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的“体和用”,分析现在的文化自信

2018-11-14 02:00赵振杰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新生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民族

赵振杰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00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在1898年的《劝学篇》中提到的,到今天为止已经120年了。在这120年间,这个主张有过争议,有过批判,也被很多人所遵从过,而在现在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能不能讲?适不适合现在的发展?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在我看来张之洞提出的这八个字,依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体”、“用”二字,是两个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极具概括力的重要范畴。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时期的国家,世界上没有另一个国家比我国的封建时期更长,而在我国封建时期一直所推崇的就是从孔孟时期的儒家学派,儒学在封建王朝时期也一直处于我国的正统地位,而在鸦片战争之后的所有对外战争中,清朝末的统治者、官员都认为当时之所以会败给外国的侵略者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当时的器物不如西方国家,都没有认识到在当时资本主义盛行的时代,封建王朝没落的时代,与国外的差距是在根本之上而不是表面的器物。当时的进步人士都没有完全理解当时落后的根本原因。但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装备丝毫不比日本差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使朝野受到极大震动。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懂得,光靠先进武器不可能挽救中国民族危机。中国的落后显然绝不仅仅是“器”(“技”)的差距,他们开始了对“道”(“体”)即某些制度和文化的怀疑与思索,于是提出了变法。

19世纪末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队伍的构成与人生道路发生了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学”都是为了“仕”,一千多年来一直科举入仕,所以读书时期可以看做是为官的候补阶段。即使出身贫寒者也早晚要成为士大夫的一员,即官僚知识分子。19世纪末开始中国逐渐出现了一些平民知识分子,他们从事新闻、教育、出版、实业等各种职业,其中不少有留学背景者更对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看得清清楚楚。他们的身份、前途与观念和官僚知识分子有很大区别,不同程度上具有独立人格,摆脱了对官府的身份依附和人格依附。这时候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体制(“中学”)这个问题上,官僚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开始分道扬镳。一派主张改变政体,一派主张改变国体。从公车上书到辛亥革命中国有识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探索中国解放的道路,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中国人民才真正得到了解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站了起来。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体”就不是“中学为体”了,在国家的“体”就变成了以社会主义为“体”,而在1949年到1970年后期的近30年中党内国内发生了多次剧烈动荡,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尤其是“文革”十年浩劫,使人们通过切身的惨痛教训,从一些带有根本意义的层面上对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得到了许多新的重要启示。从体用的角度观照,多年来的政治运动和党内斗争,实际上始终围绕着“体用”进行,它证明,新中国的“体用”问题并没有解决。从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间,我国的社会主义一直在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在“用”这方面则有更多的表现。而在现在的中国在文化发展方面提倡的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继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自信后的又一个自信,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化自信与前三个自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自信的生成是历史和人民群众的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践路径,以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基准的战略思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文化自信的提出和生成有着绝对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衍生出了特属于中国的革命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指导中国人民立足于文化实践发展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要求与时俱进,文化自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就是文化自信时代性最好的体现之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整体文化素养提升已是刻不容缓,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要求而生,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文化自信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民族精神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前提条件。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撑,是联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是对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延伸,是民族意识和民族习俗等的高度凝聚。它与民族文化相呼映衬,都是民族灵魂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战争革命精神,比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比如雷锋精神和航天精神,文化自信的提出是以民族精神为前提的,在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文化自信的提出才更显符合民族发展的要求。

最后,文化认同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生成环境。文化认同是指作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内涵意义和表现形式的认同,也是对于民族文化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是文化发展中的民族脊梁,是由内而外的对于本民族文明的坚持和对于文化的践行;中华文明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由于文化认同的支撑使得文化自信在强大的凝聚力和群众的拥护下有了更坚实的民众基础,文化自信以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石,这种文化认同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莫大的关联。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指民族的整体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状态要不卑不亢,坚定民族文化信仰,正确的看待民族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其为文化自信之根。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给文化自信提供了实施条件,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更为广泛和深入的。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结合当代实际形成文化凝聚力,拥有可以容纳其他文化的博大情怀,面对文化碰撞和冲击,在交互中融合,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于现实注重文化的时代性。理性对待本民族的文化,既不要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不要盲目自大而不与其他文化交流造成文化闭塞和自我封闭,以防清末闭关锁国的痛楚再次出现,文化自信就是理性的看待自身文化科学地对待,明确中国文化的特殊地位,保留文化的特色。

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自信也是对现今中国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全国各族,中国传统的文化,儒家文化的发展也是对中国社会最基础最深厚的文化基础。

“中体西用”,是一个源自于清末洋务运动,也是在当今的中国发展中依旧可以借鉴利用的观点,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我国拥有的技术与西方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文化方面的发展,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最艳丽”的一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拥有的包容性也是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所以在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