跨文化交际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教授过程中不应仅停留在对文化异同进行简单地比较、概括、描述,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跨文化角度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熟悉文化差异、熟悉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不同的语用规则、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社会规范。否则沟通不能积极高效地达成,而导致误解、谈判失败甚至合作关系破裂等严重后果。例如我国出口的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各地十分畅销,因为“白象”是东南亚地区的吉祥之物,但在欧美市场上却无人问津,因为"白象"的英文“white elephant”意思为累赘无用、令人生厌的东西,可见谁也不会喜欢。通过讨论这种鲜活的案例,跨文化意识得以形成。

2.通过实践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能力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较为频繁的交流中,努力做到顺畅交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善于比较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清楚交际方式的差异。因此只有鼓励学生牢记且尊重这些差异,积极踊跃地参加到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去,切身体会这纷繁复杂的文化差异,以确保国际合作的顺利展开。

正如要想学会游泳,必先跳入泳池,否则再多的陆上动作模拟也于事无补。学习外语同样如此。首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与英语本族语者交流、接触的机会,通过面对面的接触使他们有效提高跨文化实践能力。如条件允许,也可创造出国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并且能够适当地减少使用语言时的焦虑感,以达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作为高等院校可以尝试“走出去”战略,把有深厚语言功底的优秀学生送出国外,亲身感受异域文化、风土人情及人文差异,回国后将会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夯实其在学校所学的语言知识,并且灵活运用;同时通过感受、体会相关国家的文化习俗,学生也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以实现更加顺畅地交流沟通。

3.外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及跨文化教学手段有待提高。

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如勤劳的传播者,播撒知识文明的种子,给予学生“活水源头”。在日常教学及接触中,老师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素养,引导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重视文化教学、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使用音频或视频、网络资料来讲解国外的文化,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教师也可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国外文化知识及所见到的趣闻。除此之外还可采用较为传统的方法来开展小组活动,案例分析,通过传统的提问、讨论和回答,辩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教师亦可通过看电影、阅读文学作品以分析文化差异;通过观摩、文本资料对比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深谙中国传统及当代文化

要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实现顺利沟通,跨文化交际者首先要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语言,这一文化载体,交流者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依赖于自身文化素质可以成功树立人格形象,以维护跨文化交际中个人的尊严和自信,在国际交流中争取主导地位,以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及利益。良好的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要既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又能深谙当代文化。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跨文化交际者十分喜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他可以更好地发扬我国文化精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声音,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力图优先培养既深谙中国文化又了解其他国家语言文化和历史的跨文化人才,增强其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5.科学系统培养跨文化人才

高校应考虑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科学制定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目标、方案以提高针对性及实效性。2016年4月16日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就“国家外语人才培养: 标准、指南与评价”进行讨论,此次论坛意义非凡,成果颇丰,就高校的外语教学变化与改革以及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针对“高等院校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了解读,明确“三标”(“国标”“校标”“行标”)含义:“国标”从专业发展提出基本要求、“校标”从院校特色发展提出要求、“行标”从社会发展角度提出要求,并且阐述了对这三者关系的认识。孙教授强调学校应该科学系统地培养跨文化人才,应做到坚守专业本色的同时又能显现学校特色、还要兼顾促进学生发展以及服务社会的需要。他还特别强调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应既具有中国情怀同时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应了解和掌握国际惯例,且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较为系统且科学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出具有跨文化能力、创新意识、思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的人才。

三、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而外语人才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是非常珍贵的战略资源。在新形势下,要深刻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以加强各民族及各国之间的经济及人文交流,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模式,合理科学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及人才储备。

〔参 考 文 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06):2-8.

〔2〕郑雪.从跨文化视野看语用失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29-130.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陈俊森.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

(2010-07-29).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带一路策略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