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版《新丝绸之路》纪录片比较分析

2018-11-15 04:47
戏剧之家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丝路纪录片历史

崔 莹

(扬州大学 江苏省,扬州市 225009)

中央电视台CCTV和日本NHK在八十年代首次合作拍摄了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20多年后,中日双方共同投资、共同讨论确定拍摄点,选取楼兰、吐鲁番、草原地区、敦煌、龟兹、和田、黑水城、青海、喀什、西安等十个地点进行拍摄,但各自制作完成了两版《新丝绸之路》。

一、两版《新丝绸之路》纪录片内容呈现上差异

CCTV版《新丝绸之路》侧重历史,并且为此做了大篇幅叙述,总导演韦大军曾对主题做过解释:拍摄团队有意回避了当代文化中较为敏感性部分,另外对古代素材偏爱也是其中的原因。

因此CCTV版将呈现焦点聚集在对沿途遗迹、文物挖掘,通过叙述文物背后的历史,还原丝路风貌和人文特色,呈现了“丝绸之路”历史沧桑与繁荣变迁,既达到让观众直观了解历史目的,又使观众进行思考。CCTV还将史料记载还原到纪录片当中,运用纪录片创作手法“情景再现”,将历史上国家或城市风俗文化以及古代战争场面再现,由此呈现出民族兴衰。在《探访黑水城》一集中约有一半以上篇幅是在对历史进行回顾,由此可见创作者对历史这条主线重视。在最后一集《永远的长安》中叙述繁盛的大唐王朝都城长安的历史情况,CCTV在极力呈现出“丝绸之路”灿烂历史以及悠久文化。

NHK版《新丝绸之路》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广泛,摄制组将更多目光集中在现在,关注当下的生活,而非过去的历史。首先在NHK中,几乎每集都有对当地街市描绘,画面中出现的是拥挤人潮,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当地特色美食也呈现在镜头之下。同时还有大量节庆景象呈现,一年一度吐鲁番葡萄节,祭奠祖先的锡伯族西迁节,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等。另外NHK中对“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也有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及中国政府推进西部大开发和能源政策,还有西安“大唐西市项目”,遍布中国的数码丝路。当然NHK也将视线集中于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教育、环境保护、城市变迁等热议话题,例如《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里就反映了在严重水源危机下丝路上人们生活现状,绿洲沙化进程在加速。经济发展情况介绍构建的是当代中国的新鲜面貌,与存在社会问题达成一种平衡关系,让纪录片中所呈现内容更加全面。

二、两版《新丝绸之路》纪录片镜头语言差异

镜头是会说话的,对视觉画面进行语言学描述,其中困难在于“画面展现,而不述说。”在这样情况下,我们才可以思考镜头是怎样讲述。那么在CCTV和NHK的镜头下是如何呈现“丝绸之路”的呢?

利用大景别拍摄是 CCTV版一大特点,央视利用了无人机和大型摇臂等设备进行拍摄,镜头呈现了丝路沿途的美景和历史遗迹,大景别能给人一种开阔感觉,适合表现广阔的空间和整体环境,展现了恢弘气势以及沧桑文化气息。《吐鲁番的记忆》中一个镜头是牵着骆驼的旅人走过炙热沙漠,人物通过远景出现,画面中也清晰地分为了“地下”和“半空”两个部分,这样视觉画面能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沙漠广阔与壮美,也表现出了商旅们不易与艰难。CCTV眼中的丝路,是大气而唯美的,在摄像机镜头下即使是荒芜沙漠,残缺破败古迹也有别样光彩。这样影像特质源于创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赞颂,对博大精深的西域文化含蓄表达。

NHK在镜头语言方面与央视不同,带有较强纪实性风格。NHK注重对当下生活原生态地展现,摄制组采用了手持摄影方法,来源于“直接电影”理念,以此表现出真实,在拍摄角度上以平视为主,并且灵活运用推拉摇移跟等技巧,通过较多长镜头和运动性镜头来追求原生态本质画面内容,表现当下现实生活空间。在《喀什:千年的小巷流淌着诗歌》这集用了37秒长镜头来表现在市场中卖麻花的巴扎少年。NHK也很善于捕捉镜头中小景物,运用了大量小景别。尤其是对人物面部特写钟爱。“特写镜头适合表现一种思想意识全面显露,一种巨大的紧张心情,一种紊乱的思想,它是推镜头的自然结束。”当镜头推至街头人们面部时,闪烁飘忽或故作镇定的眼神、不知所措的肢体语言可以表达出一种真实的情绪,透露出人物信息。NHK丰富镜头语言也成为画面表意叙述重要手段。

三、两版《新丝绸之路》纪录片差异的原因

CCTV和NHK纪录片中之所以呈现出不同“丝绸之路”,是因为受到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原因影响。微观层面从创作者所属媒体定位和属性来谈,能够界定一部纪录片的基本语态;在宏观层面,不同思想和文化环境是影响纪录片创作深层因素,对纪录片差异原因解读能够挖掘其价值。

(一)中日媒体立场的差异性

荷兰著名学者梵·迪克认为:“媒体本质上就不是一种中立的、懂常识的或者理性社会事件协调者,而是在帮助重新构建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当然是以相对隐蔽形式出现,需要仔细辨别才能找到它们存在。电视节目生成并不是对真实事件机械复制。电视工作者对素材进行加工生产,包括选题、镜头组接等编码过程,有赖于技术和物质工具,受所在广播机构影响,其次与制作者自身意识形态以及思想观念有关。任何一个媒体机构都有自己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它通过控制文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将自身主观性倾向渗透于文本之中。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立,隶属于国家政府机构,作为央视制作传播纪录片,它并非是一种单纯娱乐商品,其真正目的是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和渠道传播中国各方面情况,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NHK是公营电视台典型,公营电视台的特点是既不受政府管控也不属于私人组织,所以不同于国营和私营电视台,它运行的方式是通过向普通民众收取视听费用。因此观众不是国营媒体中“被宣传”对象,也不是完全以市场为主宰“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会把观众作为“公民”。可想而知,拥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中日双方进行合作,必然会为《新丝绸之路》制作带来两种解读,对纪录片内容及表达带来诸多影响。

CCTV《新丝绸之路》主要是展现“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其背负着社会民族深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而NHK则是以“他者”眼光来看待中国,是对充满异域风情或视觉景观好奇;对其中多姿多彩民俗文化活动兴趣;对中国国际影响力重视等。比如同样讲述百姓叩拜场景,CCTV在展现时更注重仪式感,而NHK的画面中看到的是拥挤人群,大家争相去拜佛,从奇观角度呈现。可以说双方媒体性质不同为“丝绸之路”不同形象构建奠定了基调,最终呈现出两版各具特色的《新丝绸之路》,但不可否认的是NHK从本国角度和利益出发,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己对历史和当下思路解读。比如《吐鲁番炙热的大画廊》中引用了勒柯克所写的日记,认为“剥下壁画带回发达国家德国之事,就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法”“不把这些东西拿回去,也可以说是犯罪吧”。这些都是在为大谷探险队在“丝绸之路”上盗运文物的行为进行辩解,渗透着主观倾向。

(二)中日双方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两版《新丝绸之路》不同呈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上差异。CCTV《新丝绸之路》表现出对历史追溯,其原因是中国人具有的哲学思想:历史具有审判和拯救功能,体现在纪录片,是对后世教化和深刻思索,并且其中也包含了创作者对历史理解和当代呈现。古语有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从古至今一直被沿用以警示中华民族儿女、激励一代代人以史为鉴,从历史当中吸取教训以取得进步。对中国人来说,历史不仅属于过去,对当下影响也不容小觑。CCTV版用“以史为镜”“追古抚今”叙述方式描绘丝路历史如何演变,今天的丝路是怎么形成。其延续了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一贯风格,聚焦中华文化史学,民族情感。

NHK《新丝绸之路》关注丝路时间上的“现在”,空间上的“此处”状况。目光集中于现在,和日本文化中时间观念紧密联系。在日语中,有“将往事付诸流水”这样说法,认为应该早一点忘记已经过去的纠纷,不要老是纠缠过去事情,那样有利于个人、集团现在的活动。”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认为“日本人的祖先崇拜只限于近祖……现存后代已无法记忆的祖先,其墓碑也就无人过问了,家里佛衾上也没有他们的灵位了。日本所重视的孝道对象,只限于记忆中祖先,他们注重的是现时现地。”所以说,NHK《新丝绸之路》关注的是“新”,是21世纪丝路上中国和生活的人,这一表达主题契合日本民众文化心理,同时关注现世的价值观也一直贯穿在整个纪录片中。

四、结语

穿越大半个中国的“丝绸之路”,深刻影响着沿线周围城市地区,两部中日合拍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变化,也见证了中国纪录片发展革新。可以说,中日两版《新丝绸之路》是审视中国纪录片发展重要素材,尤其是对“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或是历史题材纪录片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丝绸之路”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丝路纪录片也是空前繁荣,各种类型影片层出不穷,在此情况下,中国纪录片更应该有一个清晰视角,立足于当前多元文化视野,不能一味沉寂在历史虚幻中,而放弃对现实探索,记录片创作者责任在于不仅仅是描绘历史,更重要是要记录当下,对当下的人、社会环境等给予关注和思考。

注释:

①弗朗索瓦·若斯特.影片:单数叙事,还是复数叙事 [J].20 世纪手册——电影与文学,1978(9):213.

②[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21.

③[日]加藤周一,彭曦译.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页.

④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1990:86.

猜你喜欢
丝路纪录片历史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丝路梦
纪录片之页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新历史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