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11-15 00:26
散文百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师应美的情感

张 倩

湖南省澧县第二中学

我们的世界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课堂亦是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引领孩子们去认知、感受和享受美,最后达到能创造美。给他们种下美的种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审美理想。为此,我结合新课改要求,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探讨:

一、朗读中感受美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很强调反复的朗读以达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苏轼亦有曰:“三分诗,七分读”。因为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以情选词,按词定韵。我们只有在多次朗读作品后,才能把握作者本身的声律特点、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以及作者感情的变化。如李清照的《声声慢》选用细微短促的入声韵,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朗读起来就有了凄清、孤独之感。对于诗歌,我们就要用相应的感情去吟咏才能更好的领悟诗中所含的情感。

我曾多次运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步走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受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吟诵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从而进入作品美的意境。例如:周邦彦《苏幕遮》的教学,我让学生全体朗读,首先疏通基本的字词,以达到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的要求。再次意读,要求在朗读中见人物,在朗读语气中见事态,在读书语调中见变通,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多次朗读不难明确作者是因观雨后荷塘,由眼前荷联想到家乡,想到朋友渔郞,才陷入了思乡中。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让学生结合自身寒窗十年,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现实生活情况以一已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这就是我所说的“情读”。然后让学生从诗句炼字或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自主赏析。因为同是他乡之客,学生能很快理解“五月渔郎相忆否?”所表达出的思乡之情,以至自然的也和作者一起“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了。疏通了字词,了解了文章内容,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最后达到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的“美读”的效果。

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自己感受。不然,教师的讲解也是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的,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教学环节中的朗读感知能力的培养无疑十分的重要。

二、引导中发现美、感悟美

教师应加强课堂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总结经验。例如学习《藤王阁序》第二、三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王勃优美的语言描写中,结合以往的审美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去发现美。用自己的笔去描绘“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群贤毕至,访崇阿,临长洲”所看到的美丽景致。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给补充大量的藤王阁的风景图片,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让学生真切快速的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这样一来,课文内容形象化了,场景化了,古文翻译也简单了。再加以教师深情并茂的讲解分析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学生会很自然的进入审美世界,从而成功的从《藤王阁序》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让学生自主的去观天地草木,感受日月星辰,欣赏茂林修竹,体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甚至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语文教学中,教师“指点门径”,让学生自己品,自己悟,自求得之。让他们在自我的探讨中,得到美的感悟,充实自己的审美经验,以利于他们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三、鉴赏中拓展审美

在审美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既而便是如何通过想象去感知理解更广义的美。学生不难体会“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图画美,“寻寻觅觅,清清冷冷”的音律美,但让学生去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劲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抒情美还是有点难度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文学鉴赏课中加强美的引导和拓展。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林教头一直保持着随遇而安,长久隐忍的态度。但最终如何走向了反抗之路,林冲这种选择的巨变,文字上可能看不到惊涛骇浪的变化美。若给学生一段录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林冲的处境,体会他的心理变化,与人物共命运、共呼吸,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也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世间万物,无处不有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凄苦美,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放美,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志凌云美。美包罗万象,美的定义极其宽泛,教师应加以引导。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认识要有一个准则。学生有了这个准则,就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认知去很好的拓展审美。

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时刻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实施美育教学引导活动,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用武之地,广大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程内涵,将美融入课堂,融入生活,引领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猜你喜欢
教师应美的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失落的情感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