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岂止于吟?

2018-11-14 07:28谭旭
莫愁 2018年12期
关键词:落木唐诗三百采莲

☺谭旭

回忆起童年阅读的书目,脑中挥之不去的就是一本粉色封面的《唐诗三百首》。它伴随着我成长,影响我至今。这本书对很多人来讲熟悉但也陌生。熟悉是因为它很常见,或许每个家庭的书柜里都有它的存在。为什么说它又陌生呢?因为绝大多数人只是将其束之高阁,没有完整地品读过。

在为数不多的童年记忆中,我清晰地记得爸爸将《唐诗三百首》送给我的时候说:“这是爸爸的智力投资,可不要浪费哟!”当时我只觉得这是很普通的一句叮嘱,现在回想起来,爸爸的投资为我打开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小时候的我,并没有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仅觉得能在人前朗诵,那便是无上的荣耀,更多的是为比同龄人多背几首诗词而沾沾自喜。但在一遍遍朗诵间,我的思绪飞扬,自由地徜徉于诗情画意间。

刚刚上小学的我,写完家庭作业之后,在昏黄的灯光下,摇头晃脑地读着这些古诗,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正在进行着伟大的创造工程——作诗。读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恋恋不忘,“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后,每当拿起陶瓷茶杯,总假装饮酒般一口一口抿着,只可惜没有小伙伴相陪,没机会大挥衣袖说出“能饮一杯无”的壮语。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艺术手法,其中一种是衬托。其他同学总感觉特别抽象,不能恰当地理解。我却对其心领神会,因为小时候背诵的唐诗里有一句很经典的句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表现得正是以声衬静的艺术效果。通过蝉噪和鸟鸣来衬托山林的幽静,诗中的画面展现在我的脑海,这样一联想就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像这样诵读得多了,自然就能化为己用,让我的表达文采斐然,更拓展了认知。

记得高中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文章主要围绕“荷”这个意象展开,描摹月色中的荷塘,如梦如幻。文章提及一首关于“莲”的诗,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初读时,并不理解这其中“莲”的涵义。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过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浮现过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似乎都与此处的表达不同。老师就让我们回忆一些跟采莲有关的诗句,提及唐朝王勃的《采莲曲》,“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这才知道,“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怜之意,相思之情。这还可以追溯到《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由此可见,古诗中有许多重要的意象,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更深的认识到儿时阅读唐诗的益处,是自己做母亲后。在女儿一岁半左右时,我每天给她朗诵唐诗,从最简单的五言绝句开始,比如《鹅》《锄禾》等。起初只想让她混个耳熟,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她能断断续续地念出其中的某些句子,缀词成句的能力大大提高。更让我意外的是,她居然“学以致用”。一天,她看到荷塘里几只白色的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便脱口而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顿时惊呆了在场的人。因为当时她才一岁九个月左右,许多孩子词语还说不利索,她居然能应情应景地完成这么长的句子。或许在我自己的童年,也不知不觉间因读诗给父母带来许多意外和惊喜。

仔细想来,或许是因为诗句本身有韵律,读来容易上口,同时,耳濡目染的熏陶,不容小觑。听人朗诵都能产生如此影响,更何况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之后呢?以后我又陆续读了很多诗。偶遇满园绿树红花,我会感受到“春色满园关不住”“桃花一簇开无主”的生动;看到满塘荷花我会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色泽艳丽,直逼人眼;脚踩满地落叶我会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懂得“落木”比落叶的妙处;清早起来看见白茫茫一片雪景,了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

当然,读唐诗还有很多其他好处,比如通过诗歌了解作者的诗风,或者通过诗人和诗歌来窥视当时的历史等等。只要你用心去读,去品,去悟,自然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落木唐诗三百采莲
黄红梅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该怎样向《唐诗三百首》致敬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游燕园(新韵)
南园十三首·其五
我不要分享你的快乐
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
文武双全
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