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2018-11-15 00:26付立敏
散文百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学生文章作文

付立敏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口实验学校

语文是基础学科这是大家公认的,又有言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可是我要说教语文难,教写作文更难。尤其在农村其难度就更大了,由于农村学生生活涉历面窄、农村学生语文层次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公平等特点,农村作文就更难。为此,我在近二十年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有这样的思考。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困难的原因

如今的农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作文与农村学生生活的断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的作家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亲自到煤矿体验生活,可是,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都市生活很少插足。即使是田野和农田孩子们也很少去其中体会其劳作的艰辛。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日子是过一天算一下。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我很喜欢“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种说法,它既肯定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也赞许了课文的价值。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自然,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

二、作文教学的尝试与实践

尽管作文难教难写,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在我们这个地区作文的分值比例在百分之四十。一篇作文就占了这么多的分,为此写作文和教作文还是任重而道远。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和实践。

1.增加体验,调动兴趣。

虽然我们认为农村学生的生活没有城市孩子们丰富多彩,可是我们也知道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甚至这些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源泉,为此,我在教学中总是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孩子们更多的走进自然,走进农村生活,走进我们的柴米油盐。透过这些我们来挖掘农村人的善良,淳朴,勤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简单。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图文结合创设情境。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写农村人的劳作时,我们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父母或农民劳作的画面,再看图片和视频,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配的文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文字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文章。二是就地取材拓宽视野。我们远离市镇,只好因地制宜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烈士陵园、车站等场所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还有就是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这样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生活范围,增加情感体验。

2.培养观察,勤于思考。

新课标规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有时,我们不具备一些具体的环境来进行写作时,我们就应该灵活机动的抓住机会,让孩子们来观察和思考。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老师讲课。但他却没有讲课,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便认真的回忆,有的还互相看看,好象要从对方的目光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们便一个个高高的把手举起。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马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视了我们一眼……”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思考习惯。

3.注重积累,练习仿写。

莫言在获奖后,给了中学生及初学者一些建议:一是,大量的阅读。二是,可以仿写。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多,知识积累就少,想写出好文章,那近似于痴人说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言而喻,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时,我们老师也可以给孩子们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篇目。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学生欣赏完《我的源动力》之后,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感悟自然的文章相继出现了。这样在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和不断练笔的基础上,就不愁学生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了。这样读写结合,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作文批改创新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符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文有法而无定法贵在没法。”文章怎样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可贵之处在于不效法别人的老路走,有自己的创新。作文教学也一样,只要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农村中学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负担,就是可取的。上述拙见旨在抛砖引玉,敬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中学生文章作文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