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住宅小空间的设计分析

2018-11-13 02:07刁海涛刘畅
设计 2018年9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

刁海涛 刘畅

摘要:现代城市高速发展下,住宅建成环境的发展总是面临这样一种困境:故步自封的维持保护还是合理再生的城市更新,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住宅小空间,对解决环境压力实现城市更新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主题在城市住房紧张的形势下,小空间住宅的发展独具价值并更适应城市需要,共生的城市住宅建筑对城市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依附时代背景分析共生主义对于住宅小空间项目处理方式以得出信息,结论作为研究城市更新下住宅小空间设计的探索,面临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压力大这一问题,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将城市关系理解为生态系统,强调在时间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解决环境危机并增强城市的活力。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城市更新 住宅小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5-0134-02

一、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更新理论

景观都市主义最早起源于为解决北美、欧洲的后工业城市出现的环境问题。景观都市主义的出现将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科学和艺术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并与景观生态学、环境工程学、城市战略、建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共同指导规划设计,使得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的实践策略和长远规划得以形成。正如我们看到的,曾经的城市设计理论的后果: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自然生态过程以及对于城市空间系统的压榨、城市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难以和解、共存的问题,城市形态夸张自由却了无章法、混乱随意。跟随城市的扩张、城市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知道城市建设的设计理论更应该与时俱进更迭出与时俱进的变化。曾经的城市设计理论其后果是我们看到的,自然生态过程被城市忽视、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吝啬、城市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城市形态的随意与混乱等,尤其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规模的扩大,指导城市建设的设计理论应该不断更新顺应时代的变化。如何重新整理空间秩序,使城市各个单元有机地更新组合在一起,以一种“可持续”的形式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当今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共同思考的问题,人们开始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研究城市,但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因此,新都市主义以及景观都市主义等理论应运而生。

景观都市主义强调的是时间的过程,是随着时间变化去安排城市活动和项目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目标,针对工业化城市背景下城市规划居住、工作和商业分离的功能分区的问题,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主张的共生主义也主张,未来的城市将是功能相互组合的共生,多种用途和功能复合的城市模式在未来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二、小空间住宅的价值分析

(一)住宅空间:住房乃人类生存之本,居住问题永远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城市更新主张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高密度空间多用于住房使用,建筑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空间的使用。在追求形式主义的当代社会,空间使用的意义通常仅仅被理解为单纯地用来满足人的物质性要求,而很少被赋予精神层面的意义。当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身体作为人与建筑交流的媒介,在使用建筑空间的过程中会被空间的形式影响感受,或得到精神的满足。因而,空间的使用可以超越功能而具有精神意义,不局限于功能主义对其狭义的限定。

(二)小空间的价值:在实际的建筑空间中,“小空间”独具意义,这里的“小空间”指的是完整的并非狭小的空间,这样一种完整并小体量的物体相比大体量的物体更引人遐想,大的物体人可以走进其内部详细了解,而小的物体则摆脱了这种眼见为实的现实无趣,由于无法进一步探索则更增添吸引力与神秘感,如黑川纪章设计的中银胶囊塔(如图1)外部形态让观者第一反应就是想要一探其内部构造究竟是如何布置,或者吸引人们想象和创造其内部的多种可能。在“小空间”对人想象力的启发是具有很大作用的。另一个方面,小空间更易向人提供安全感,想象站在爱琴海环岸,鳞次栉比的白色小房子,站在屋前小空间的阳台花园远眺,由于地势原因,这些小庭院背后靠山,前面临海,是能保障私密性的小小的个人空间,进入这种空间,人会产生安定之感,这种现象从心理学上可以说是潜意识情节或者是“归回母体”吧。黑川纪章设计的中银胶囊塔的每个单位格与街道唯一的接触是通过太空舱式的舷窗远眺,就像是身处安全的太空舱观察外面的世界,身后入室大门紧闭,面前是街道的高处,处于观察者的位置,拥有了小空间的私密性,充满安定感。

建筑使用后期对胶囊塔的改造中,也利用了小空间的使用性,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与大而嘈杂的商业广场或街道相比,人们更需要“小空间”提供想象与创造的环境,为快节奏的生活寻找一处提供安定感的港湾,城市被丰富的元素填充,人们快速地吸收信息,这样一个空间里,注意力被聚焦于两三件事内,载体通常是提供创造环境的工作台,或占据单元格大部分面积供休息的睡床,使住客入住后可以消除人们常有的惯性紧张,用来放松和思考。

三、城市更新的共生思想及实践

(一)共生主义

1.共生主義思想产生的背景:六十年代的日本经济复苏并迅速增长,在当时,世界各地都先后发生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运动,都会区人口迅速攀升,居住空间不足,战后一片荒颓的城市急需重建,而当时包豪斯的方盒子式冷漠已经为人所厌倦,“少即是多”不再是四海之内皆标准的普遍原则,一群怀抱远大理想的建筑师们想象着未来城市的样貌。呼吁从机械时代走向生命时代,主张空间是可分解和可生长,认为欧洲雕塑的美是永恒的,而美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形式,那就是可移动可生长的未来建筑。

2.共生主义思想内涵:完美,是一种持续变化的过程,传统中也有新陈代谢,黑川纪章口中的桂离宫,就是用来讨论共生主义思想最好的范本,他主张对新技术的态度其实应该遵循古老的法则,每次加建,都是给传统的灵魂穿上新衣,人们提起总是赞美。这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相信,眼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暂时的,物质可以顷刻毁灭,传统精神和传统哲学不依附于任何实物,是可以一直长存下去。黑川纪章从经济学家肯尼斯柏林的生态系统得到启发,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兼具有自然遵循原理、自我净化原理、再生原理,和汲取先进技术,尽可能地节省能源,又可以废物再利用,追求自给自足的城市体系。

(二)中银胶囊塔设计及其价值分析

1.设计分析:二战后日本推行住宅产业化,中银胶囊塔的出现拓宽了单元装配、定制化、拼装化领域的发展,也体现了日本对标准化的模数概念的推崇,建筑的外墙以由胶囊屋的墙壁作为“量体”形成的面构成“背景”,胶囊屋太空舱式的玻璃窗相互以水平或垂直的方向整齐排列在百色的平面上作为“图形”(如图2),形成具有格式塔性质的美,使城市空间具有活力。黑川纪章1958年前往莫斯科探访当时极为仰慕的苏联前卫派构成主义,虽然最后失望而归,但仍有所收获,胶囊塔单元的舱体式设计便是源于受前苏联宇宙飞船的影响,室内统一装置的多格抽屉墙布局合理,紧蹙但物尽其用(如图3),岛国资源有限的限制使得日本人总是善于在极简的思路下寻找实用的最大可能。而作为一位拥有政治家双重身份的建筑师,黑川纪章对于胶囊塔的设计理念近乎政治,这座建筑的构成元素是单位(个人),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社会中构成与运作,公共空间共享,强调人人平等,单元舱体沿着茎(楼梯)逐层螺旋上升排列,似乎也有打破固有层级的意图。

胶囊塔项目于1970年动工,1972年建成,而在早在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博会上,由以色列裔建筑师萨夫迪设计的67号栖息地,其单元装配住宅形式已经惊动了建筑师们,作为大胆的建筑实验,它是这座充满新鲜感的城市的骄傲,却也是一个失败的梦想,设计师的理想是为中底收入阶层所用,同时强调人与环境共生,在狭小的单元空间里仍坚持配置阳台花园,极具理想化色彩。所有的突破都使67号栖息地被赋予过多乌托邦理想主义的象征,然而现实却是建筑维护困难,公共系统不流畅,通风困难。其后出现的中银胶囊塔作为模式相似的建筑,也在努力改善这些问题,即使胶囊塔仍存在各项问题,仍然可以肯定这个先锋作品是成功的,毕竟每个领域的前沿都有许多未知,每一项横空出世的崭新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目的,这些目的根本不可一概而论,“建筑”更是复杂,它除了作为空间、住所等具有实用性的角色,还充当了传递形象与信息的媒介,是城市甚至是国家民族的“外衣”。

2.时代价值: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文化发展开始从审美、法律、教育和建筑等多方面效仿西方文化——许多方面都以欧洲为模板。虽说现代化不应该意味着复制欧洲文化。但是自19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效仿西方社会。这种效仿的模式对技术及经济发展很奏效,日本通过复制西方模式,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日本也像上进的学生一样急需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重塑发展的城市形象,营造“现代”形象。而在二战结束后的20年中,由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国际主义设计后其理念基本上已经本末倒置了: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涉及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社会性、大众性这一目的则被逐步抛弃。原来因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动机不得不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少则多”这一原本是以从功能出发配合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目的的手段成为了形式追求的中心。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表象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本质实际已经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某种霸权形式的风格。人们早已发觉了这一现象,设计师们试图寻求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产品,以探索设计中的象征性与趣味性。这种急功近利的,过于强调改变也直接导致了专注于形式的表现和纯粹的表面装饰,对浮夸与虚辞无止境的追求,也使得功能合理的一类现代主义的观念被冷落了,胶囊塔积木模型一样夸张的背后是后期繁杂的修缮工作和并不舒适的居住体验就是最现实的证明。但作为当时,后现代主义这一时期日本的新陳代谢运动是唯一发生在非欧美的建筑运动,这些大胆的尝试成功创造了吸引西方关注的形象,如雷姆库哈斯所说“我之所以对新陈代谢派如此感兴趣,也因为它第一次体现了非西方的先锋派如何在美学和意识形态上压倒西方,控制了话语权”。所以即使有着67号栖息地这个“一个失败的理想”做前车之鉴,中银胶囊塔坚定的屹立在东京仍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结语

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不仅体现在指导城市设计上,对于城市规划以及未来都市的规划与发展攻略的制订都一系列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城市高密度高需求的压力和城市更新的需求都摆在眼前。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和理念为建筑设计提供设计原则,解决资源短缺并带来城市活力也能够使建筑设计和城市未来发展拥有更大的平台和更宽广的视野。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上海样本”
城市更新“划底线”
住建部:严控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
城市更新的七点思考
多城加速出台城市更新政策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城市更新这个赛道 吸引了六成上市百强房企布局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转型期深圳城市更新规划探索与实践》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