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茅盾翻译思想之比较

2018-11-13 05:08储银娟
郭沫若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茅盾郭沫若译者

储银娟

(天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西青 300380)

一、引言

20世纪中国文坛上有两颗文学巨星熠熠生辉,他们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六大文学家中的郭沫若与茅盾。他们不仅创作丰富,更是都积极投身于介绍外国文学,促进本民族文学革新的事业中。因此他们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伟大的翻译家。其译作涉及外国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20世纪至今,关于郭沫若和茅盾各自翻译思想的研究层出不穷,有与实际译本结合探析其思想的,有从美学角度进行分析的,但将郭沫若与茅盾这两位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做深刻分析对比的研究却是寥若晨星。郭沫若与茅盾分别作为文学团体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人物,作为20世纪中国译界的重要人物,系统比较分析二者的翻译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似的翻译观

在上世纪20年代,虽然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有过关于文学应是“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人生”的争论,但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上,郭沫若与茅盾都是不遗余力,提出的翻译思想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包括文学翻译的作用、理想的翻译、提高翻译质量、文学翻译批评、重译等五个方面。

(一)文学翻译的作用

翻译首先是两种不同文字之间的转换,文学翻译首先能够促进本国语言的发展。郭沫若在《谈文学翻译工作》中说:“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学习别国语言的构成和运用,采取它们的长处,弥补我们的短处。”茅盾认为,不同国家语言的语汇用法和句法特征也各不相同,文学翻译中的欧化句法可以完善中国语体文法的严密性。

茅盾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中说:“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一半也为的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这是应该更注意些的目的。”在茅盾看来,翻译介绍西方文学不仅可以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宫殿增添瑰宝,也能启迪明智。读者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外国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取其精华,促进本国的文学创作。此外,茅盾还认为,翻译“是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也影响着作家们的创作。文化因素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子,因此译介外国文学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伟大的翻译家的观点也总是有相似之处。郭沫若曾在《谈文学翻译工作》中表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通过文学翻译,既可以了解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愿望;更可以促进本国的创作,促进作家的创作欲;作家读了翻译作品,可以学习它的表现生活的方法。”郭老也同茅公一样,希望通过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拓宽国人视野,了解不同国家风土人情,更好地创作出本国的优秀作品。

总之,郭公和茅公对文学翻译的促进本国语言发展的功能,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和本国文学创作的功能是一致认同的。

(二)理想的翻译

郭沫若认为理想的翻译是字句、意义和气韵三者的保留,即不走转。他对于理想的翻译的观点,在《理想的翻译之我见》中有过明确的表达:“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这里的‘韵’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意境’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王国维《人间词话》谓之的‘意境’也可看作是词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韵’。这也是郭沫若“风韵译”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和原则在中国翻译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于“雅”,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所谓‘雅’,不是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郭沫若对“雅”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更是要求原作的气韵不走转,保留原文的风韵,强调形式、内容之外,还有气韵的和谐统一,产生出来的译品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他深入到美学层面,对“信、达、雅”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茅盾作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说的人,他认为:“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他辩证分析了“形貌”与“神韵”的关系,并且认为宁失形貌而保留神韵。理想的翻译应是能传达保留原作的神韵,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在《为发展文学翻译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报告中,茅盾指出“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但对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之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在茅盾看来,理想的翻译也不能只停留在明白畅达,忠实内容的层面,应通过单词的正确翻译和句调的精神相仿这两个手段,传达保留原作的神韵,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无论是郭沫若的“风韵译”还是茅盾的“神韵说”,其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超越了简单的字面层次的忠实,继承中国传统的“意境”说的思想,将美学因素纳入理想的翻译的范围之内,考虑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是对传统的翻译思想的一大超越。

(三)提高翻译质量

郭公和茅公作为作家、翻译家,也有高度的爱国情怀。他们不是纯粹地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而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时刻关注着中国文学界、翻译界的风气和发展,重视翻译质量,并在提高翻译质量方面都提出了见解,对译者的素质也提出了要求。

一部作品的翻译,从翻译这项活动开始到结束,原作、译者、读者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乃至翻译批评。郭公针对当时译者滥译,读者滥读译作的现象,从译者和读者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就译者而言,应该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对原书和原作者有了解和研究,对原书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要有所涉猎,要研究原作者的生活时代背景。这些还不够,译者要有丰富的语学知识,要精通两国文字,能够自由操纵本国文字。只有在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后,才能开始翻译。翻译时,要时刻怀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不是投机翻译,否则翻译出的作品就是贻害无穷的。因此在“如借译书以糊口,借译书以钓名,借译书以牟利的人,正是滔滔者天下皆是”的翻译界,在译者方面,郭沫若呼吁,更需要真有学者来进行完整的翻译。净化翻译界的风气,提高翻译的质量,读者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读者方面,郭沫若认为“应该从教育着手,劝知识未备的青年先从事基础知识的储积;注重语学的研究,多养成直读外籍的人材;望国内各大书坊多采办海外的名著。”读者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对译作的良莠也自然能分辨更清,这样,质量低下的译作在人们阅读过程中也就被慢慢淘汰了,译者们也会相应提高自身能力,为翻译出更高质量的、满足读者需求的译作而努力。

茅盾为提高翻译质量而做出的努力,在他的《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可见一斑。同郭沫若一样,茅盾也认为,质量低下的作品对读者是毫无益处的。从译者角度出发,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语文,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其次,由于文学作品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描写,译者也应有生活的体验,译者有必要在能够接触到的类似生活中去寻找原作中表现的生活;另外,译者对原作以及原作者要有深入的研究,了解其生活背景,其创作思想和风格;最后,同郭公一样,茅公也强调翻译工作中语言的运用问题,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阅读外国文字时,用本国的语言进行思考和想象,使译文达到纯粹的祖国语言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茅盾从更广的角度对提高翻译质量提出了要求。首先,他指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文学翻译工作。过去,翻译作品的能否出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商这个“赞助人”,不同译者在翻译时,会受到不同出版商要求的影响,因而翻译的目的性往往也不明确。另外,译者之间是分散的,缺少交流,出版社之间也是各自为政,从本身利益出发,一部作品出现几部译作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些翻译现象,茅盾认为“文学翻译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主管机关和各有关方面,统一拟定计划,组织力量,有方法、有步骤地来进行。”其次,茅盾提出,必须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译者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翻译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最后,从事文学翻译工作,需要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和集体互助精神,培养新的翻译力量,从校订工作和编辑工作等方面入手,为提高翻译质量这个艰巨的任务而奋斗。

郭沫若和茅盾在对当时翻译界滥译的情况提出批评的基础上,都对译者素质提出了一定要求,高度重视翻译质量问题,强调唤醒翻译家的责任心,为今后翻译往好的方向发展指明了道路。

(四)文学翻译批评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翻译,批评永远是重要一环,是改进和提高工作的动力。客观公正的翻译批评,可以促进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对于翻译批评,郭沫若认为应主要从翻译动机来进行翻译批评,重视人的主观性和个性。

茅盾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提高翻译工作质量的重要性,他主要从翻译批评的内容这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翻译批评思想。指摘字句的误译是翻译批评过程中必要的一步,但是不应止步于此。茅盾强调翻译批评要“更注意地从译文本质的问题上,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上,从译本传达原作的精神、风格的正确性上,从译本的语言的运用上,以及从译者劳动态度与修养水平上,来做全面的深入的批评。”

郭沫若与茅盾虽然阐述翻译批评思想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其内涵是共通的。茅盾所说的语言运用,对原作的理解等方面,都是能影响郭沫若所谓的译文适不适的因素。他们的翻译批评思想对文学翻译实践有着指导作用,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重译的思想

文学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文学也应与时俱进。就文学翻译而言,这就涉及到文学作品的重译问题。郭沫若反对翻译上的专卖行为,即一家在拟译一种著作时,就要求别人不再翻译这篇著作的行为。他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不同译者有不同的特长,而且不同的读者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如何看待重复译的问题上,郭沫若持宽容态度,不嫌其重出。”

茅盾提倡重译并认为,对质量较高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积极赞成复译。他认为复译不是一种浪费,而是一种补救。“如果真要为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优劣是必要的手段,而且主张复译又是必要的救济。”

从翻译发端开始,各种作品的翻译层出不穷,同一部著作的翻译也随着时代不同而进行不断的重译,如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重译、复译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不仅能够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能够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和翻译界的百花齐放。

作为作家和翻译家的郭沫若和茅盾,他们都身体力行,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后,提出了内容丰富的翻译思想。无论是“风韵译”还是“神韵说”,都是对以前翻译思想的一大超越,美学因素和读者因素进入翻译界的视野。他们在肯定文学翻译为促进文化交流和本国语言发展的功能的基础上,都对如何提高翻译质量,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批评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都殊途同归,为营造良好的翻译氛围发挥了重大作用。最后,他们的重译思想,也促进了中国翻译界的百花齐放。

三、见仁见智的翻译观

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成立的文学团体创造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强调主观和个性。茅盾所在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强调客观,和对现实的关注,翻译的文学作品多为现实主义作品。他们对文学的不同认识,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二人的翻译思想。他们在翻译与创作孰轻孰重的问题上,诗歌翻译问题上各抒己见。此外,茅盾还对直译、死译发表了精辟的见解。

(一)“媒婆”与“处女”

在他们那个时代,“很有人以为翻译事业仅仅等于临摹名画一流的事,以为不能为创作家方降而为翻译家。”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翻译界的健康发展。针对尊创作为“处女”,贬翻译为“媒婆”的现象,茅盾提出了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茅盾自身作为一名作家,深知创作之不易,然而他又是一位翻译家,亦深知译事之难。他对翻译与创作自当有发言权,更是深有体会。在《“媒婆”与“处女”》这篇文章中,茅盾这样说道:“然而翻译的困难,实在不下于创作,或且难过创作。第一:要翻译一部作品,必须明了作者的思想;还不够,更须真能领会到原作艺术上的美妙;还不够,更须自己走入原作中,和书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已经这样彻底咀嚼了原作,于是第二,尚须译者自己具有表达原作风格的一副笔墨。”在茅盾看来,翻译不仅需要了解原作者,还要与原作者建立友谊,在此基础上,译者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翻译出一部好的作品。所以真正精妙的翻译,其可宝贵,实不在创作之下;而真正精妙的翻译,其艰难实倍于创作。“处女”固不易得,“媒婆”亦何尝容易做呀!

对于翻译与创作的关系问题,郭沫若先生的看法是有发生改变的。最初,郭公认为,翻译就其本身而言,是毫无积极价值的,翻译家就如鹦鹉名士一般,对于翻译不应给予太多重视,翻译仅有的好处莫过于诱发人们去进行创作。总之,在郭公看来,“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然而,随着时间流逝,翻译实践的增多,郭老对于翻译与创作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他尊重翻译,深知翻译工作的艰苦。在发表于1954年《人民日报》上的一篇名为《谈文学翻译工作》的文章中,郭沫若谈到“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郭沫若的这一观点,较之前面尊创作鄙翻译的思想进步了许多。他认识到翻译工作之难,并强调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应产生一种“共鸣”,体验原作者的生活,发挥自身创造性,更好地从事翻译工作。

“媒婆”与“处女”之争,反映了当时翻译的社会地位,茅盾的翻译与创作并重思想,及时遏制了错误思想的蔓延。郭沫若最初的思想,与茅盾的思想可谓截然相反,但作为一名先进的知识分子,郭公的认识也是不断提高,到后期认识到翻译与创作同样不易。翻译与创作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

(二)关于译诗

诗歌,作为一个民族的瑰宝,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诗歌的翻译,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郭沫若与茅盾两位大家的翻译也涉及诗歌领域,并且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诗歌翻译,郭沫若最著名的当属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歌翻译。在《雪莱诗选》小序中,郭沫若说“男女结婚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听得到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这就是著名的“共鸣说”。郭沫若认为译者要对原作者有深入的研究了解,与他合为一体,宛如一人,然后利用自己的手腕,进行创作性翻译。在诗歌翻译方法上,郭沫若提出了“风韵译”这一方法,认为诗歌翻译要在兼顾字面、意义的基础上,传达出原诗的风韵,而不是纯粹的直译、死译。最后,郭沫若强调“以诗译诗”,这也是茅盾先生与郭沫若先生对于诗歌翻译观点的最大不同之处。郭沫若以伏特卡酒与白水为比喻,生动地揭示了他的以诗译诗观。一杯伏特卡酒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总要换他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假使变成一杯白开水,里面还要夹杂些泥沙,那就不行了。韵律是诗歌的特色,如果翻译过程中取消了诗歌的韵律,格调,那翻译出来的作品也就不能称之为诗歌了。郭公对诗歌翻译的认识,不局限于字面的信息和含义,而是上升到美学层面的诗歌的风韵。

关于用何种方法翻译诗歌,茅盾赞成诗歌的意译。这里的意译,也有两层深意。首先,在不任意删改原文的基础上,翻译出诗歌的意思;其次,更应保留原诗的神韵,不能妄自改变原诗风格,原诗是悲壮的,译诗也应是悲壮的。与郭沫若先生的“以诗译诗”不同,茅盾主张以散文体来翻译诗歌。中西两国语言不同,如果一味追求保留原始的格律,便会妨碍译诗的其他条件,茅盾认为“翻译成散文的,不是一定没有韵,要用韵仍旧可以用的。”

郭沫若与茅盾翻译思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翻译与创作的关系和译诗的观点上,在今天的翻译界,这些问题依然在不断被讨论着,他们的思想对今天的翻译界无疑也依旧产生影响。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之外,茅盾还一语道破了直译与死译的区别。茅盾所认为的直译,不是字对字的翻译,而是不妄改原作的字句,并且保留了原文的情调和风格,传达了原作的神韵。相反,他认为,中西句法结构不同,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字对字的翻译,不是直译,而是死译。茅盾的这句表述,将他的直译、死译观表达的清晰透彻。

四、结语

学术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20世纪作为中国译学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翻译思想的提出和论争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郭沫若和茅盾作为中国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翻译家,他们也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经久不衰的翻译思想。郭沫若与茅盾都重视文学翻译的作用,对译者素质都提出了要求,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此外,他们还积极为提高翻译质量和开展翻译批评献策,认为作品的重译在翻译领域是必要的。通过对比二人的翻译思想,也清楚地认识到郭沫若翻译思想的转变,以及二人对译诗的不同见解。

总的来说,通过对比分析郭沫若和茅盾的翻译思想,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是大同小异的,都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较分析二人的翻译思想,也鲜明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译界情况和主要翻译思想,为今后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线索。

猜你喜欢
茅盾郭沫若译者
茅盾的较真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山茶花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