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与电影人物形象之比较

2018-11-12 03:04王山佳美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异同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

王山佳美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由巴兹·鲁赫曼导演执导改编并于2013年在美国上映。影片较小说有较大改动,评价两极分化。影片中无论是主人公盖茨比和黛西,还是关键人物汤姆和尼克,人物形象与原著都存在许多差异,从中可以体现出导演与原作者理念的不同。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小说;人物形象;异同

菲茨杰拉德被誉为美国20世纪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和“编年史家”,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享誉盛名,是美国高中生必看的经典文学作品。如此万众期待的经典,于2013年经导演巴兹·鲁赫曼执导改编后在全球上映并引发热议。有的评论者认为,鲁赫曼很好地把握了原著的内容、描述和大部分的对话;《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令人沉醉的电影,观影过程中摄影完美,音响效果佳;有的评论者则认为“导演塑造了浓艳长格式音乐视频(所有千变万化的奇观镜头下很少有实质内涵)而非美国文学经典焕然一新的呈现”。另外,原著粉对于导演的创造性阐释感到不满,认为其“除了美轮美奂的美术幕景、时髦的配乐和摄影手法外,原著的主题精神已经荡然无存”。在主要人物盖茨比、黛西、汤姆的塑造上,电影的改编也和原著小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以故事的四个主人公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小说和电影中展现形象的不同加以阐释。

一、孤勇与理智——盖茨比

盖茨比是这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无论貧穷还是富有,都那么一心一意的执着、努力,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为了得到他梦中的女神黛西而不懈奋斗的人。但可悲的是,盖茨比爱的并非黛西本身,而是他幻想出来的完美的黛西,一个触不可及又注定会破灭的梦。这是书和电影的相同之处。

对于盖茨比来说,戴西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一个恋人,她是盖茨比的梦想,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他建构新的社会身份,取得上流社会的认同。影片中盖茨比对黛西的爱纯洁无瑕,他对她一见钟情,一个穷小子凭着一腔孤勇、执着和智慧努力向上层社会挤,只为了和他梦中的女神回到曾经的快乐,他的眼中似乎没有黑暗的、虚荣的社会,只有他纯洁的爱情与梦想。然而原著中并非如此。盖茨比对黛西的感情是与“美国梦”、社会地位、阶级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得到黛西是他进入上流社会的象征,也是他们爱情悲剧的本质与根源。这是一个上进的下层青年向上层努力奋进而不得的悲剧,这个悲剧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这是“美国梦”的失落与迷茫,而在电影中爱情悲剧却成了主线。

总结起来,原著中的盖茨比是理智的,他知道黛西的电话永远不会打来,因为她和汤姆是一类人。电影中的盖茨比却盲目又乐观,一直等待着黛西的电话,最后死去也是含笑瞑目的。这么看来,导演仁慈的给了盖茨比一个不那么残酷的结局。

二、被简化的“雏菊”——黛西

“黛西”意为“雏菊”,纯真而无害,永不会冷漠地当面拒绝别人。影片中塑造的黛西美丽、天真、寂寞而又自私。原著中的黛西是一个“被困住的女人”,她也曾想要自由地追求爱情和幸福,最后却无疾而终只能臣服于家庭,丈夫寻花问柳自己也无能为力不能逃离,只能在无爱的婚姻中变得无所事事又冷漠。然而在影片中,完全没有表明这样的家庭和社会是使她变得自私冷漠的原因,更不用说表现出她曾经为追求自由爱情做出的抗争了。

在影片中,黛西是天真的,茫然无措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但是她跟盖茨比说要“私奔”,曾经有过突破社会、婚姻的束缚的想法,却被爱她至深的盖茨比用“不体面”给拒绝了。在两个男人都在向她宣示主权的时候,她也没有违背事实,遵从自己的心承认自己既爱过汤姆也爱过盖茨比。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敢。但在影片中,这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黛西给盖茨比写了一封绝望又紧张的信,转而她就和汤姆结婚了。似乎黛西是一个善变、拜金、背叛爱情而又不负责任的女人。然而这也是影片弱化黛西的抗争精神的结果,她似乎只是为了衬托唯一的英雄式的盖茨比和推动情节发展而出现的。

黛西的美丽柔媚、天真无辜、孤独与冷漠毋庸置疑,原著中的黛西在父权社会中也曾有过对现实的反抗,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但却只能被困在门当户对的婚姻中,辛酸的对女儿说“女孩最好的出路就是当一个美丽的傻瓜”;在电影中,她天真纯洁,无所事事,被动又手足无措,她却是盖茨比的全部梦想,如此删繁就简,令作为女主角的黛西的形象单薄又失去许多魅力。

三、被抹黑的“反派”——汤姆

在小说中,汤姆虽然品行不端,出轨,爱附庸风雅,但却也是绅士风度有加,举手投足都透露着贵族的教养。电影中的汤姆却是游手好闲、粗鲁、专爱寻花问柳,甚至无缘无故骂人骂小狗,职业定位也不明确,似乎就是一个放浪形骸的纨绔子弟。此外,小说中汤姆和尼克只是不太熟的亲戚,第一次见面就想着要带尼克一起去花天酒地,而在电影中二人是大学校友,关系熟络,这也让汤姆显得不那么风流和无耻。

如果说电影给黛西简化了,那电影则是把汤姆抹黑了,这也是导演改动最大的一个人物,他简单地将汤姆塑造成了一个坏人,将撞死默特尔和与她通奸的罪名全都让盖茨比背锅从而躲避责任和罪名。而在原著中,汤姆始终认为肇事者是盖茨比所以向威尔逊提供了盖茨比的地址,也会为默特尔的死悲伤的痛哭。

原著告诉我们,盖茨比的悲剧是早就已经注定的,甚至汤姆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一个阶级的人,他们闯了祸,然后就躲到金钱、阶级给自己营造的保护壳中,不愿意被其他的事情影响到自己安逸富足的生活,也不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把汤姆塑造成一个十足的反派让影片的悲剧性大打折扣。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难以超越的小说,它对“美国梦”的阐释超越岁月,但是我们无法称鲁赫曼执导的这版电影为“伟大”。

注释:

[1]Karen Fordham. (2013).The Great Gatsby,DailyPost (North Wales)U.K,June 1, 2013 Saturday Edition 1,FEATURES, 9.

[2]菲茨杰拉德.The Great Gatsby[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90.

指导教师:孙惠欣

猜你喜欢
异同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