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时代的能工巧匠

2018-11-15 08:11覃淋
当代贵州 2018年40期
关键词:劳模贵州省工匠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覃淋

贵州深化“贵州工匠”“金牌工人”“农民工匠”培育工程,将工匠事迹、工匠精神、工匠理念广泛宣传到企业、车间、农村,以“身边的工匠”引领人、鼓舞人,使“人人向工匠看齐”“人人争当工匠”成为广大职工自觉的事业追求。

最初的工匠,是一种以技艺为本领而做工谋生的职业。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今日的工匠衍生成为在某一领域技艺高超、造诣高深的技术能手。在他们身上,除了绝妙的“手艺活儿”,更值得世人尊敬的,是他们承载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

自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以来,“工匠精神”已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贵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相继开展了“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寻找身边的贵州工匠”系列网络文化宣传活动和万名“农民工匠”培育、十大“贵州工匠”和“金牌工人”评选等活动,厚植工匠精神生长土壤,培育造就了更多“贵州工匠”“农民工匠”。

8月14日,在贵州省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厚植工匠文化,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典型引领

每年“五一”劳动节,中国振华(集团)新云电子元器件有限责任公司退休工人曹登平都会摘下挂在墙上的“劳动模范”奖章,用毛巾轻轻地擦拭上面的灰尘。曹登平是新云电子元器件公司原九车间成型烧结组组长,曾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71年的春天,曹登平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来到离凯里市区二十多公里的白午山沟国营第四三二六厂当工人。厂领导看他年轻,身体结实,便安排他在钽电容器生产线做钽芯子成型烧结工。

刚刚参加工作,曹登平就发现生产线上一台成型机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操作:一个人压芯子,一个人不停地循环倒钽粉,干完一天,工人们累得腰酸背痛。他开始琢磨能不能把人工循环倒粉改为自动循环倒粉?白天,他利用工作间隙把机器的结构性能挨个摸透;晚上,他躺在床上构思改进方法。经过近一个月的摸索,在车间老师傅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曹登平完成了成型机自动循环倒粉程序的改装,工作效率提高一倍。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曹登平在成型烧结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参与的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为公司创造近200万元的经济效益。

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焦炉内科医生”胡亮学,30年来勤学钻研,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每年为企业实现千万元增效目标,拿下多项国家专利,赢得了多项荣誉,成为水钢首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一线工人。201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被评选为“贵州工匠”。

还有“万能修理工”贺思建、获14项国家专利的朱砂设计师胡正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水根、“发明达人”廖吉星、妙笔生“金”熊杰、“专利达人”吕刚、“克难尖兵”李志瑶、野外“探金人”祁连素……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了匠人的全部世界。他们用长期不懈的坚守,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贵州制造强筋健骨,为贵州文化立根固本,为贵州力量凝神铸魂。

“要让‘工匠精神’在广大职工中留得住、传得开、叫得响,需要厚植沃土,才能让‘工匠精神’薪火代代相传。”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再春说,“通过典型引领,以一带十,以十带百,以百带千,方能让更多职工成为能人,更多能人成为工匠,更多工匠成为劳模。”

培育土壤

“有精湛的技艺,有高尚的品行,是为匠人!”8月11日,安顺傩雕传承人秦发忠向记者诠释了自己对“匠人”的理解。

秦发忠从小跟随祖辈学习傩雕,自费数百万元建成了傩文化博物馆,被称为将地戏面具雕刻技艺与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人。眼下,他迫切想把技能传授给其他人,把傩文化发扬光大。2016年他被评为首届十大“贵州工匠”,并同步获评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首届十大“贵州工匠”的评选,开启了贵州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征程,全面激发广大职工创新创造精神。在评选首届十大“贵州工匠”的基础上,贵州工会又深入实施“贵州工匠”“金牌工人”“农民工匠”培育工程。

2017年6月,贵州出台《贵州省工匠(助优)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首期“工匠基金”规模为500万元,主要用于工匠技能培训、劳模创新工作室创立、师徒帮带、技术创新、项目扶持、成果运用推广等多个方面。目前,已有7项职工创新成果获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年度双创示范奖、职工双创示范奖。

设立“劳模(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工匠场”等方式,由“高精尖”技能人才领办工作室,组团式培养技术型工人。全省已创建各层次劳模(工匠、技师)创新工作室887个,其中傅同良、杨步雷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安顺傩雕传承人秦发忠,2016年被评为首届十大“贵州工匠”,并同步获评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图为秦发忠向记者展示自己精心雕刻的地戏面具。(贵州图片库供图)

贵州正进一步深化“贵州工匠”“金牌工人”“农民工匠”培育工程,将工匠事迹、“工匠精神”、工匠理念广泛宣传到企业、车间,以“身边的工匠”引领人、鼓舞人,使“人人向工匠看齐”“人人争当工匠”成为广大职工自觉的事业追求。

助推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贵州在行动。2016年4月,贵州省“农民工匠”培育行动正式启动。通过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大数据呼叫、数据处理、电工等操作技工和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电子商务、大健康、家政等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一支适应新常态新形势的较高素质的农民工产业工人队伍。自2016年起,每年重点培育1万名“农民工匠”。

2017年12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2018至2020年,贵州省将培养20000余名传统建筑工匠、1000余名优秀建筑业项目经理、100余名优秀建筑企业家。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主战场,全省800多万职工围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利设施、“组组通”公路、装备制造和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等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五年来,贵州评选表彰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554人、五一劳动奖状163个、五一劳动奖章705人、工人先锋号533个、五一巾帼标兵岗(标兵)455个(名)。

如今,“工匠精神”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参与建设。“未来,我们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一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贵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袁周表示。

猜你喜欢
劳模贵州省工匠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榜样的力量!致敬水产劳模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90后大工匠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