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铁犀的艺术造型与审美意义

2018-11-14 17:42■/
长江丛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南浦铁牛犀牛

■/

一、南浦铁犀的艺术造型

“都市商业的繁盛开始走向世俗化,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成为新的审美心理群体,从而引发市民文化的崛起,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价值取向与社会意识更倾向于现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引发了文化的变革,以及社会新阶层即市民阶层的出现,这从艺术心理角度来说即是从创作主体这个方面影响了当时的艺术风格。

宋代在雕塑使用材料上,用铁风气渐盛,在数量上相比前朝有个较大的提升。这些铁铸艺术品从艺术造型与细节处理上来说都是从刚开始的比较粗糙到后来的细致入微。南浦铁犀作为南宋时期的铁铸大件艺术品,从体积和外观上来说,都是需要较高的铸铁技术以及合适的艺术造型设计理念。在艺术作品的选用题材上,动物尤其是与人们相处密切的牛、马等常被作为造型艺术的造型来源。南浦铁犀用于镇水之意,首先是因为铁牛在古代多用于镇压河妖以及压制洪水,“其中,有一个传说,就是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便铸制一条铁牛沉入水底,以镇水患。这“铁牛能镇压水患”的传说,就成了古代中国防治水患的一个办法。实际上,唐、宋以来,人们并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将铁牛置放在河岸上,作为“镇水铁牛”。关于“铁牛能镇洪水”的说法,还有另一种传说:水患是源于水中蛟龙的兴风作浪,而蛟龙惧铁,且按五行之说,牛属土,土又能制水,铁牛集二者于一身,故能镇守河堤。”又因茶陵位于洣江附近,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域,夏天多降水,洣江附近地势偏低,两岸逢雨季易洪涝,故当时知县刘子迈于南宋绍定五年铸造铁犀于岸边以压制洪水,《茶陵州志》上书道:“南宋县令刘子迈,因江水荡决南城,铸铁犀数千斤,置岸侧压之,建浦犀亭。”这便是南浦铁犀的铸造目的,用于巫术性的目的。茶陵人民直至今日,仍然对于超自然现象与巫术有着长久的崇拜习惯以及信仰。再看南浦铁犀重约7000公斤,体长2.1米,宽0.8米,卧高1.1米,呈坐卧状,系用亚共晶白口生铁分三次铸成。为我省仅存的古代铁犀。1953年重修铁犀卧座,1983年再建犀亭。从南浦铁犀的大致外形来分析,可看出南浦铁犀整体造型肥硕宽大,形象生动样貌温顺。昂首挺胸,呈跪卧状。犀首上一只独角,角呈半月形弯曲向前,双目浑圆,经过了精细的雕刻,呈大睁状,十分有神。耳朵虽已残缺,无法看出原来的形状,但是质感比较厚重。嘴巴大张似哞叫状,十分传神。口内齿、舌清晰可辨。颈上有一大洞,可看到内部中空。背部骨架凸起,肌肉经络分明。整个铁犀的体型比例和谐,刻划感不强。铁犀身上光滑且并无装饰过多繁杂的纹饰,也无多余的刻画,这与青铜器牛尊上多种繁杂抽象的纹理不同,既有写实的意味,也有自身的自由发挥与创作。汉朝雕刻中的石马,线条简单粗糙,风格简朴粗犷。而铁犀线条流畅,通体圆润,且在细节刻画方面十分的细致入微。铁犀脖颈部的褶皱,非常细腻写实。牛尾也盘踞于臀部,呈扬起状,像是在拍打苍蝇,这种尾巴使得整个雕塑都显得生动起来,富有动态美感。且铁犀的卧姿并无僵硬之感,视觉上十分大气自然。

南浦铁犀的造型呈现出古朴与平实的特色,这与它镇水驱灾的实用功能密切相关。许多艺术作品的诞生最初本是出自于功利性的心理,但这些作品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也展现出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

二、南浦铁犀的审美价值

南浦铁犀作为一件大型的铸造艺术品,在宋代世俗化艺术风潮的影响下,细节上还是表现出了难得的精细,许多比较难以灌注的部位能铸造的十分到位。铁犀的牛首微抬,嘴巴张开,神情憨厚且温和。“它的造型是按照写实法来塑造的,即按照曾经在我国南方生存过的独角犀牛形象来塑造的,这对了解我国古代独角犀牛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茶陵铁犀是一尊珍贵的古代大型金属文物。”我更偏向于认为,南浦铁犀是以现实中耕牛为原型,再结合劳动人民的大胆猜想,从而产生的一种抽象的怪兽。因为中国古代的犀牛仍与现代犀牛外形类似,独角长于吻部,而非头顶。“印度犀,是现存第二大犀牛,体型小于白犀牛。平均体重2.2吨,身高1.85米,体长3.8米。鼻上只有一只角,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单角犀牛,雄性鼻子前端的角粗短,而且十分坚硬;”南浦铁犀却是长于头顶的正中间,且角的生长方向与现实犀牛正好相反。犀牛尾巴短小,而耕牛的尾巴较粗长。犀牛身体上有类似盔甲一般的厚重皮肤,会在皮肤上形成大块的皱襞与瘤状凸起。而南浦铁犀通体圆润,无多余褶皱。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牛是无上齿的,而南浦铁犀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能清晰地看出犀口中只雕有下齿而无上齿。所以可得知当地人并未见过真正的犀牛,但需要犀牛的气势去镇压河妖,而意识中犀牛外形与耕牛相似,故在创作中使用了耕牛作为大体的原型,再与口口相传的犀牛的大致特征与最具有标志性的特点相组合,便有了现在的异化且抽象的样子。

考证该说法,是因为如果铁犀是完全呆板的临摹与模仿,那它的审美价值就没有那么高,它的造型也不会如此灵动。正是人们加入了想象与灵感,将铁犀情感化,丰富了这件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涵。集中于头部的塑造刻划,说明人们更注重展现铁犀的精神样貌而不是它的动作形态。南浦铁犀呈普通的跪卧状,而非站起之姿或是腾空扬蹄之状,正是说明人们在创作大件铁铸艺术作品时,更多的注重于对动物神态表情的刻画。在中国古代,牛一直是象征着勤劳忠实与诚恳,这里的铁牛(后文都指代南浦铁犀)的神态中还略有一丝俏皮。这是牛的艺术形象脱离了固有的概念而进行的更新,在原有的传统观念定式中加以改变与创新。整个铁牛虽是静态,但是线条的流畅性却呈现了一种动态般的美感。牛首的动态与身躯的静态形成对比,而身躯上四肢与躯干的静态又与尾部的动态形成了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铁牛不仅满足了人们功利性的目的,自身还承载着一种牛一般的气质与精神。中国自古艺术作品就讲究展现作品的精气神,而铁牛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了当地人的精神气质。不仅是有着吃苦耐劳、勤劳勇敢、顽强忠实和自强不息的性格特点,还有着牛一般的蛮劲。这种蛮劲不是盲目的使用自己的力气,而是有冲劲有持之以恒的劲头,正是古代以来人们所需要及提倡的。

三、南浦铁犀与青铜犀尊、牛尊的对比

铸造艺术品与青铜器艺术有着相似的地方,包括它们的外形以及铸造方式。而它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不仅是制作材料上的不同,还有着艺术的设计思维的不同。我们将南浦铁犀与1963年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的一件战国错金云纹犀尊进行比较。首先从外形看,“犀体肥健,大腹,昂首站立。双目镶嵌黑色料珠,二角一前一后,呈尖状后勾,耳直立。口右侧伸一管状流,以注酒。背开一椭圆形口,上置盖,盖与背有活环相连。犀体饰细腻的错金云纹。”从这里能看出青铜器的犀尊设计繁杂,精致入微,尤其是犀体上的纹路,错综复杂,内部设计也是有夸张变形。但大致外形都是与现实中的犀牛无二致,而铁牛却是外形有了很大的变异与独创性。故在外形上我们更偏向于将铁牛与殷墟M54中出土的青铜牛尊进行多方面的对比。

“牛尊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凸出,两耳外展,头上有扁三棱状、向后弯卷的双角。背微下凹,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为子母口扣合。牛腹丰肥,腹下有四条粗短的腿,足末端显蹄瓣,后部有凸起的小趾。臀部外鼓,臀后有一下垂短尾,尾端呈纺锤形。通长40、带盖高22.5、腰围52.5厘米,重7.1公斤”可以看出牛尊对于原型的还原程度更加高于铁牛,造型更加精致。青铜牛尊整体花纹繁杂多样,而南浦铁犀无过多装饰性纹理。青铜牛尊在比例上稍微扩大了一点头部的比例,有双角,器身上的环扣也展现了设计的精巧,是贴合青铜牛尊的用途。而铁牛则是标志性的独角,尾巴也是扬起的动态,与青铜牛尊的尾巴垂下的静态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青铜牛尊整体呈现的是一种静止的状态,铁牛却有一种昂扬的动态之感,这也是两者艺术造型构思的不同。

其次,艺术品所属阶层的差异,影响了铸造的艺术设计造型构思与造型整体的审美形态。青铜尊多为贵族铸造,做工精细、雕纹精致,很注重如何在青铜尊上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与显示自己的地位。而铁牛是来源于民间,民间艺术更多的注重实用性以及与现世生活的联系。再者,贵族阶层生活富足,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与技术以及财力去铸造非常精致的青铜器,而民间人力物力以及技术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相比之下,铁器艺术品的外部造型或是细节处理上会略粗糙于青铜器。

四、结语

南浦铁犀作为茶陵的一道风景,不仅是有着它独特的存在意义,也能为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研究南宋时期的艺术提供直观的帮助。它的艺术造型与审美价值,正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存在的大型铁铸艺术品中最贴近生活与世俗的作品之一,与我们相隔之近,让人们不免在距离感的消失中慢慢的忘记了它的艺术价值与内涵,在洣江河畔静卧了七百多年之久的铁牛,还依然有着它的生命力与使命。

注释

①汤箬梅.俗情与写真:宋代雕塑风格探析[J].兰台世界,2015(09):138.

②⑤王福谆.古代大铁牛[J].铸造设备研究,2007(2).

③源自铁犀亭上石刻碑文,详看附录图.

④同上,详看附录图.

⑥聂选华.环境史视野下中国犀牛的分布与变迁[J].文山学院学报,2015,28(2):68.

⑦详情请看附录图.

⑧杜硒松.论青铜鸟兽尊[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1):177.

⑨刘一曼.殷墟新出牛尊小议———兼论衡阳出土的牺尊[J].考古,2009(4):52.

猜你喜欢
南浦铁牛犀牛
南浦河守边记
“灰犀牛”“黑天鹅”
暴脾气的犀牛
春日相思
踏莎行
王汇泉
犀牛哥哥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