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鲁迅儿童教育观的共通之处的当代启示

2018-11-14 02:00张宁惠李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新生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陶行知鲁迅科学

张宁惠 李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1 相通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鲁迅和陶行知生活在同一时代,同样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尤其是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杜威开始了他的来华讲学,将他的“儿童本位论”的核心思想在中华大地播撒开来,使得五四时期包括鲁迅在内的思想家们对“儿童本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鲁迅把“儿童本位”作为一个口号正式提出,并向全社会宣扬儿童本位的思想。陶行知恰于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个性中的共性:儿童教育观

2.1 自然教育思想

2.1.1 回归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回归自然不是指不管不顾的放养教育,而是指不仅要让儿童处在自然的状态中能够快乐自由的生活,而且成人要进入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姿态,回归自然的、简单的方式方法去了解儿童。鲁迅不仅在观念上极力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表现在他对待自己的孩子身上,传统思想致力于培养“听话”的孩子,反抗被看作是离经叛道的表现,鲁迅反对把孩子培养成不懂礼貌或者一味的守礼呆板听话的孩子,他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好奇的,那么在教育孩子时,就不应该压抑他们的这份天性。陶行知也认为儿童教育中,不能丢掉劳动教育和健康教育,因为孩子的身体是脆弱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孩子在自然劳动中既能锻炼身体,回馈大自然的赠与、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又能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2.1.2 自然美

自然美,一是善于发现和保留、引导儿童的“真善美”,即孩子以纯净的心灵看待世界;二是要求成人在培养儿童时,不拘束于一个模板,要发现每个孩子的自然美,即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长处;三是在儿童的审美的初体验和审美观的形成中,不要将成人化的审美灌输给儿童,反而使儿童失去了孩子的童真。陶行知和鲁迅都非常注重校容校貌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对幼儿心灵的陶冶作用。陶行知对幼儿园的选址不仅看重自然条件,尤其对优良、淳朴的社会风气更加注重。他于1928年创办的燕子矶幼稚园便是“地居大江之上,燕子矶麓,虽然茅舍泥墙,但既切实用,又极美观,门前一片绿地”。他要求幼儿教师要带领儿童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要“建设一个‘布置适宜、错落有致,清雅幽静,几净窗明’的幼稚园。鲁迅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一片自然祥和的景象和三味书屋里对先生陈腐作风的讽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儿童在书塾的小范围内,自得其乐的找到了自己的一片自在小天地,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桑葚,俨然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系统,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鲁迅记忆里无拘无束、上蹦下跳的快乐生活,孩子的眼里能衍生出无穷无尽的乐趣,儿童在这样自然的环境中成长,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品质在无形之中形成,用他们特有的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绘画出童年的回忆。

2.2 社会教育

2.2.1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

陶行知和鲁迅的儿童观带有他们所属时代的特殊印记,即“国”本位和“人”本位相交融的儿童思想。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和悲惨的战争环境对儿童的摧残,鲁迅认为社会应该首先给予儿童一个安全、自由、和平的生存环境,不禁反思到当今世界很多儿童还在战火纷飞得角落里寻找生存的机会。另外,对于儿童的认识,陶行知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在他看来,儿童在我们的世界里是最大的,比什么青年伟人还要大。儿童之大,在于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为了儿童健康成长,应对他们及早施教。

2.2.2 真实的儿童

鲁迅和陶行知反对儿童沾染到社会的恶习,当时的社会对儿童进行暴力教育、愚弄教育、欺骗教育、谎言教育,冷漠无情的教育,成人大社会的恶的教育污染了儿童纯洁的心灵,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社会价值观。而当今社会,虽然没有过去旧社会时期的不良影响严重,社会上的不少“歪风邪气”也影响到了儿童的心灵成长,社会中盛行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把孩子作为谋利工具、媒体传播的不适合儿童的思想、家长虚荣心作祟让儿童过早上节目接触成人的圈子等等行为都是不利于儿童顺从自己的天性去真实的展现自己,让我们难以去看到孩子真实的内心面貌。

2.3 儿童科学教育和创造教育

2.3.1 培养“新人”

“新人”是针对旧社会培养的旧人,培养有新思想、新生活的人,鲁迅和陶行知都很注重用有效、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鲁迅早期就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去日本留学时学医就是希望能够科学救国,陶行知认为只有科学的小孩子,才有科学的中国;强调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即使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手边的自然材料来制作科学玩具和发明科学游戏,以此自然地将科学知识渗透到儿童的头脑之中。陶行知倡导就地取材,利用本国的东西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这一思想在当时显得异常珍贵。鲁迅和陶行知都提出迫切的发展科学创造的要求,从儿童开始摒弃一切封建思想,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只有早日造成科学的儿童,才能早日实现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儿童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能的,他们学习的能力,思维水平,动手能力处处体现着成人无法比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动手能力的养成和想象力的发生又要以解放儿童为前提,当前的农村幼儿园的培养模式又向旧社会的“主智主义”靠拢,“小学化倾向”严重,幼儿园的幼儿们又一次被成人的想法所禁锢,学习他们在幼儿园阶段不了解也不需要掌握的“知识”,儿童急需要减轻负担。

3 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3.1 从社会的层面上,宣传正确的儿童教育思想,正视儿童的价值

陶行知和鲁迅的自然教育思想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大众意识形态下的儿童观存在着断层的现象,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能认识到儿童对社会、对家庭的价值,缺少的去认识到怎么去维护儿童自身的权益;因为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主要是西方儿童观传播到中国以后吸收融合的,缺乏一个自然生成和过渡的过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思想文化的变革,因此才会造成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激烈碰撞。

3.2 从幼儿园和教师的层面上,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因为当前国内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幼儿教师还缺乏教研反思和把自己当作儿童权益维护者的精神,在吸收先进的西方儿童观的同时,在实践中探讨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园本情况的学前教育模式。幼儿园课程要回归儿童本身,回归最自然地状态,儿童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群体,是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儿童的出发点是单纯的,是善良的,是单一的。发现儿童,尊重和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生命健康和自尊心,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赋予儿童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引导好孩子发现生活,真正的体验生活。

3.3 从幼儿自身的层面上:自我保护、自我体验,做自己的主人

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都与以前儿童大不相同,我们不能简单的套用现有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模式,因为在简单的可预测的发展轨迹中,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加权使得当前的任何一种儿童观的适用性都变得复杂和不确定,把幼儿的成长发育看作一个立体图形,社会、学校、家庭都容易发生现实物体认识上的一种抽象,即把现实的物体在只考虑其形状和大小,而忽略其它因素的基础上在平面上的表示。其中的幼儿是自己的主人,所有事物适合不适合幼儿可能是教育者、家长站在其中一个平面做出的判断,而喜欢或不喜欢一种游戏、一种读物是幼儿自身体验的结果。

猜你喜欢
陶行知鲁迅科学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鲁迅,好可爱一爹
点击科学
陶行知夜归
科学大爆炸
孔乙己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阿迅一族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