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杂剧中无赖的类型形象探讨

2018-11-14 08:02丁雅琴
戏剧之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元杂剧

丁雅琴

(太原广播电视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24)

在现代社会人们提到无赖通常会联想到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偷鸡摸狗、偷奸耍滑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大多包含贬义的色彩,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无赖的深恶痛绝。但是无赖却在元杂剧中大量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在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促使大量的无赖横行霸市,引起文人儒生们广泛的批判。通常无赖一词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无赖作为形容词,指一个人放刁撒泼、蛮不讲理。其次无赖作为名词指蛮不讲理的人、品行不端的人。在元杂剧中无赖众多,而且各有各的特点,通过对于无赖的类型进行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无赖在元杂剧中的作用和形象,并且也能够对我们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中的无赖与现实无赖之间的区别

在研究无赖这样的形象时,必须要明确无赖是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一类人,而并不是作家虚构出来的形象。所以在研究无赖这类形象的过程中,必须要区分现实中的无赖和戏曲中的无赖之间的差别。

在元代的笔记小说中,无赖的形象俯拾皆是,例如《元史.李稷传》中记载,李稷在做判官时,就有一群无赖经常饮酒,并且一起打劫邻村王森家的财产。在《元史.黄缙传》中也描述了年少的无赖形象,他的姓名被记载在小偷名录上,在密谋劫夺的时候还没有采取行动,就被当地的豪姓贵族抓获。这些真实存在于元代社会的无赖为元杂剧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并且也能够让剧作家进一步针对市井小民的生活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他们的细腻笔触和戏剧思维将这些无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

二、元杂剧中无赖形象的划分

(一)权豪势要

即便无赖的类型特点具有共性,但是他们之中每一个人物性格又有不同的特点,例如从人名上就能够判断一个人的善恶。例如庞衙内的性格特点就是横行霸道,如同一只螃蟹,而张驴儿的脾气就如同驴子一般倔强。其实之所以存在这样命名,最主要的就是剧作家希望能够通过人物的称呼来直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不仅可以省去大量的笔墨来解释绰号的由来,而且也能够更好地帮助观众带入到戏曲之中,让观众可以静心地欣赏戏曲表演。同时,这些无赖的绰号与现实生活能够互相对应,让人们在第一时间就可以联想到特定的人群。

尽管这些无赖都属于坑蒙拐骗之徒,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又因为各自的成长环境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点。例如庞衙内由于自己身居要职,所以拥有一定的权力,为此就仗势欺人、作恶多端、目无王法。这样的权豪势要在戏剧出场时便自报家门,能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这个人的嚣张跋扈。在关汉卿杂剧《鲁斋郎》中,鲁斋郎就属于权豪势要的典型代表,首先他自称:“嫌官小,不做嫌马瘦,不骑的花花太岁”,而且日常活动大多数是:“飞鹰走犬,弹弓专干皆是闲行”。就是这样的一个游手好闲的人物,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街市小民闻吾怕”的恶人。

在《救风尘》中周舍也是浑身充满着纨绔气息的富家子弟,他“酒肉场中三十载,花心整照二十年”。由此可见纨绔不羁、腐朽堕落已经成为了权豪势要的标签。这些权豪势要仗着自己的权势和残暴不以为耻,却反以为荣。

这样充满真实感、戏剧感的人物形象人感觉到面目可憎,而且充满讽刺的是大部分的权豪势要尽管干着恶劣的勾当,但是却很容易对自己的虚伪行为进行美化,他们在做尽坏事的同时却又欺骗着百姓。例如鲁斋郎自称:“我是个本分人,在拿了别人东西时,第四日便还给他,也不坏了他的”。由此可见权豪势要对于自己的恶劣行为没有一丝丝愧疚,反而还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帮助了别人,也充满道义。

在《陈州粜米》中,杨金吴云以及小衙内在干着伤天害理、杀人放火的勾当时,却自认为:“俺两个清似水面如白,在朝文武,谁不称赞我的?”小衙内甚至能够面不改色的说:“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这样言行不一、满口谎言的行为却成为权豪势要为自己罪行开脱的重要法宝,而且让观众在看到这样夸张滑稽的表演时,也能够联想到在生活中遇见过的人。通过作家的夸张与反讽,让这些负面的形象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效果。

除了这些外在行为上的相似,权豪势要自身的本质也非常一致,由于他们自身贪图享乐,凭借自己的势力就胡作非为,而且为了能够减少自己的负罪感,又通过花言巧语的方式欺骗人们。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看来既真实又可笑,他们自以为自己的理由可以欺骗所有人,但是却孰不知他们只能够欺骗自己。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胡作非为时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例如鲁斋郎认为“好的玩器,怎么他倒有,我倒无,我则借三日晚看了,第四日便还给他,也不坏了他的。”这样的借口就类似于“我弱我有理”的思想,我没有的东西我便要拿来用,而且我也没有把这个东西破坏,到时候就直接还给你,你也不会损失什么。但是其实从本质上来看,这样的行为首先违背了他人的意愿,而且也不尊重他人。

在《陈州粜米》中,大小刘衙内以及杨经武三个人,通过不择手段的方式侵吞国家财产他们说“白拿白要,白抢白夺”的强盗式思维让他们见到好的东西就想方设法拿到自己的口袋中,而且这些权豪势要视百姓如眼中钉、肉中刺一般,他们对于人命缺乏敬畏之心,肆意破坏他人的生命就如同捏死一只老鼠一样。在小衙内残暴打死张徵古时无耻地说:“我要害他,只当捏烂柿一般”,由此可见,权豪势要目无法纪,目无生命,他们的恶行令人发指。

首先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当时的社会环境。通常情况下,之所以存在大量的权豪势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当时社会,由于科举制度废弃诗人的晋升途径受损,所以大量的皇亲国戚以及功臣,为了自身的权利和富贵打压。文官并且元代属于蒙古人统治他们自身天然地认为对于国家的统治,就必须要通过武力的方式进行解决。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也带了一股子莽夫气质,特别是喜欢滥用暴力行为。另外在元朝中,高级官员泛滥成灾。所以也就客观上制造了大量的权豪势要由于在元朝统治时期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人分为四个等级,以蒙古人为首,国人之间,尊卑有序、贵贱有别,所以自然也加重了权豪势要们的嚣张气焰,让他们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没有同情,而更多的是仇视和不屑。在元代统治时期更加缺少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元代的整个司法统治过于简单,而且很多的法律条款更是直接为特权阶级所服务,例如在元代法律中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汉人勿还报。”赤裸裸地将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权力进行区别,很容易导致无赖行为的发生,而且即便汉人的权利受到了侵害,也没有办法进行维护。之所以在元杂剧中出现大量的无赖形象,最主要的就是元代废除了科举制度,所以导致大量的文人儒生,他们缺乏谋生的手段,而且在民族制度的歧视之下元代文人地位极其卑微,所以他们受到的打压非常严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文人儒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笔,以杂剧作为武器,来抒发自己内心对于社会畸形的批判,进一步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同情,而且更加毫不留情地去谴责元代封建腐朽的统治,所以在元杂剧中权豪势要的无赖非常明显,也进一步展现了元代时期,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

(二)市井无赖

市井无赖与权豪势要均有明显的差距,因为他们自身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可以依托的靠山,所以他们耍无赖的方式,就采用坑蒙拐骗的行为,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地痞流氓,他们贪财爱财但是却没有经济来源,所以他们会经常通过偷鸡摸狗的方式来生活。例如在《窦娥冤》中赛卢医和张驴儿父子,在赛卢医上场的时候,便自报家门说:“行医有斟酌,下药一本草。死的医不活,活动的医死了。”给自己这样的无赖形象烙上了深刻的印记,而且赛卢医不还欠蔡婆的银子还要用绳子将蔡婆勒死。

另外陈虎作为彻头彻底的无赖,因为吃霸王餐而被店家赶出。当他冻倒在张孝友家门外时,被张家人救起,却因为看上了张孝友家的钱财,便忘恩负义地将张孝友夫妻二人骗走,甚至谋害了张孝勇,这是典型的农夫与蛇的故事,简直丧尽天良。李虎说“杀人放火为活计,好斗偏争欺负人”这样的一段话,可以显示出他无恶不作,无赖不耍的性格特点。明明自己胡搅蛮缠却还说:“你少我钱还胡赖,真是遇着恶人磨了。”这样恶人先告状反咬一口的本事,深刻地体现出无赖的习气。

(三)女无赖

在上文分析的无赖,基本上都是男性角色,女无赖在元杂剧中也非常的突出。但是她们却被称之为泼妇[9]。例如在《燕青博鱼》中,王腊梅与杨衙内之间有着不伶俐的勾当,被人发现之后,杨衙内逃走而王腊梅就开始百般抵赖:“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被你擎住了来?天气暄热,我来这里歇凉。那里讨的奸夫来?常言道捉贼见赃,捉奸见双。燕大,你既要擎奸,如今还我奸夫来便罢,若没奸夫,怎把这样好小事儿赃诬着我。我是个拳头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马,不带头巾男子汉,丁丁当当响的老婆。燕大,我与你要一个明白。”这样的一番长篇大论。便是无理搅三分,不依不饶的受了冤枉,不仅做戏非常足,而且也会让不明就里的人对她产生同情。

通过对于元杂剧中无赖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每一个无赖的登场,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杂剧家们对于无赖的深刻分析,也能让每一个无赖的形象,既符合他们自身的思维逻辑又能够让每一个无赖都无比鲜活,仿佛就在我们生活的身边。

三、无赖在戏曲叙事中的主要作用

一般来说,无赖作为元杂剧中的反面角色,他们往往通过念白的方式进行演出,尽管如此,但是他们却在戏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透过无赖的形象能够深刻地反映出在元代社会真实存在的一类人,通过对于无赖的艺术加工让无赖彰显得更加鲜活,也更具有代表性,这样的功能是其他角色无法代替的。其次,通过无赖的登场也能够促进戏曲故事的矛盾不断激化,因为无赖制造事端的方式有千万种,而且他们制造事端的理由也更加的合情合理,通过无赖的登场不仅促进了剧情的转折变化,而且也增加了整个故事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灰阑记》中,马员外的大混家便是典型的泼妇,她因为与赵令史有不伶俐勾当,所以:“变小所算了,马员外做个永久夫妻。”于是大浑家传海堂头面给张林,当袁伟回家之后,却说海棠将头面给了奸夫,诬陷海棠做奸淫之事,通过这样的反转,让人们对大浑家恨到牙根痒痒,但是大浑家却还不罢手。他又制造了另一个事端,大浑家为了青春,全部家产,便撒谎说,海棠的孩子就是自己的,而这样的行为却让包公使出了“灰阑断案”的计策,让整个故事走向到了最高潮。正是通过大浑家的登场让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通过一个又一个连续的高潮,增加了整个戏剧的色彩。

由于无赖属于反面的人物形象,所以通过无赖的表现能够更好地凸显出主角的自身特点。例如《窦娥冤》中的张驴儿对窦娥一步又一步的逼迫,让窦娥自身的美好品质逐渐显现,通过张驴儿一再的逼婚,窦娥为了自己的贞操而不断地反抗,并且他的性格也逐渐地发生了转变,他由最初的不满,到后来的推倒,再到与邪恶的正面交锋,让窦娥的自身品质得到了全面升华。在严刑拷打之下,他内心的反抗精神又进一步展露,终于喊出了这些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正义呼声,而且让整编戏剧达到了巅峰。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于元杂剧中无赖的经典形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归类,进一步总结并分析了元杂剧中无赖的经典形象,包括权豪势要、市井无赖以及女泼妇等不同的形象,进一步反映出元代时期混乱的统治。

猜你喜欢
元杂剧
衙兵·衙内兵马使·权豪势要——元杂剧衙内角色渊源考论
《鹧鸪》一调与“舞《鹧鸪》”“打散”——声诗格调与元杂剧的收场演出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元杂剧繁荣原因研究之话语系统变迁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