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与优化对策

2018-11-12 09:47张贵友夏倩邹振宇
农民科技培训 2018年6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贫困户经营

张贵友 夏倩 邹振宇

一、金寨等五县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县、砀山县、霍邱县、太湖县、岳西县坐落于安徽不同地理区域,不论是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还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金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18.2万亩,猕猴桃种植面积2.0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白鹅47万只,黑毛猪26.8万头,蔬菜基地13.2万亩,高山有机米2.48万亩,麻埠镇六安瓜片、果子园中药材、吴家店猕猴桃、汤家汇高山米、梅山小南京蔬菜、古碑特色养殖、张冲青山竹笋等示范基地初具规模,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参与产业扶贫的农业经营主体达3100余家,兴建特色农业产业百亩以上示范扶贫基地160余处,培育特色种养业产业村145个,产业帮带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砀山县盛产水果、蔬菜,果林覆被率达70%,是我国水果主产县之一,该县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发展酥梨、黄桃、油桃、西甜瓜等水果,酥梨驰名中外,黄桃罐头畅销国内外,西甜瓜是皖北最大的集中产区,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70万亩,其中梨40万亩,苹果10万亩,桃18万亩,葡萄及其他杂果2万亩,近年来,把电商精准扶贫作为支柱性产业工程来做,建成电商扶贫驿站60个,带动1.26万户、2.51万人摆脱了贫困。

霍邱县粮油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稳居全省第一,生猪饲养量和肉蛋产量居安徽首位、全国百强。2016年全县粮食收获面积330.8万亩,总产148.8万吨,提供商品粮136万吨,商品率达91%以上,2016年先后培训贫困户600人,在86个贫困村建立了电商服务站,搭建了市场化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全程农事通服务平台。

太湖县依托县域地理、气候等条件的特点,扩大生猪、肉鸡、板栗、油茶、茶叶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种养殖规模,形成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全县拥有9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扶贫龙头企业、100多家县级龙头企业,太湖县采取了包括“互联网+”特色产业等一系列脱贫攻坚举措,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岳西县围绕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茶、桑、菜、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电商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行“互联网+”战略,促进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脱贫增收,全县茶园面积16.28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5.47万亩,实际采摘面积13.89万亩,茶叶总产5010吨,茶叶总产值5.73亿元。

二、特色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

金寨等五县围绕特色产业,推行“互联网+”特色产业扶贫,主要有六种运行模式。

(一)自我创业增收模式

鼓励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立足自有资源条件及自身创业能力,通过申请“两免”(免担保免抵押)贷款,发展茶叶、菌药、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实现增收脱贫。通过技术指导、大户带动及加工厂优惠价收购等措施,金寨县156户贫困户中128户依靠自身发展茶叶种植,80%以上发展茶产业户都能实现稳定脱贫。

(二)主体带动联结模式

由经营主体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多样的带动模式,服务贫困群众,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一是“车间式”服务。经营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就近吸纳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如在金寨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就业的贫困户叶梅知,腿部残疾,妻子多病,两个孩子读书,因病因学致贫。2017年叶梅知在合作社务工收入1万余元,加上自家5.8亩茶园鲜叶收入1.18万元,可谓一举实现脱贫。梅山镇金果香猕猴桃农民专业社优先安排附近贫困户务工,2016年基地临时用工支出15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占50余万元。二是“保姆式”服务。经营主体利用技术、信息、资金等优势,支持有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生产,从苗种供应、技术指导、疫病防控、产品收购等方面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如安徽三利丝绸集团与金寨县槐树湾乡267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公司对贫困户给予80元/张的蚕种与肥料补贴,对购置方格簇和新建蚕室的,再给予1元/片和50元/平方米的补助,并免费发放消毒药品,开展技术培训,按保底价回收贫困户蚕茧。此举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又为公司建立了稳固的优质原料基地。三是“营租式”服務。由经营主体统一流转土地兴建规模化特色产业基地,以反租倒包的形式,切出一部分反租给贫困户,实行“苗种供应、投入品管理、技术服务、品牌宣传、销售渠道”等五统一管理,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又提高了贫困户生产技能,“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如金寨县金果香猕猴桃联合社2016年在梅山镇徐冲猕猴桃基地试点,划出60亩成林果园交由3户贫困农户管理,主要承担施肥、除草、防虫、浇水、采摘等劳务。在亩均基数产量内,农户与联合社按产值3:7分成,超出基数产量产值按6:4分成;若出现自然灾害造成产量低于基数产量5成以下时,比照联合社用工平均工资水平支付农户劳务报酬。这种模式,既解决了贫困户难就业问题,又让贫困户成为了“小老板”,大大提高了贫困户生产积极性。太湖县晋熙镇天台村程岭黑猪养殖“1+3”、景湖农业“公司+X”、兴牧公司江塘示范基地、来兴湖公司新仓示范基地等成功经验,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额投资新建种养小区,贫困村、户既可用自己的土地山场资源入股,也可转租给企业。小区建成后,贫困户可在小区务工,可依托小区的技术、销售市场等资源承包一至两个大棚自己种养,其小额信贷资金可入股到小区也可自身发展。

(三)电商“私人订制”模式

借助“互联网+”,依托电商网络平台,将贫困户农产品信息与市民消费需求进行无缝对接,实现特色优质产品直供市民餐桌,解决了好产品“难卖难买”问题。如金寨上街去电商公司推出的“乡亲计划”,由公司收集贫困户农产品种类、产量、供应时节等信息,制定5千元、1万元和私人定制三种帮扶套餐,发布到“乡亲计划”公众号和“上街去”电商平台上,供有意向参与帮扶的爱心人士及时了解帮扶对象信息,开展结对帮扶;公司再根据帮扶人需求,将贫困户的农产品直销给帮扶人。自2016年10月启动以来,直接帮扶115户贫困户出售特色农产品,户均年收入提高3000~5000元。这种“私人订制”的电商模式,不仅让消费者感受到尊贵待遇,享用到优质农产品,也助推了贫困户借助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砀山县姬冰纯、王博、许静等当地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知识青年,以做化妆品微商起步,他们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和粉丝,2014年转向农特产品微商,他们就地取材,将本地特色、外地没有的黄桃罐头产品卖到朋友圈,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口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创造了各种销售记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该县从事微商的年轻人有3万多名,带动全县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壮大。

(四)金融撬动分红模式

建立“金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机制,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养业、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经营收益分红、安排就业劳务、反租倒包经营、产品合作共赢等方式捆绑带动贫困户增收。经营主体每帮扶一户贫困户,依据贫困户授信额度可申请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链接的贫困户每年可享受分红2000元。安徽祥堡农业公司与金寨县18户贫困户签订分红协议,直接让每户每年分红2000元,并安排3个贫困群众到场劳务,月收入2000元以上,既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实现了互利双赢。2016年,全县为125个经营主体发放贷款8235万元,捆绑帮扶1647户贫困户,带动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2017年又安排小额扶贫贷款2亿元,联结的贫困户每年可享受分红3000元。

(五)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模式

由政府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从苗种、技术、销售等方面给予帮扶,引导贫困户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实现持续增收。如金寨县铁冲乡将香菇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模式,由政府出资在每个村集中新建2~3处香菇大棚,由皖玉食用菌合作社负责香菇菌棒供应、前期菌种养护和产品收购,在香菇芽孢期交给贫困户负责破袋、注水、采菇等日常管理。2017年铁冲乡支持1000户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户均3000棒、投资13500元(农户承担3000元、政府支持1500元、扶贫贴息贷款5000元、公司垫付4000元),按正常年景鲜菇2.5斤/棒、4元/斤计,扣除成本,户均收入16500元。太湖县绿之洲公司、万秀园基地、幸福花海、九龙“三变”的成功经验,企业在该村流转70%以上的经营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由企业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贫困户实行保底分红,企业自负盈亏。村内贫困户的小额信贷资金全额入股到企业,企业按照不低于6%的年利率保底分红给贫困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本村村民务工。

依照“三变”改革思路,对财政扶贫资金支持经营主体形成的资产,通过“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方式,折股量化为村集体和贫困户持有股份,使贫困户获得持续稳定收入。如金寨县扶贫移民局以扶贫资金投入170多万元成立金寨县徐冲金猪脱贫家庭农场,由徐冲村创福公司持股,并与安源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扶贫资金以优先股方式入股,由安源公司具体经营。安源公司每年向创福公司保底分红20万元,其中15万元扶持50个贫困户,每户3000元,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

(六)师带徒“造血”增智模式

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在注重抓好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师带徒”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实训,为学员(贫困户)提供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并给予经济补助。如2017年春季,依托一笑堂茶业有限公司、徽六等7家茶叶联合体,在金寨县内麻埠镇、吴家店镇等6个乡镇10个村成立11个六安瓜片炒制中心,开展六安瓜片制作技术师带徒实训,采取“1+1+10+20+N”的模式,即六安瓜片联合体选择1个经营主体,在六安瓜片炒制中心实训点高薪聘请1个瓜片制作技术师傅,配备10组炒制机具,带20个徒弟(50%是贫困户),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暨六安瓜片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师带徒实训工作,并带动N个茶农学习六安瓜片采摘、制作等技术。贫困户陈学文当学徒,学习40余天,齐蝠唐六安瓜片合作社支付工资4465元,在5月14日炒茶大赛荣获徒弟组一等奖,又得奖励1500元。

三、特色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

(一)扶贫产业选择难层次低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高端、特色、高效、绿色农产品少,品牌多而杂,扶贫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加工、储藏、流通等环节依然薄弱,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任务艰巨。

(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仍然较弱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产业扶贫项目和带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不高,与贫困户间的风险与利益分配不均衡,联结方式相对单一,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任务艰巨。

(三)扶贫产业支撑体系不健全

缺乏扶贫产业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针对贫困户的培训不足,市场体系建设落后,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產业发展用地难,提高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任务艰巨。

(四)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贫困地区各类经营主体资金需求旺盛,但由于缺少担保抵押等原因,普遍面临贷款难、贷款贵、期限短等问题,有效满足经营主体资金需求任务艰巨。

(五)贫困区自身发展能力弱

贫困人口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劳动技能缺乏,劳动能力不强,88.59%的贫困人口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7.24%的贫困人口因病致贫,9.73%的家庭缺少劳动力,往往“无力脱贫”。

四、优化特色产业扶贫的对策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继续大力发展产业脱贫,并将“互联网+”融入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中去,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特色。

(一)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始终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立足当地资源,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发挥山区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养老休闲、健康养生、康复产业和全域旅游。鼓励平原地区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养殖。

(二)要强化主体带动

从贫困人口结构来看,失去劳动能力或无劳动能力的占一半以上,仅靠自身难以实现有效脱贫,必须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实现“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人口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要加快培育壮大贫困地区各类经营主体,促进贫困地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支持贫困户直接参与由主体带动的可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项目,探索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和受益度。总结推广园区、企业、大户带动脱贫和自家种养殖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方式。

(三)要深度挖掘农业多功能潜力

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创新互联网进入农产品流通模式,积极推广农场直配、平台+产地直销、垂直电商等模式,畅通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四)要建立扶贫产业基金

探索建立扶贫产业发展风险基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产业发展担保基金、小额贷款贴息基金,有效化解贫困户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中安智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贫困户经营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