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2018-11-15 12:25河南偃师市城关镇北关小学寇俊杰
散文诗 2018年10期
关键词:打麦场小时候乡愁

河南偃师市城关镇北关小学/寇俊杰

人到了一定年纪,对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很抵触,而对以前的印象总是更加清晰,就像九旬外婆不会接电话,七旬母亲不会打电话,更不会用手机,五十多岁的大哥不会用微信一样,不是不学,而是他们认为学了也没用,学过没几天就忘了,而他们永远也忘不了的,却是以前的记忆。十几年前的,甚至几十年前的一些小事也能如数家珍。比如母亲常说起儿女们小时候的事,仿佛刚发生一样。我就是母亲最小的孩子,一过四十岁,我也渐渐对新事物失去了兴趣,特别是漫漫冬夜,我常想起的,还是那些熟悉而深刻的童年场景。常想,却不能重现,我想那就是乡愁。

乡愁,是童年里的一场场游戏。玩是儿童的天性,就是在那个没有电动、益智玩具的时代,我们照样能玩得其乐无穷。弹玻璃球、打弹弓、甩陀螺、推铁环、跳绳子、踢毽子、扔沙包……就是不用任何东西,我们也会蜷起一条腿斗鸡、在太阳底下挤墙角、在打麦场里捉迷藏……那时的冬天很冷,屋檐下常挂着一排冰凌,但游戏是我们最能御寒的外衣,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同样玩得热火朝天,那感觉,比现在躺在暖气房里还舒服。可是现在的孩子,他们的冬天就是想出去,大人们也不会允许,就因为外面天太冷,可事实上,哪有我们小时候冷呢?

乡愁,是寒冬里的一丝丝温情。冬天来了,母亲会拿出早已备好的棉衣棉靴让我们穿。厚厚的棉花穿着虽然笨重,但却让我们感到了温暖,因为那是母亲熬夜赶制的。晚上,母亲总是提前坐在我的被窝里,旁边放着针线筐,一边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活,一边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我冷冰冰的被窝。起床后,母亲早已给我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甜甜的红薯饭,焦黄的蒸馍片,细细的萝卜丝,吃得我浑身暖洋洋的,然后母亲让我戴好棉帽,背上书包,把袖筒递给我,目送我消失在晨曦中。虽然我没有回头,但我知道有了母亲温暖而慈祥的目光,就是在寒冷的教室,我也能体会到母亲的希望带来的温度。

乡愁,是劳作时的一滴滴汗水。都说“民以食为天”,可不种地,就不知道食以汗为先。在我小时候,虽然有了脱粒机,但三夏季节,仍以人力为主,割麦,拉麦,扬场,麦熟一晌,越是天热,越要抢时间。有些人家户口在外的人多,收麦时还能回来帮忙,地少干活的人又多,可以早上干,中午歇,而像我们家孩子还小,地多干活的人又少的情况,最苦的就是父母了。他们常常天不亮就出门,中午吃干馍喝白开水,下午天黑前还要把割好的麦子拉到打麦场里,晚上还要打麦,那些天,他们身上的汗就没干过,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过个麦天,父母总要瘦上一圈,黑上一层。那时,我多想快点儿长大,哪怕能帮他们割上一镰麦,拉上一次车也好。

乡愁,是老院里的一个个身影。父亲喜动不喜静,地里没活了,就在院子里伺弄花草,喂养鸽子,我们家还有两棵枣树,树下有石桌石凳,一年四季,左邻右舍的人或端着饭碗来边吃边聊,或棋友牌迷娱乐消遣,所以,院子里总是热热闹闹。父母不管对谁都很热情。我家的院门总是大开着,因为春花、夏阴、秋枣、冬阳,我家虽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全的,所以男女老少,来来往往,总是不缺人影和笑声,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得也就最多。父亲有时还会送他们一只鸽子,让他们滋补身体,而他们来时,也会捎来一些儿女们看望他们时送的好吃的,那也成了我最美好的时光。而如今,那时的老人大多都过世了。

东西可以保留,但时光却永远也回不来了。于是,乡愁就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浓厚,一旦沉静下来,乡愁便会穿越时空,在脑海里畅游,在思绪里翻腾。特别是漫长的冬夜,深邃幽远,更让人怀想翩翩,虽然乡愁里的游戏停了,父亲走了,母亲老了,身影少了,但乡愁却永远也不会走远,更不会飘散……

猜你喜欢
打麦场小时候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故乡的打麦场
九月的乡愁
小时候
好想回到小时候
那些回不去的小时候
小时候,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回头一望是乡愁
故乡打麦场上的夜色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