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中后期前置化的优势探讨

2018-11-14 21:07王淑慧
电影文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调色纪录片流程

李 超 王淑慧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随着数字技术在影视创作流程中的全面介入,传统意义上的“后期制作”已经不只是“最后的制作工序”了,在原有的“后期剪辑、包装、调色、声音制作”基础上,介入前期的创作和中期的拍摄等影视作品的整体创作过程中。“后期前置化”这个理念逐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一、“后期前置化”的形式

目前,“后期前置化”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两种:PreViz,即前期可视化动态分镜预览和DIT,即数字影像技术。PreViz是Previsualization的缩写,是在数字技术下,对传统故事板的一个发展和延伸。利用三维技术通过专业的软件iclone、maya等,快速地将故事情节、人物运动、场面调度,甚至是摄影机的放置位置和运动方式模拟出来。让导演和其他主创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同时可以对预计效果进行直观的审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更改,非常直观地提升整个团队的创作效率并节约中期的制作成本。DIT(digital imagine technician,数字影像技术)是在创作中期全程跟随的一项多方位的工作环节。如今的影视创作具备“使用多种不同机型设备,通过多个不同制作环节,由多个单位部门协同完成”的“三多”创作特点。一般来讲,DIT部门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创作情况和设备使用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制作流程,并能够对素材质量进行及时审核、对所有素材进行颜色匹配、对摄影器材参数进行合理设定、校准监看设备、进行数据记录和备份、为各个环节输出对应素材等一系列工作。

纪录片是以记录和复述为主,以拍摄真人实景为主要对象,大多不使用复杂技术手段或是特效手法,但素材的可重复拍摄性却几乎是零。很多事件和内容我们都无法进行事先排练和预演,也无法进行再次补拍。因此在创作纪录片时同样也应该将后期思维和技术手段选择性地加入进来,使创作过程更加高效、顺畅。

二、“后期前置化”的优势

(一)后期介入前期创作带来的优势

在纪录片《美丽秦怡》的创作中,为了保证成片的效率和质量,后期DIT直接参与到前期团队组建和主创团队创意设计过程中。通过与导演、摄影、灯光、录音这些主要创作人员进行多次讨论,从技术角度对各个主创部门提出的要求和想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帮助提出建议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经过不断的论证,笔者团队最终在前期就确定了影片的制作风格要围绕“美丽”来展开,尽可能使用美丽的画面、颜色、语言,并通过历史资料和此次拍摄的素材,共同展示秦怡老师“美丽”的一生。与以往的纪录片创作不同,本片在第一时间就有了创作的思路和方向,带着创作的思维去记录,而不是单纯的记录之后,再看着素材,有什么就做什么。

确定好影片风格,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根据导演创意和拍摄需求选择合适的制作设备及存储设备来保证此次的创作任务顺利完成。为了满足导演对于“美丽”这一理念的设定,考虑到纪录片创作中本身会遇到的几个大问题:高移动性、素材量大和团队制作经费有限等,最终选择了适应性强的SONY EX350和色彩还原度较好的CANON系列5D MARKⅡ、5D MARKⅢ 以及带有Canon log伽马的EOS C100这四种设备配备来完成此次创作的拍摄任务。

确定了拍摄设备之后,选择适合的存储和制作平台就成了重点任务。此次创作过程选择了四种不同型号的设备,因为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记录,并且需要随时应对影片剧组对于媒体宣传的制作需求。

在平台搭建方面,选定了较PC系统而言更稳定的MAC系统(苹果系统),作为整套流程的系统平台。同时使用Macbook Pro加Mac Pro的方式(Macbook Pro作为移动工作站,满足日常外出拍摄时的素材拷贝和整理需求;Mac Pro台式工作站设置在剧组驻地,作为整个流程的核心,负责备份和主要创作,来满足创作需要。

在制作软件的选择方面,所选的四种不同机型,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素材格式,分别是SONY EX350的*.mp4格式、5D系列的*.mov格式以及C100的*.mts格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前期通过测试确定好后期的软件平台,那么到了片场,因为现场条件的未知性,很有可能造成素材与制作平台不兼容,浪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转码,降低创作效率。在创作前期,笔者团队就根据设备特点以及制作软件官方提供的兼容范围,确定选择可以同时兼容这三种格式素材的Adobe premiere CC来完成剪辑工作。直接减少了对素材进行转码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同时Adobe系列软件之间无缝链接以及和其他软件之间良好的兼容性也为之后的整体包装和调色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

(二)后期介入中期创作工作带来的优势

中期拍摄作为素材的创作环节是尤为重要的。素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制作难度和成片优劣。在数字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各类型机器设置多样化,参数复杂,如何在保证拍摄效率的情况下,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如何快速安全地完成拍摄素材保存和备份工作;如何保障现场剪辑能够按时完成,等等。这些都是后期介入纪录片或其他类型影片中期拍摄时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来说,绝大多数事件在一次发生之后就很难甚至无法进行再次复制。如果没有成功地记录下来,那就很难再有机会拍摄到。

在此次的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后期DIT的介入和现场剪辑的运用,随时为整部纪录片创作团队提供素材备份管理,设备校准,参数设置,素材质量检测等服务,以此来保证拍摄的顺利完成。后期前置化理念的运用,使得整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流程都很顺畅,而且更加高效。

顾名思义,现场剪辑是指专业后期剪辑人员跟随创作剧组参与到中期的拍摄现场去,在DIT以自身的专业能力对现场拍摄出的画面进行质量检测、分类整理、声画同步等工序并转换出对应的剪辑素材之后,现场剪辑制作出供导演审核的小样。如果发现拍摄素材间连接不顺畅或素材在细节上存在瑕疵,创作团队可以及时补拍或调整,避免拍摄阶段结束后素材无法使用却无法补拍的尴尬局面。

DIT和现场剪辑的介入一般会带来两方面最直接的受益。首先,在拍摄过程中DIT人员和现场剪辑人员就开始进行素材的搜集、整理、备份。摄影摄像团队每天拍摄的素材也会及时由DIT部门进行分类整理,进行初步质量检测之后,会交给现场剪辑对当天素材进行初剪。初剪版本会在稍晚时候的小组会议中共同观看,并以此为参考对之后的拍摄任务进行调整。

众所周知,纪录片创作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真实发生的事件和已经过去的时间是不可重复的,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拍到可以替代的素材,在整个中期拍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遗憾。因此,尽早了解所拍素材的实际剪辑状况,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至关重要。跟组剪辑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创作小组在小样片的指导下可以在之后的拍摄中寻找与问题素材类似或是可以替代的素材进行补拍,这直接缓解了不可重复性带来的严重后果。

其次,DIT和现场剪辑的加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于素材整理并进行初剪这项工作本身积累下来一笔无形的财富。到了创作过程的后期环节,不用再面对毫无头绪的大量素材,或是为了声音和画面不同步而浪费“同步声画”的时间,更可以直接继承现场剪辑完成的初剪工程。中期现场剪辑所做的一切繁杂工作都会为整个创作过程的后期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后期创作工作中的优势

后期制作流程是一个复杂且环环相扣的流程,每一个部门、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协同合作。完成大量的创作,一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有了后期前置化理念的支持,从前期到后期对整个流程进行合理设计,并执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以此来提升创作效率。

1.精剪。精剪可以说是影片后期艺术创作的基础,只有在影片“定剪”之后,特效、调色等工作才可以开始进行。精剪的效率和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项目后期创作的效率和质量。在以往的纪录片创作中,剪辑往往要在全部拍摄任务结束后再开始审查素材、进行初剪。初剪完成后,才可以开始精剪。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作效率。而在此次创作过程中,有了DIT和现场剪辑介入,拍摄任务结束进入后期流程时,初剪就已经基本完成,剪辑师可以直接继承之前所做的创作成果开始进行精剪,这极大地提高了整部纪录片的创作效率。

中期拍摄过程中有了好的素材管理和初剪,后期精剪工作的开展就非常顺畅。通常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可能要花费2~3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全部剪辑工作。而此次面对长达66天的拍摄素材以及其他补充素材的情况下,精剪到定剪过程仅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提高了将近40%的速率,这直接为后续部门开展工作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2.包装。包装的制作一般都需要对素材有比较准确的熟悉程度,才能制作出风格统一、成功表达导演创意的包装效果。有了后期前置化的支持,DIT对素材进行了详尽的分类整理,因此包装人员可以很迅速地在庞大的素材中,依据需要,准确地找到需要使用的素材,高效地完成创作任务。

在制作纪录片《美丽秦怡》的预告片时,我们需要在大量的历史照片资料中进行筛选,才能找到更符合的素材。DIT也会配合包装部门来进行素材的寻找和调整,提高创作效率。

制作独特的有自己风格的包装,仅仅使用已有的资料和素材是不够的。在选用历史资料的同时,为了能够符合导演设计的具有“年代感”和“电影感”的要求,制作包装时使用BMPC(Blackmagic production camera)创作了很多素材来丰富包装效果。这也是能够做出有自己特色包装风格的决定因素。

3.调色。在一般的纪录片创作中,由于前期拍摄素材格式不支持、质量不高、时间不足等因素,创作者往往很少注意到对颜色的调整。而调色作为如今影视类创作的重要一环,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此次的创作过程中,从前期导演创意开始,就有后期意识的介入,因此拍摄一直没有忽略导演对“美丽”的色彩追求。也正是这种贯穿始终的理念,让我们能够从前期设备选择到中期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整个过程中给调色创作留出足够的空间。

完成精剪之后,从Premiere CC输出EDL(Editorial Determination List 剪辑对策表)或XML(超文本标记语言)到DaVinci Resolve(达·芬奇)中进行时间线的套底,在调色软件中重建剪辑时间线,进行调色创作。由于精剪后剪辑时间线比较复杂,因此笔者团队采用了XML来进行时间线的输出。

要想进行正确的调色,就得有准确的监看环境。没有准确的监看环境,调色的准确性便无从谈起。在最初选择设备的时候,虽然选择了四种不同型号的设备,但是在色彩空间方面SONY EX350和CANON EOS C100都是可以在标准的Rec.709色彩空间下拍摄的。而5D MARKⅡ、5D MARKⅢ则都可以在sRGB色彩空间下工作。这两个不同色彩空间除了只在亮度编码上有细微差别之外,却拥有相同的色域范围。这个色域空间的相同,对我们后期调色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监看环境进行对应的校准,只有在准确的监看环境基础上完成的调色,才是准确的。

在具体的调色过程中,前期选择5D MARKⅡ、5D MARKⅢ机型在色彩还原度上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拍摄的素材画面整体颜色更为鲜艳和锐利,这样的画面特性正是根据导演对于“美丽”的一种色彩方面的表达而专门设计的。也正是这样的画面特性,让笔者团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画面各部分细节的调整和人物的刻画上面。

总的来说,此次纪录片后期流程完成得很顺利。虽然在调色环节由于意外的发生,我们不得不对部分素材进行转码,一定程度上使素材质量受到了损失,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在面临再次修改时,会出现比较烦琐的流程,但这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而且因为有中期DIT详尽的分类整理,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不便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这也给以后的创作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调色纪录片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两位画家
亮度调色多面手
纪录片之页
4种复古调色法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