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中写生对创作能力的影响

2018-11-13 21:02李芳芳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20期
关键词:画家绘画美术

李芳芳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22)

1 观察自然,培养思维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也来源于自然、艺术更来源于生命,在绘画方面不管是国画、油画、还是水彩等都是离不开自然界的影响,大自然之所以会被认为成一种有生命的存在,是因为眼前出现的物象与我们心中的生命旋律和情感的节奏韵律合二为一,因此,作为创作绘画的对象与题材的选择,要把握与自己内心深处相符合的物象,而不被外在的形象所左右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观察自然留意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中调理情感和思想,使它们与大自然完美、协调相宜地融为一体,在情感和思想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沉浸在这些亲切熟悉的大自然生命中时,很容易会产生非常深刻、激动的感受,我们应该以写生的方式把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的创作作品也不会失去那种以心接物的创作灵感。在写生过程中,能够达到的就是将自己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将大自然提炼为一种“有我之境”,释放自己的真实与自由。

作为一名美术专业人员,在完成对古人一生总结出的教学方法的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我们再走进大自然,进行对大自然的写生。这既是一种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锻炼,也是一次感受自然风光、陶冶情操的心理体验。写生,不仅可以唤起我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也很容易培养我们敏锐的审美能力和技巧表现能力,在写生中要生动地表现大自然,就要善于观察大自然,“独到的观察”非常重要,要善于用独特的眼光整体观察自然、要擅长用独到的眼光去感觉自然、用概括的手法去表现复杂的物象与他们之间的关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主动去处理画面,就像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他说的这三种竹子实际上就是从美术构思到美术传达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现与美的发现到对内心视像的孕育和审美意象的形成,最后到表达活动的整个完成过程。

2 审美的意象

审美是美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在审美方面我们首先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及现实美与艺术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美与美感的本质。

现实美与艺术美,从郑板桥的《竹》、吴作人的《鹰》中,我们看到了形态各异的植物与动物的美,这些美术史实告诉我们从人的美到自然事物的美,我们在现实当中看到的各个种类、不同形态的美,在以前的作品中会看到。现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正是以这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存在的物象之美而创作的。

然而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一种现象的真实性充分体现出这一现象的本质的真理,以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作品内容的必然性,这些形式、形象必须很突出、生动、鲜明,那才是美丽的。在另一方面,以为学美术的人的文化素质与思想修养在实际的艺术活动和创作过程中有着主观重要的作用。例如:花鸟画和静物画常以自然植物为描绘对象,有关植物的生长及植物特性对绘画的人有所帮助,文化知识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与美术有关的或其他门类的有关的知识和方法,美术学者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只是为了达到完成创作作品的目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对美术家的思想修养水平有所提高,思想水平主要依赖于一些思想方面很强的书,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等的提高,思想水平的提高又会激发美术家的灵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3 造型能力的培养

中国画在创作方面讲究“意在笔先”,大脑中有了成熟的造型,在纸上才能挥洒自如。写生能力只是造型能力的一个方面,写生训练也是造型能力的途径之一。传统中国画中的写生,五代黄筌派的表现型体是细笔轻色,也是写生,古代花鸟画更是不乏出神入化的写生高手,其作品中表现出精湛的写实能力和行完意真的形神兼备,反映出画家对现实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也体现出写生方法的独到和多样之处。

唐代著名画家张躁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概括了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国画中艺术必须以自然造化为师,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然后经过画家主观思考的调整和再造,把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起来。而随着艺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现代画家十分重视写生的培养。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其名作品《流民图》的创作方法就是以写生的手法完成的,其中动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有相当部分是蒋老师对模特写生的手法完成的,李可染老师在20世纪50年代把写生作为他创作的重要的转折点,多次外出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作品,抓住“写生”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写生是一种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将技巧、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当代写生观念中“形”只是一种意象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写实的具象的、也可以是写意的抽象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写生过程中,只是借用这种客观的具象的“形”来完成形式语言上的探索,传达创作主体的艺术意象。

中国画进入学院后,将写生作为培养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的关键,花卉的造型特征是复杂多样的,其写生就必须善于抓住重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并由表至里、由浅入深、又简单到复杂掌握规律,从而使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花卉结构复杂,但其结构特征上仍然有相同之处,因此写生时需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抓住特征,才会对准确的造型有所掌握。写生的唯一必要性只在于“艺术是对生活的反应”这点我们就会发现古代艺术大师注重对中西绘画实例实则是坚守传统基础上的借鉴。

4 写生作品化

“写生作品化”就是要将写生摆脱记录的方式,摆脱只局限于作为基本功训练模式和习惯性的机械劳动,使之更加具有思想和情感痕迹的特征,并且能够表现出其真正作品的意义,如:在作品中要求构图一定要完整,物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画面空间的组织与创造,使之向着一幅完整的作品发展,并不是像草稿一样的状态。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和对象相互合二为一,并且直接生动地将这种完美的状态表达在纸上,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方法的运用和造型方法能力能够摆脱或从以往模式的束缚中走出来,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绘画方式,绘画总是与历史和文化的变革有着根本上的相似性。例如:表达同样一颗树,西方画家和东方画家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画家更注重透视性和写实性,而东方画家更注重一棵树的平面性和神韵意境。“写生作品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美术学基础之上的,中国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提出“意在笔先”,就是说画家在绘画之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意念,有思想、有丰富的经验、还有创作的创意及所谓的“意在惨淡经营中”,古人又讲“胸有成竹”就是讲在绘画之前在胸中有想法,才能动笔,然后才能更进一步地追求画面的“意境”美。只有把写生培养更加深刻地进行认识和作为思考对象的方式时,才有可能再把握深刻的意境,从而使得写生不会成为有形象而没有神似的苍白状态。只有在写生中借助创作方法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从外向里的反复认识与想象思考,才能够把握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才能够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把握画面的效果“写生作品化”其实是使艺术家能够将创作方式的思维方法与要求相互融合到自己没有意识的现实生活中去,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培养艺术家的创作眼光和对生活细节思考方式,这样即使没有在纸上作画,只是在享受和观察生活,也会在不经意间激发起自己的审美感受,“写生作品化”的创作方式与思想理念不仅能够在写生时提高一个人的作品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潜意识地培养个人观察事物、感受事物以及表达思想的能力,从长远看这真正有益于提高艺术家对美学的修养和艺术理念。

猜你喜欢
画家绘画美术
美术篇
酷炫小画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