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治电影中的好莱坞商业手法——以影片《Z》为例

2018-11-15 02:44刘志嘉
记者观察 2018年14期
关键词:商业化手法好莱坞

文/刘志嘉

一、何为政治电影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具有政治倾向的电影,几乎都可以看作政治电影。通常,这类电影几乎都是表现所处时代真实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以及人物与所发生的这些事件、运动有比较直接关系的行为或命运。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是以政治问题为影片的中心,重点刻画政治事件、思想和行为,以及人物与这些事件、思想和行为的关系,由此产生重大的社会和艺术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同时又陷入冷战的背景之下,在那个政治运动异常高涨的年代里,人民情绪低落,社会需要以电影的方式来表现人民的诉求。正如我国著名导演黄建新所说“在这种国情下,政治电影是最大的商业电影,因为全国人民关心政治,所以,内容所辐射的影响面是最大的,会拍并拍好,那么赚钱是必然的,甚至比别的题材更该赚钱,因为这是国家的产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一具有明显政治倾向的电影题材迅速席卷西方影坛,同时在好莱坞强烈的商业冲击下,政治电影与好莱坞商业手法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在此表现得十分突出,从而电影史上诞生了一种特殊的影片类型——“政治恐怖片”,即一种融合了政治电影模式和好莱坞摸式的商业电影。这种“政治恐怖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经典的政治事件与剧情片的叙事模式结合起来,在商业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这类“政治恐怖片”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类似于侦探片的模式,从而激发了观众的兴趣,以此达到揭露真相后所带来的震惊效果。影片也多用一大批大牌明星,以此来确保了大量的基础受众群。本文就以当时极具代表性的科斯塔·加夫拉斯导演的《Z》为例具体阐述政治电影中的好莱坞商业手法。

二、以影片《Z》具体阐述

法国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的影片《Z》可谓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敢于揭露当代国际政治丑闻,鞭挞统治集团的暴虐行径的政治电影,整部影片既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政治事件的高度真实性与可信性,又迎合了观众的观赏心理,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导演风格。

(一)大型制片化的运作方式

这部影片是由法国巴黎著名的制片公司雷甘公司和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ONCIC公司联合摄制,类似好莱坞商业化的制片方式,同时这部影片是以希腊著名作家瓦西里科斯的小说改编而来。“Z”是希腊字母“i”的象征,意为“生命”。导演通过对军人集团策划谋杀、干预法庭甚至发动政变来推翻原有判决进行刻画,血淋淋地直接暴露出军人政府统治下的法西斯野蛮暴行。

(二)戏剧化的情节设置

《Z》开创了纪实风格与虚构情节相互融合的叙事手法,通过惊险片、闹剧片和侦探片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客观真实的黑色政治事件。因此整部影片也具有比较强大的商业价值,由此可见,导演在对影片的表达方式上,比较重视大众性,在确保这桩政治事件的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的同时还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导演极其精妙地把纪实风格与虚构手法形象地融为一体,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影片风格——“政治侦探片风格”,即通过侦探片的表达形式和叙事手法,来叙述最为真实的政治事件。

影片的开始,导演通过车祸这个巧妙的悬念设置,从而引出大法官不断地调查走访,将情节慢慢深化。最后,随着证人所给出的诸多线索,影片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许多的闪回镜头。正如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中通过农夫等人的述说过程一段段地利用闪回的剪辑效果来反映影片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黑泽明导演利用闪回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一幕幕口述的画面,给人一种真实感,以此来达到一种“真实”之间的相互矛盾,从而冲突出视觉效果。在这类电影中,导演在提出沉重社会问题的同时,不忘与观众喜好相结合,以商业化的闹剧效果突出了整个政治事件的悲哀。

(三)独特的表现方式

科斯塔·加夫拉斯在利用闪回等剪辑技巧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镜头的客观性,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认为的“通过活动影像来捕获和保存生命运动。”运用大量的移动跟拍镜头,贴近人物去叙事,能让观众进入情境,甚至在电影人物争论之时镜头的运动都带有一定的节奏感,导演并没有刻意运用长镜头,镜头总在跟随的时候突然戛然而止,转到另一个视角。影片中当Z先生遇难,他的同事朋友在房间内争执之时,导演始终保持一个镜头连续移动拍摄,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窥视着一切的发生。

影片中主观镜头的运用也深刻地反映出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当Z先生穿过反对者人群的时候,导演完美地利用主观镜头和放大心跳声的音响效果渲染了真实紧张的气氛,从侧面也反映出Z先生的高大形象。就像艾伦·帕克导演的《鸟人》中,“鸟人”在第三次飞翔中利用主观镜头升华的外在表现。以鸟的视角实现飞翔的梦想,给人一种真实飞翔的感觉。科斯塔·加夫拉斯在这里的主观镜头的运用反映出影片的真实感,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和可看性,迎合了观众的欣赏趣味。

(四)好莱坞式的明星效应

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是此影片的一大特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电影,特别是在“新浪潮”崛起的时期,“作者论”占据绝对优势,作者电影也大放异彩——可以说导演在影片中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演员带来的影响力则很少。而影片受到了好莱坞商业表现手法中“明星制度”的影响,甚至超过好莱坞明星的规格。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邀请了大量法国当时一流的演员来出演角色,他们对观众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表演才华,给影片大大增色,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影片在商业上的价值。

此外,影片在技巧方面也流露出商业化的痕迹。例如那位遇刺议员的夫人不愿意直面现实,一心只想回到之前的那段心里蒙太奇的穿插剪辑,通过闪回给人一种梦幻的视听体验。

《Z》能在当时取得成功的很大原因便在于其独特的政治电影下的商业化手法。它敢于揭露当代国际政治丑闻,鞭挞统治集团的暴虐行径,表现当代重大政治事件,且矛头直指统治阶级,因此被誉为“法国第一部真实的政治电影”。同时影片又通过移动镜头、主观镜头、闪回等心理蒙太奇的交叉剪辑的商业化手法以及强大的明星阵容来迎合观众口味,以此深刻真实地揭露了军人政府的法西斯野蛮行径。

三、政治电影与商业化手法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类电影在取得政治的表现意义的同时,商业化也很成功。无论是俄国的吉加·维尔托夫认为“电影应该像人的眼睛一样客观地记录生活实景。”还是法国的安德烈·巴赞认为的“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抑或是克拉考尔提出的“物质复原理论”,都围绕着电影应该是生活的客观记录展开论证,而在这部影片中,科斯塔·加夫拉斯始终运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点镜头,给观众呈现出近乎真实的冷战时期,揭露了在专权统治之下的黑色社会现实,并用真实的视角抨击了黑色的专权政治。影片在上映后引起轰动,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热度,换句话说就是对影片进行争议性的“炒作”,增加了影片的票房收入和商业价值,使其成为当时所有政治片中最卖座的一部。在雅典,一天的观众就达八万人次,在许多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也大受欢迎。其拍摄成本为一百万美元,但在美国与加拿大的票房收入总数为九百万美元,在法国则为五百万美元,在意大利是二百万美元,在阿根廷是二百万美元。

许多政治电影之所以能引起人民的深思,与其使用的商业化手法是分不开的。大众只有在可接受的影片范围内才能获得很好的触动。所以法国1968年发生“五月风暴”之后,兴起了许多由各战斗团体摄制的影片——“战斗电影”,即带有纪录性质的宣传鼓动片。这类影片虽然也可以划入政治电影的范畴,但因为这类影片仅仅只在非商业系统中发行,而且其艺术质量也较差,因此这类影片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看,政治电影与商业电影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存与相互渗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第一,从社会需求来讲,随着当代社会正走向多元,政治文化、艺术文化、经济文化缺一不可;第二,从文化功能来看,电影形态各司其职,政治电影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商业电影提拱娱乐消遣功能,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电影充分发挥教育大众的功能;第三,从观众心理角度来看,电影经政治与商业结合,使人精神愉悦,让观众渲泄内心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情感。两种电影形态的形式和功能各不相同,政治电影关注现实人生,加入商业电影的表现手法,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两者的优势,达到政治电影深刻教育大众的目的。正如黄建新所说:“政治电影就是最大的商业电影。”

猜你喜欢
商业化手法好莱坞
层递手法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