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母爱叫喊魂

2018-11-15 12:25江苏
散文诗 2018年10期
关键词:竹筷乖孩子呼唤

江苏/巍 然

在农村老家,顽皮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免不了会受到惊吓,往往魂儿就被吓跑了。受了惊吓的魂儿,徘徊在村子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回家的路径。尤其是生病发烧,有时高烧不退,打针吃药似乎也不奏效。这时人们多半会认为是弄丢了魂儿。这时候,母亲们就通常要给孩子们喊魂,将小孩的魂魄领回家。

至今,巍然的脑海里都时常浮现母亲们喊魂时的情景。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每当孩子生了病,天未明,母亲便拖着一条青青的竹枝扫帚,上面系着孩子的贴身小褂,走到村前的小溪边,边呼唤孩子的乳名,边祈祷:

“乖孩子,跟娘一起回家吧!”

声声呼唤,安慰着受惊的魂儿。

母亲这样一遍遍呼唤,试图把孩子弄丢的魂儿喊回来,而此刻,她的孩子或许正躺在床上发着高烧。母亲的声音温柔、焦虑,而又充满恭敬和小心。

这便是家乡代代流传的喊魂仪式了。

这一切,多半在头天晚上就着手准备了。

晚饭后,母亲心疼地守在生病的孩子身边,或用红糖煮生姜汤,一口一口喂孩子,或用湿毛巾捂在孩子的额头上,抑或拧痧等。还反复询问孩子在哪里被吓了。但她幼小的孩子总记不清自己曾在哪里玩耍过,因为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处处都是乐园。母亲便只得请求于“灶间菩萨”。

万籁俱寂时,母亲将家里煮饭的锅洗了又洗,直至干干净净后,放入一些清水,将一把浸过水的竹筷靠拢在一起,置于锅底的中间。第二天清晨,早起的母亲便很快“找到”了孩子惊吓的位置——即竹筷倾倒的方向。母亲充满忧愁的双眼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光芒和希望。她的身影不久便出现在出事的方向,开始喊魂。

喊魂的过程简单也好,复杂也罢,最后母亲的手总要在孩子的额头和身上轻抚或轻拍几下,嘴里还不忘念念有词。至于魂这东西,没有人见到过,我也一直在心里嘀咕,甚至怀疑这是迷信做法,但是又不得不相信是真的。因为仅我所见到的,不少都有神奇的效果。

然而,有些孩子的魂儿仿佛比孩子还贪玩,母亲并不能在这样一个清晨就能将他喊回来。喊不回孩子的魂儿,母亲也像丢了魂儿似的。于是,母亲会再次带着焦急而又虔诚的心来到那里,发颤的声音再次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母亲憔悴无助的影子在风中摆动,她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又恢复成往日调皮、雀跃的样子……

不久,当母亲的脸庞重又出现笑容和欣喜,那定是孩子又恢复了往日活泼可爱的模样。母亲高兴地告诉邻居,她喊回了孩子弄丢的魂儿。母亲的眼中充满感激与幸福的泪花。要知道,孩子身体的不适,要比母亲自己身体的不适还要难受百倍,因为母亲的心头只有她的孩子啊!

母亲之爱,从孕育开始,到分娩升级,在哺育中饱满,在呵护中升华。

母爱是心,是魂,是涌动着的血脉,是基因里的密码。

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幸福,这也许是所有母亲的共性。那种对自己孩子彻底地爱和呵护,在母性之美里,亘古不变,恒久回荡……

“乖孩子,回家来吧!乖孩子,回家来吧!”

一年又一年,母亲的呼唤导引着我在崎岖的人生小道上行走。走累了,歇一歇;跌倒了,爬起来……多少年过去了,我的魂儿不知道曾有多少次游离,每一次都是母亲的呼唤把我的游魂招回,是母亲的双手把我扶起来,让我坚实地行走。

不管喊魂有没有科学道理,能不能奏效,我都宁愿相信,在一条更长更宽的岁月和心灵的河岸上,母亲每时每刻都在为她的孩子喊魂,因为喊魂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种爱。无论孩子离开母亲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牵挂。

母亲的爱就是孩子的魂。

猜你喜欢
竹筷乖孩子呼唤
无声呼唤
竹筷木桥
什么是好孩子
乖孩子
爱的呼唤
点燃一支竹筷
三月的呼唤
不“乖”的乖孩子
探究竹筷在水中的变化
穿越时空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