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能力

2018-11-14 05:20董大伟
小学生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具小棒动手

⦿董大伟

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已经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但反思一些操作细节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操作都是有效的,不少课堂从表面上看操作活动如火如荼,其实效果不佳。动手操作应上升到自主探究,从动手操作中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明确操作目的

教师课前要充分考虑: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用学具操作?使用什么样的学具更有效些?通过学具操作解决什么问题?使用学具与不使用学具又有何不同?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具的使用不流于形式,才能围绕教学目标真正地发挥作用。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就准备让学生用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一围,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二、要为动手操作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数学教学中,按教学目标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决定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在操作活动前要为学生做好方法上和意识上的一些准备,以提高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特别是在课前,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对教学过程、课堂活动、动手操作环节等方面的设计都要考虑周全、有条有理,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针对学生实际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所以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并为学生在教学中做好动手操作做好方法上的准备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生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搭一搭、拼一拼,涂一涂等方式去让学生探索。还可通过让学生分小组探究或同桌合作探究等方法开展教学。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简单再逐渐增加难度。同时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强化培养学生兴趣和学生对成就感体验的环节,让学生乐于去探究新知。在备课的设计上做好了,学生会按着老师的预想,主动学习,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①3厘米、4厘米、5厘米;②3厘米、3厘米、5厘米;③3厘米、2厘米、5厘米;④1厘米、3厘米、5厘米等几组小棒,以提供学生摆三角形所用。通过这一准备,为后面的操作活动打好基础,从而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三、要把握操作的最佳时机

数学课上的操作毕竟是学习意义上的一种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十分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那么就会出现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进程的情况,影响他们的操作热情和操作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教师先抛出问题:“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分别用带来的几组小棒围一围三角形,探究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并把结果填在表中。

选择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三边关系345能3+4>53+5>44+5>3335能3+3>53+5>3321不能1+2=32+3>11+3>2125不能1+2<52+5>11+5>2

四、调控好操作过程

首选操作过程要有序,操作前先检查好学具有没有带齐,每人一份,还是每组一份?并要有明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操作时间要合理,上课后5—20分钟,是学生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教师要抓住这一最佳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如教学“对称”时,我先由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结合几个对称图形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对称的?再让学生看看老师出示的飞机、小鱼剪纸,然后让学生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剪前先讨论怎样才能使剪出的图形是对称的?适时的讨论明确了操作要领,提高了操作效率。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探到底,也不可能是一讲到底,学生的探索和教师的适时介入,相当重要。讲解得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索的欲望会更加强烈,自主探索的能力会日趋加强,这样,探究活动就真实地展现了学生思维困惑,细腻地呈现了学生层层探究、步步逼近的思维进程。

猜你喜欢
学具小棒动手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巧移小棒
如何提高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动口不动手
动手动脑多快乐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