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楼小铺儿

2018-11-14 12:37李雄峰
北广人物 2018年44期
关键词:小铺细流芝麻酱

李雄峰

几十年前,能住进楼房对于北京人来说,算是一种生活梦想的“升级”。

南礼士路地藏庵六号楼一层的北侧,当年有一家小卖部,国营的,据说还有编号,不是86号店,就是88号店。周围几栋楼的居民,全在六号楼南边,所以,街坊邻居走个对脸儿,“您(干)吗去啊?“”上趟后楼(买东西)。”于是“,后楼”,便成了这家小铺儿民间的“官称儿”。照现在看,那也该算是最早的“底商”了。

小铺儿门脸儿不大,一进门有个挑高的门厅——其实,那就是这栋楼的后门楼道改造的。厅上方中央位置高悬一块牌匾:“为人民服务”。再往里进,便是营业区了。右手屋卖日用百货、油盐酱醋,左手屋卖蔬菜和鲜肉。那会儿,家家都不富裕,所以,左手屋是极少光顾的;那会儿,物质也不是很丰富,所以,右手屋里的商品,只有那么十几样儿,放在柜台里的大托盘上。

小时候,哥哥姐姐不爱去小铺儿排队买东西,主要是不喜欢听附近的同学们叫他们“爸妈的小催巴儿”,可我却特愿意到后楼跑腿儿,跑多少趟都愿意。因为,跑个六七趟,我就有“进项”——有时候买东西得找回点儿零钱,我就把纸币全部都上交爸妈,然后,攥着手心儿里剩下的五分、二分、一分的钢 钢崩儿 ,赖了吧唧地冲爸妈扮个鬼脸儿,“昧了”(自己私存了)。如今,那时候攒下来的钢钢 崩儿还在呢,得有两三斤。有人说,这要拿到收藏市场,保不齐能卖点钱。我可不卖,留着,只为回忆。

街坊们最喜欢买两样东西:一个是新上货的北京辣菜,一定是买浮头儿上面的那一层,因为那一层粘的芝麻最多;另一个是托盘里最后几块点心,尤其是酥皮的,因为称完点心的重量,售货员会把托盘里的点心渣子一并倒进装点心的纸口袋里,点心渣子是免费的。

后楼只有三个售货员,他们的一些“小手段”很是细致,用现在的流行词儿,就是暖心。那年代,肥皂是凭购货本供应的。新一批到货,人们排队来买,为了节省肥皂,大家都让售货员把一条肥皂一劈两半。售货员总是耐心地取出一根线绳儿,从上到下将肥皂勒断,还嘱咐着顾客:“新到的肥皂都软,您回家晾干,硬的肥皂使着顺手儿,还省呢。”

我最爱看售货员卖芝麻酱,用竹舀子从大罐子里舀满一勺出来,芝麻酱总会形成一股细流儿,从竹舀子边沿淌回酱罐子。这时,售货员迅速一抖手腕,趁着细流儿因抖动中断的瞬间,将流淌的酱汁从下至上全部收入竹舀子里,那叫一个飒!后来,学了知识,才知道,收上来的酱不会再溢出的原因,是因为液体的凸面原理。这么做,就是让顾客们觉得买回来的芝麻酱绝对足斤足两,心里踏实。

赶上卖冬储大白菜,几千斤的大白菜,凌晨先得从大卡车上卸到挂着“为人民服务”牌匾的过道厅里(放在外面会冻的),苫上破旧的被褥(防冻)。等天亮了,一秤一秤地售卖。有些“五保户”无法运走白菜,售货员就会先按户分堆儿,放上写着名字的纸条,等到下班了,再蹬上三轮车,挨家挨户地给人们送去……

后楼的小铺儿早就没有了,可那段日子,挥之不去。有一种情感,叫怀旧,人的善也就在于怀旧时想起来、说出来的大都是美好的回忆,对于岁月曾经带给人们的苦痛,却往往深埋于心了。

猜你喜欢
小铺细流芝麻酱
《迷迭香盛开的小铺》创作感言
迷迭香盛开的小铺
《迷迭香盛开的小铺》创作感言
迷迭香盛开的小铺
春季吃点芝麻酱,补钙防衰老
小 池
北京人离不开的芝麻酱
茶,有点苦
芝麻酱是儿童增高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