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实践中对人的基本假设

2018-11-13 19:48张微雨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新生代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个体师生生命

张微雨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6

一、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假设

(一)“生命人”的假设与教育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的起点就是学生生命个体,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生命的丰富内涵,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教育视野中“生命人”的内涵包括:第一,生命个体是具有高度可塑性,以可能性为前提的;第二,生命个体具有不断生成性;第三,生命个体是具有选择的权利和有待被赋予主动选择能力的;第四,生命个体是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学生是教育实践中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生命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经验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能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找出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他们的优势,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制定教学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二)“发展人”的假设与教育理念

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教育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摈弃僵化观点,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身心是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教育可以促进潜能的发挥。因此,教育要强调“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都有自己特长、优势,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潜能得以自由发展,优势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教师要明白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善待他们,用一颗滚烫的爱心去温暖、去感化他们,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社会人”的假设与教育理念

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学生的社会性正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个前提就是对学生作为社会人这一属性有合理的定位,然后才能制定出更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手段和制度,确定教育内容与传授方式。教育,要使学生从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书本上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应着眼于社会,教授学生适应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化其积极推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意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四)“学生主体”的假设与教育理念。

“学生主体”的假设包括有两层含义: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双边活动。就“学”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为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其次,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一方面学生作为权利的主体, 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关爱学生,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责任的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换言之,即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要对他们的权利有所制约,不能放任自流,使之逐步学会负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在关爱学生的前提下,因校制宜,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制约”的关系。

二、现代教育实践中对老师的假设

(一) 教师是有丰富知识的人

教师作为教学这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设计者,必须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运作有自己的理解和假设,运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知识,结合智慧和实践经验组织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这一特征是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使命所决定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常说的那样:“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有丰富知识素养的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对教师自身还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尤其是信息时代的今天, 为师者更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引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新课程要求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目的。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计,指明发展的路径。

(三)教师是不断发展中的人, 是教学工作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迅猛增加,新知识、新观念、新理念不断涌现,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使自身的知识宝库不断充盈。教师还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 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教师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发现来创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者。教师要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同时,通过实施新课程改革,检查存在的不足,吸取别人的长处,接受他人的意见,从而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实践新的教学教法,使自己变得更成熟起来,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育中树立科学的人性假设, 构建教育实践中人的关系

(一) 树立良好的生命化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指的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教育, 它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内在状态。它不仅关注生命,而且关注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化教育理念强调对所有生命都表现出真正的善意、关爱,它努力培植对生命的敏感,关注生命价值,肯定生命的意义。学校是培养生命个体的沃土, 应该尊重学生生命个性,教师应该树立公正、平等的博爱观, 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因而教师应该做到: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点,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学生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只有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 才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关注弱势学生,弱势学生包括孤儿、单亲、家庭贫困和成绩较差学生, 有些弱势学生情感脆弱, 易被同学嘲笑,形成自卑心理。教师应该多关心他们, 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无私的关怀,让他们增强自信心。

(二) 创建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形成互动、双向感悟的良好氛围更有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无形中教师将更投入地教,而学生也更投入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了能在互动中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为核心,要充分尊重学生;其次要构建“共享式”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学会营造“对话”式的情景,让师生彼此敞开心灵,随时倾听对方, 接纳对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教师还应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重组,进而形成新的知识。在经济、政治、文化都迅速发展更新的今天,必须更在继承传统优良观念的基础上,时刻注意更新思想,转换观察分析教育问题的视角,树立现代的、科学的、适时的人的假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个体师生生命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