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24点”,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2018-11-13 12:02陈凤枝
新课程·小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数学计算运算数字

陈凤枝

摘 要:“24点”教学,是一种以扑克牌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游戏,游戏方式简单易学,健脑益智,符合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寓教于乐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发展途径。“24点”教学,凭借其特有的游戏趣味性及数学教育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游戏中实现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24点”教学;中高年级;计算能力

几年前借学校数学游戏节负责“24点”活动项目的机缘,笔者开启与所任教班级的“开心24点”之旅,通过24点学习与练习,学生的数学计算综合能力明显提高。“24点”教学抓住了扑克牌的趣味性及数学运算的灵活性,集趣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具简单、规则清晰,便于教师课堂操作。本文将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24点”玩法与数学教学的关系、“24点”教学方式创新、“24点”教学内容丰富及学生解题方法创新四个方面,对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24点”的规则及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传统的“24点”教学,多以扑克牌为教具,在一副牌中抽减掉两个王牌,然后再在剩下的52张牌中随机选择四张,组成一个牌组。在“24点”教学中,纸牌A被看作为数字“1”,纸牌J被看作数字“11”、Q为“12”、K为“13”,剩余的牌点数和数字一一对应。在整个“24点”游戏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意选择加减乘除任意一个或几个运算方式,使得四张牌点数的运算结果为24即可,且每一张牌只能使用一次。例如,选取扑克牌“A、10、4、9”,则学生可以选择简单的加法运算,即“1+10+4+9=24”。若选择的扑克牌为“A、2、5、3”,则学生可以选择乘法的加减运算,如“(1+2)×(5+3)=24”。在整个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具体的教学需要,对参与游戏的人员及具体牌进行调整与更改。此外,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负责教学设备、网络等现代教学软件对传统的“24点”教学方式加以创新,从而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的基础性和根本性是“24点”教学法在小学得以有效运用的关键。小学阶段的运算教学是学生数学运算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牢牢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还要有灵活的数学运算思维,及数学创新的意识。然而,受小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限制,部分学生很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难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创新思维及发散思维。“24点”教学法,凭借其独特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计算学习中来。同时,“24点”灵活的数字组合方式也能够有效巩固学生对数学运算法则的掌握和应用,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锻炼自身的发散思维,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运算能力。

二、创新“24点”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数学计算兴趣

熟悉基本的计算方法,是“24点”教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基于“24点”教学的根本,结合现代教学方式,对传统的“24点”纸牌游戏加以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学习兴趣。

1.借助情境教学,创新“24点”教学

在传统的“24”点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的口头指令为主,情境教学,可以将小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植物、动物等融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负责教学设备,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寻找相应的数字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学习兴趣。如,在乘法的加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猪佩奇的动画角色,进行相应的“24点”教学。如,小猪佩奇误入一个“24”数字的迷宫,每个迷宫都有四个数字,只有找到合适的计算规则才能顺利通关。例如,某一处的数字为“7、6、3、1”,学生则可以通过“7-3=4 4×6×1=24”破解迷宫,帮助小猪佩奇顺利地走出困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传统“24点”扑克牌游戏中的“4个数字”,可以对数字的个数进行灵活掌握。如在小猪佩奇过迷宫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还可以时不时地安排一个“数字怪兽”对数字的计算加以干预。如,在数字“9、1、7、3”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数字怪兽将数字“1”和“7”合并为一个数字“8”,然后引导学生对数字“9、8、3”进行乘法的加减运算,使其计算结果为“24”。

2.借助游戏教学,创新“24点”教学

“24点”教学与游戏教学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借用游戏教学的优势,对传统的“24点”教学加以创新。如,结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特定的动作。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示例的安排,帮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把握游戏规则及教学重点,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例如:

师:算24点,就是在老师手中的A-9张牌中随机抽出两张,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张牌只可用一次,算出得数是24。其中,A等于数字“1”。哪位同学想试一试?好的,学生A你来试试。

(在介绍完基本的游戏方法后,找学生进行教学示例。在第一次教学示例中,教师要选择数学计算水平稍微好的学生,力求示例的准确性。)

师:老师出一张牌4,你能从剩下的牌中拿出一張,用加减乘法和我的这张牌进行计算,得出24吗?

学生A:4×6=24,我选择牌6。

师:好的,非常棒。

紧接着,老师接过学生的牌6(双手各拿4和6)说道:“对对碰,碰出了小火花!”

(并将“对对碰,碰出了小火花”这句话写在黑板上。)

继续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碰出了小火花”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边问,边重复刚才的动作。)

生B:我知道!就是24!

生C:对,是24!

……

至此,基本的游戏规则已经解释清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优等生—中等生—潜能生”的顺序进行游戏问答,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自信,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24点”教学内容,锻炼小学生数学计算速度

“24点”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耳朵、眼睛、口、脑等多个器官共同参与数字计算,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字计算反应能力,进而提高其数字计算速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目标,丰富、填充“24点”教学内容,使其数字计算教育价值得到有效发掘与运用。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基本的乘法口诀组织“24点”教学,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字计算速度。如将“2×12=24”“3×8=24”“4×6=24”这三个基本乘法口诀烂熟于心,从而帮助学生迅速找到扑克牌或者数字牌中的数字关系,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如,在扑克牌“A、2、5、3”的“24点”教学中,学生看到数字“3”,自然会联想到乘法口诀“3×8=24”,从而迅速发掘数字“1、2、5”之间的关系,得出“1+2+5=8 3×8=24”。这种数字组合方式,本身带有“2、12、3、8、4、6”中的数字,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会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数字中并不包含这些数字,该如何引导学生迅速理顺数字关系呢?例如,“5、10、K、1”计算中,没有明显的数字提示,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联想到乘法口诀呢?对乘法口诀熟练到一定程度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将数列中的数字和已知口诀中的数字进行联系,“K=13 13-1=12 10÷5=2 2×12=24”。因此,在“24点”前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进而提升自身的数字计算速度。

其次,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遇到计算题时,学生会不自觉地按照之前的“套路”进行对应,从而在一遍遍的尝试过程中大大降低计算速度。如,一题多解。

师:老师手里的牌分别为“A、2、5、8”,看哪位小朋友最先得出“24”?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首先会想到找数字“3”和数字“8”进行配对计算。)

学生A:5÷1=5 5-2=3 3×8=24

学生B:5-2=3 3÷1=3 3×8=24

学生C:5+1=6 6÷2=3 3×8=24

师:特别棒!我们可以找数字“4”吗?开动自己的脑筋,好好想想。

(在刚开始阶段,结合本班学生的综合计算水平,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

学生D:5-1=4 8-2=6 4×6=24

学生E:5+1=6 8÷2=4 4×6=24

师:非常好,所以,数字的计算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我们要善于开动脑筋,多找找其他的计算方法!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猜题、验证等教学内容融入“24点”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在正确计算方式的引导下,顺利把握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数学计算速度。

四、鼓励学生解题方法创新,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思维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扎实的计算基础、有效的计算方法,还需要灵活的计算思维。因此,在“24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计算水平,提升教学难度、深化教学思想,提升小学生的解题创新能力。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计算还会涉及整数、小数还有分数的运算,因此,通过引导小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合理利用,能够大大提高小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数字计算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为以后的数学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1、2、10、4”的数字计算中,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很难想到“1÷2”这一解题点,因此,解读之前,教师要给以学生充分的自由,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对传统的解题思路进行创新,从而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发现“1÷2”分数计算的解题点,得出“1÷2×(10+4)”,实现对传统解题思路的创新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24点”运算教学案例,从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炼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此外,趣味智力题也最受小学生的欢迎。如,“小明有四个3、四个4、四个5、四个6,你能不能帮助小明用这些数字分别计算出24呢?”从而引导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趣味智力题的解答与求证,从而得出“3×3=9 9×3=27 27-3=24;4+4=8 4×4=16 16+8=24;5×5=25 5÷5=1 25-1=24;6+6=12 6+6=12 12+12=24”。这类趣味智力题,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致,还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实现互助互学,进而促进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整体发展。

总之,“24点”教学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及灵活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灵活掌握“24点”教学的规则和原理,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思想,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小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逐步掌握计算技能、提升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連玉.在愉快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2]张文娣.“24点”游戏玩转有理数的运算(下)[J].中学生数理化,2016(10).

[3]简敏豪,杨健辉.数学游戏“算24点”的新变化与拓展[J].小学数学参考,2017(5).

[4]邵立文.浅谈夯实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有效办法[J].学周刊,2015(7).

猜你喜欢
数学计算运算数字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试析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有趣的运算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