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延边东盛涌特色小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2018-11-12 03:54郑媛媛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不足建议

摘要:2016年10月14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东盛涌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为深入了解特色小镇问题,吉林省社科院组织科研研究人员前往延边东盛涌镇开展专题调研,从东盛涌镇的基本概况、建设现状等方面入手,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建设延边东盛涌镇特色小镇,形成具有吉林省特色生态文化小镇发展的专有道路。

关键词:生态;特色小镇;东盛涌镇;不足;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视城镇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每一次全会均对加快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2016 年,国家发改委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就发展特色小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特色小镇作为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环境优美和配套完善的综合体,是一种可持续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是高端产业、新兴业态、优秀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不仅体现在产业、文化、旅游、休闲能功能的叠加,还表现在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新的事物,正成为新常态下吉林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和改革创新的新载体。

一、东盛涌镇基本概况

东盛涌镇位于延龙图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东与图们市接壤,西与龙井市区相连,北与延吉市毗邻,毗邻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居于《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一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核也区位。海兰江贯穿全境,龙山山脉环绕镇域,河谷平原土地肥沃,主要种植水稻、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烤烟等。

全镇辖区面积254.33平方公里。总人口15928人,其中朝鲜族人口13050人,占总人口的86%。现有1个社区,9个行政村,85个自然屯。是中国境内朝鲜族最集中,朝鲜族传统风俗和历史文化、艺术、礼仪、饮食、节日保存最完整的朝鲜族聚集区,素有“歌舞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全镇耕地面积6332.54公顷,其中水田2141.42公顷、旱田4189.79公顷,主要种植水稻、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烤烟等,是龙井市最大的水稻产区,是东盛大米主产区,主要盛产东盛大米,并正在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品牌。林业、畜牧业也比较发达,林业面积14822.46公顷,草地面积1224.97 公顷。2015年,镇区生产总值达到68500万元,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965.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8128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1785元。

近年来,东盛涌镇充分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深入挖掘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先后实施了龙山达沃斯小镇、澳乐江山墅、龙山朝鲜族民俗村、仁化村朝鲜族特色村寨、棚膜种植园、仁化果蔬基地、海兰江大桥、新区集中供热等项目,以绿色水稻、有机果蔬为主的种植业和以延边黄牛为主的养殖业已初具规模,生态宜居、休闲养生的龙井新区已初步建成,极具特色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也初步显现。经过不断努力,东盛涌镇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省级文明、卫生、平安乡镇及州级城镇化建设示范镇等荣誉,正向着打造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小镇的目标迈进。

二、东盛涌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优势

(一) 朝鲜族文化特色鲜明

东盛涌镇是朝鲜族民俗旅游体验地。近年来,依托东盛涌镇独有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朝鲜族民俗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原生态的朝鲜族传统文化特色,形成了传统朝鲜族特色民居、特色饮食、特色工艺品等一系列的旅游产品,为民俗体验游提供了便利条件。东盛涌镇的第三产业的收入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具有良性的推广作用。

(二)绿色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东盛涌镇素有稻米之乡、果蔬之乡、黄牛之乡的美誉。近年来,东盛涌镇注重生态农业项目的推进,从种植到收获,全部环节注重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打造了“海兰江大米” “奢香”等稻米品牌,逐步形成了集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大米加工产业体系,建成了生态农业产业聚集地。产品已获得国家绿色有机产品认证。

(三)绿色低碳环境宜居宜养

绿色低碳的宜居胜地。东盛涌镇生态环境优良,“头枕帽儿山,身润海兰江”,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的东盛涌镇,镇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3%,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2级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小镇环境适宜居住、旅游、修养。

(四)经典民俗村落传承文化

东盛涌镇是我国朝鲜族民俗和历史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個乡镇,朝鲜族人口比例高达86%,从建筑、服饰、饮食、日常习惯等多个方面传承着朝鲜族的传统习俗与文化风俗,保持原生态特点,形成了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时代特色鲜明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景观。同时,东盛涌镇始终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理念,下辖的9个行政村各具魅力,龙山村最具有朝鲜族民俗代表性,1995年被吉林省政府批准命名为朝鲜族民俗文化村,江泽民与胡锦涛先后来到龙山村视察朝鲜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五)配套设施匹配建设步伐

东盛涌镇境内有龙朝铁路自西向东由镇中部通过,省道202镇北通过,县道龙石、延开线从镇内穿过。近年累计投入亿元环境改造资金,修建了农村主干道、村屯公路127.01公里。东盛涌镇不断加大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每个行政村分别建设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市民健身广场等设施,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不足

从东盛涌镇的情况来看,特色小镇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远规划不足

特色小镇建设获政策力推,附加产业规模和发展前景都极具潜力。东盛涌镇作为全国首批特色小城镇,在找准发展定位、规划长期目标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应当放眼建设最具特色和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环境美丽宜居,产业特色鲜明,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等多种业态融为一体的新型城镇,设计分析产业链及重点项目,并以此吸引投资,聚集人才,提升未来发展空间。

(二)细化落实不足

东盛涌镇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实质性开展阶段,还需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将建设规划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到具体工作任务,利用和强化相关配套政策,设计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把规划与后期的落地实施紧密结合。

(三)品牌塑造不足

东盛涌镇特色小镇虽然获批,但对外宣传推广还不够,小镇的产业、文化、旅游和品牌未能较好地融合发展,缺少核心竞争力,影响特色小镇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东盛涌镇特色小镇品牌形象的良好塑造与有效传播,将有助于旅游者和投资客更好地认知东盛涌镇,提高吸引力,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东盛涌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还不完善,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还有待于加强,综合服务功能较弱,城镇承载能力低,对周边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缺乏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功能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镇开发进程。

(五)管理水平不高

东盛涌镇在城镇综合治理能力方面还较弱,各乡镇缺少专业的城镇建设管理队伍,大多数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且基层村镇管理服务机构人员大部分为兼职管理人员,人员经费难于落实、队伍不稳定、人员编制、工资经费等实际问题较难解决,影响城镇管理水平。特色小镇的建设专业性较强,涉及规划、管理、服务等方面,急需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四、加快推进东盛涌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从根本上而言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业态。特色小镇求精不求大,建设特色小镇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产业为载体,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引导产业与资本融合、资源与市场融合传承与开发融合,实现以人为本、特色发展。

(一)特色小镇建设的引导方向

1.培育民俗特色旅游产业,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朝鲜族民俗文化优势,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培育开发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跨境游等旅游产品,整合龙山村、仁化村等海兰江流域自然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一条沿海兰江两岸的以朝鲜族民俗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带。加快向 “商、养、学、闲、情、奇”新业态迈进,加快建设乡土气息浓郁、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旅游观光特色小镇。

2.以餐饮和住宿为主导,满足需求体验

东盛涌镇因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建设发展成为旅游集散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应当注重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住宿服务,同时还应配套提供衣、食、购、娱等相关服务,以提供餐饮和住宿为主导的通过特色餐饮和特色住宿来吸引游客,满足旅客追求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3.以旅游地产为主导,带动多产业发展

依托东盛涌镇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开发旅游地产为核心,带动特色小镇休闲、购物、度假、会议等多产业的发展。以旅游地产为核心动力的开发模式将会帮助东盛涌镇实现旅游观光与多业态休闲并举,在完善特色小镇基础设施的同时,保证旅游观光经济与居住消费经济价值链条的完整性。

4.培育生态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东盛涌镇种植、养殖和农特产品品牌优势,发挥吉林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平台作用,按照从“研发→种养→加工→服务→流通”的“全局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做好农业设施的改善、特色种养基地的建设、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培育、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的完善。

5.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

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服务群众就业创业。设立返乡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开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公布创业服务工作流程,为返乡人员提供上门和全方位服务,形成镇、村服务站两级创业就业咨询网络体系,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创办涉及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等各类项目的企业和合作社,为特色小镇建设增添活力。

(二)特色小鎮建设的实际操作

1.以市场主体为主,强化资源整合

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特色小镇在运营主体的选择上,因地制宜、灵活决策,避免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议由实力较强的集团公司引导,如与万达集团、万科集团、佘山等实力强大的公司商谈投资开发建设。

2.尽快制定投资计划,加快创建工作落实

落实好作为特色小镇的属地责任,尽快设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特色小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认真筹划配套政策和下一步思路。同时,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完善协调机制,推进责任落实,加强动态监测,形成梯度培育、上下联动、滚动推进的特色小镇创建格局。

3.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创新发展理念,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特色小镇建设与管理模式。设立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并健全体制,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同时,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高,设立综合性的办事大厅,并在机构人员、购买服务、财政收支、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突破性创新举措。

作者简介:

郑媛媛,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领域:旅游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等。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不足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