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瑶族舞蹈元素研究
——以乳源“铙钹舞”为例1

2018-11-15 07:30张跃馨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乳源粤北瑶族

赵 勇,张跃馨

瑶族是我国南方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等省份。广东境内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内的湿热山区,作为地域民族概念,称为“粤北瑶族”。粤北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流传的舞蹈受地域、自然、人文生态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地域民族特色鲜明的粤北瑶族舞蹈。其舞蹈元素是粤北瑶族舞蹈的重要艺术构成与物质材料,是被大多数粤北瑶人认同的、凝结着粤北瑶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粤北瑶族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及风俗习惯,更是粤北瑶族舞蹈独具一格的关键因素。

笔者在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广新局赵丹丹局长(瑶族)的大力支持下,田野考察中还得到该局办公室负责人邓雄华先生(瑶族),县瑶族文化传习馆盘天嫩先生(瑶族)的亲自带领与帮助。笔者携学生李展鸿、谢培欣、黄国飞从韶关学院出发,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城与二位先生汇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奔波,深入瑶区腹地,先后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必背口村、田排村、大村等村落展开了多次实地调查访谈,将乳源瑶族传统舞蹈多个舞种的表演程式进行了跟踪拍摄。本文以2017年4—12月期间多次田野调查、访谈实录为基础,以粤北乳源地区的“铙钹舞”为研究案例,运用田野调查法、舞蹈元素提取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粤北瑶族舞蹈动作、音乐、服装、道具、调度构图等舞蹈元素进行探讨。

一、“铙钹舞”概述

“铙钹舞”又称“串逗”舞,是乳源瑶族传统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主要依附存于瑶族宗教仪式之中,是一种瑶传道教仪式舞蹈。据有关文献记载及表演的瑶族老艺人讲述,传统铙钹舞是乳源瑶族自治县内瑶人主要在度身仪式[注]度身仪式:又称“度戒”“度法”“过法”,度身是瑶族男子一生“婚姻”“度身”“烧灵”三件大事中尤为重要的经历。过程中为缅怀瑶族先祖表演的舞蹈(后演变为在瑶族传统节日中瑶人表演的舞蹈)。表演人员由4名瑶族男子组成,构成4人对舞的舞蹈艺术形式。表演者在度身仪式的程式演进与传统打击伴奏音乐的渲染衬托下开始表演,4名男子均手执铙钹,围绕摆放着祭祀祖先供品和香炉的方桌舞蹈(后演变为空旷场地表演)。表演者主要通过模拟农耕稻作生产、建屋盖房等日常劳作生产的动作语汇展开,时而面朝内,时而面朝外。舞蹈动作语言形象典型,富有浓厚的民族生产生活气息,形象生动地还原和呈现了瑶族农耕稻作生产、建屋盖房等劳动场面。如农耕稻作生产的均田、插秧、割禾、打谷、挑谷、穿牛鼻、牛顶头、牛擦身等动作;再如建屋盖房劳动的量身、砍树、断木、锯木板、量地基、挖地基、砌墙、盖房等动作。场面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让观者犹如置身于瑶族民众的生产劳作场面之中。舞蹈动作典雅质朴、节奏明快,舞蹈调度丰富,且调度构图具有规律性。舞蹈伴奏音乐节奏相对单一,清晰明朗,在表演者热情质朴的表演呐喊声中营造出气氛热烈的舞蹈氛围(见图1)。

图1 铙钹舞表演实况[注]表演:盘兴章、盘天福、邓良前、盘兴武;音乐伴奏:盘新月、盘月娇;摄像:李展鸿;采集、记录:赵勇;记录时间:2017年4月14日;记录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田排村梯田。

二、田野调查与元素分析

记录时间:2017年4月14日至12月25日(农历三月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日)

调查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必背口村;田排村;大村等

采访人员:赵勇、李展鸿、谢培欣、黄国飞

采访对象:必背镇表演“铙钹舞”的村民。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表演“铙钹舞”村民基本情况一览表

铙钹舞由盘兴章、盘天福、邓良前、盘兴武4位瑶族村民表演(男),舞蹈音乐伴奏由盘新月、盘月娇2位瑶族村民演奏(女)。经多次的实地调查,较为详尽地记录了铙钹舞的艺术形态、表演流程及舞蹈元素构成等内容,具体调查、访谈、记录、整理实录如下:

(一)舞蹈动作元素记录与分析

从实地调查记录分析看,乳源铙钹舞的舞蹈动作元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仪式程式化类的舞蹈动作元素[注]舞蹈表演示范:盘兴章;摄像:李展鸿;采集、记录:赵勇;记录时间:2017年4月14日;记录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田排村梯田。

瑶族是一个深受道教影响的民族。铙钹舞作为瑶传道教度身仪式中表演的舞蹈,在表演前后由道教仪式程式化的“礼叩”[注]“礼叩”动作俗称“请四方”或“拜三拜”,动作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之分。动作重复多次来宣布表演开始或结束。表演者在表演时一般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舞台方位,向前方的1点方向、后方的5点方向,左右方的3、7点方向反复行“礼叩”类程式化舞蹈动作,“礼叩”动作有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之分(俗称“请四方”)。其意蕴可以理解为:一是舞蹈表演的一种礼仪,类似西方古典芭蕾舞表演的程式礼仪;二是一种民族宗教的深层含义,如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表示在瑶传道教度身仪式中,礼用于仪式朝神,讲究敬天、地、鬼、神、万物之灵。

2.模拟农耕稻作生产类的舞蹈动作元素[注]舞蹈表演示范:盘兴章;摄像:李展鸿;采集、记录:赵勇;记录时间:2017年4月14日;记录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田排村梯田。

主要包括:均田、插秧、割稻、打谷、挑谷、穿牛鼻、牛顶头、牛擦身等八个主题动作元素,四个方向重复表演,计32套动作。

图3模拟农耕生产“匀田”动作(前)图4模拟农耕生产“插秧”动作(前)

图5模拟农耕生产“割禾”动作(前)图6模拟农耕生产“挑谷”动作(前)

铙钹舞中模拟了农耕稻作生产类动作,主要以稻作生产核心环节的动作为主,将水稻种植过程的均田、插秧、割禾、打谷、挑谷等生产主要流程的典型化动作纳入到舞蹈中,舞蹈动作元素具有稻作生产的典型性、代表性与形象性。

3.模拟建屋盖房劳动类的舞蹈动作元素[注]舞蹈表演示范:盘兴章;摄像:李展鸿;采集、记录:赵勇;记录时间:2017年4月14日;记录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田排村梯田。

主要包括:量身、砍树、断木、锯木板、量地基、挖地基、砌墙、盖房等八个主题动作元素,四个方向重复表演,计32套动作。

图7模拟劳动生产“砍树”动作图8模拟劳动生产“锯木头”动作(推锯)

铙钹舞中模拟了建屋盖房劳动类动作,主要以建屋盖房系列流程动作为主,将建房过程的建材筹备、测量、奠基、砌墙、盖房等劳动主要流程的典型化动作纳入了舞蹈中,舞蹈动作元素具有劳动生活的典型性、代表性及形象性。

(二)舞蹈音乐元素记录与分析

1.铙钹舞伴奏音乐演奏乐器的种类、形制与功用[注]音乐伴奏:盘新月、盘月娇;摄像:李展鸿;采集、记录:赵勇;记录时间:2017年4月14日;记录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田排村梯田。

铙钹舞的舞蹈音乐伴奏的演奏乐器较为单一,主要由大鼓1个、锣1个、唢呐1个,外加舞蹈表演者的4对铙钹组成,均为传统民族乐器。

图9铙钹舞演奏图10铙钹舞中的大鼓

(1)大鼓

大鼓,瑶语称为“登古”,属于棰击膜鸣的瑶族传统打击乐器。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一对鼓棰等部分组成,多用木板拼接成鼓框,四周表面上漆后,一般会绘制瑶族特有的民族图案,[注]一般都是寓意吉祥、美好或呈现民族信仰、图腾一类的图案。上下口双面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山羊皮(后演变为牛皮)。大鼓的形制与汉族的大致相同,呈圆柱形。鼓面直径大约为50—80厘米、鼓高大约为90—100厘米不等。演奏时置于乐队中央[注]伴奏乐队一般处于铙钹舞舞蹈表演区域的正后方。,演奏者一般用双棰敲击鼓膜的中心与鼓边之间,击鼓的中心或边缘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击奏(断奏)和特殊效果,可控制发音的强弱变化,随用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强弱情绪。其音色低沉响亮,声音宏大,雄壮有力。奏法有弯腰击、左右击、交叉棰等,大鼓在铙钹舞伴奏乐队中处于指挥和领奏乐器地位,对舞蹈音乐伴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锣

锣,瑶语称为“kn”,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按照形制特征和演奏形式属于平型锣、单面锣。锣由锣体、锣绳、锣棰三部分组成,为铜制结构,结构较简单,锣体呈一圆盘形,身为一圆型弧面,直径约在18—22厘米之间,以本身边框固定,锣棰为一木棰。在铙钹舞伴奏演奏时用左手提锣身,右手拿棰击锣,其发音宽宏,音响低沉、洪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在铙钹舞伴奏音乐中起渲染气氛和增强节奏的作用,营造现场表演气氛。锣在铙钹舞伴奏乐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铙钹

铙钹,瑶语称为“落别”或“落波”,是一对金属圆片,中间凸起,各有一条红色的钹巾系在中央。铙钹的形制与汉族的相同,一般有大小之分,大的直径约为30厘米,一般用来演奏;小的直径为10—20厘米,跳舞时使用,边击边舞。表演者手持钹巾将两片对击,微妙的手法可以奏出不同的音响来,重击时,声音如飓风般响亮、延长。在铙钹舞表演过程中具有三个功能,一是铙钹舞的舞蹈道具;二是铙钹舞音乐伴奏的演奏乐器;三是度身仪式中的法器。其在铙钹舞伴奏乐队中占有重要、特殊的地位。

(4)唢呐

唢呐,瑶语称为“帆底”,属于广泛流传于瑶族地区的民间吹管乐器的一种,在瑶区被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其音色明亮,发音高亢嘹亮,其形制为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唢呐在铙钹舞伴奏乐队中是唯一的旋律伴奏吹管乐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铙钹舞伴奏音乐节奏形态、旋律形态与音乐特色[注]演奏:盘新月、盘月娇;采集整理:赵勇;记录:赵勇、黄国飞;记录时间:2017年4月14日;记录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田排村梯田。

(1)节奏形态

谱例1 铙钹舞伴奏音乐各演奏乐器基本节奏形态

铙钹舞伴奏音乐节奏形态较为单一,以2/4拍的节奏为主,从舞蹈表演开始至结束,节奏形态基本没有变化,呈现出节奏清晰、明快的音乐节奏形态特征。

(2)唢呐演奏旋律形态

谱例2 铙钹舞进场伴奏曲(节选唢呐演奏部分)

乳源铙钹舞音乐旋律优美,富有抒情性。音乐旋律节拍会根据不同表演场合和现场氛围发生变化,形成相对而言比较自由的散拍子,音乐旋律时而如恋歌般优美动人,时而如鞭炮齐鸣般热闹非凡。

(3)音乐特色

乳源铙钹舞伴奏音乐的音乐节拍形式以2/4、4/4拍为主,节奏感强。演奏表演时音乐节奏节拍与舞蹈动作节拍交织呼应。舞蹈表演者在不断反复蹲起、跳动的舞蹈表演过程中,音乐伴奏的节拍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基本没有变化。但是音乐的强、弱、快、慢会随舞蹈表演程式推进和现场氛围变化而出现明显的强弱、快慢变化。伴奏乐队的演奏乐器一般以民族打击乐器为主,包括大鼓、锣、唢呐、铙钹等。以大鼓作为指挥和领奏乐器,锣为主要伴奏乐器,唢呐为重要的吹管旋律乐器,铙钹为伴奏乐器和舞蹈道具。在伴奏乐队演奏表演时,该舞蹈伴奏音乐呈现出气氛热烈、节奏明快的特点。

(三)舞蹈服装道具元素记录与分析

1.服装[注]摄像:李展鸿;采集、记录:赵勇;记录时间:2017年5月14日;记录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大村。

乳源瑶族舞蹈表演者的服饰,根据不同表演场合需要,有日常常装、节日盛装、道法装之分。彼此所穿的服饰有差异,大体衣服有青蓝色、白色、青黑色等,一般上穿短大襟衫,胸前及背后均嵌有图案花纹装饰,下穿宽大的裤,裤长仅及小腿间,扎绑腿。铙钹舞表演者穿戴的服饰一般为正式道法装,主要由师爷帽、上衣、七分裤、罗裙、背带、腰带等组成。

图12铙钹舞的表演服饰图13铙钹舞的道具运用

舞蹈服装作为舞蹈艺术构成的重要元素,是舞蹈构成的延展材料。铙钹舞的舞蹈服装在装饰人体的同时,也会限制人体的运动,通过服装的宽松与镂空部分来延展人体,扩大身体运动的幅度和舞蹈形式美。

2.道具[注]摄像:李展鸿;采集、记录:赵勇;记录时间:2017年6月24日;记录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田排村梯田。

乳源铙钹舞的舞蹈道具为一对铙钹,铙钹在该舞蹈中既是民族传统打击伴奏乐器又是舞蹈道具。表演时表演者左右手各持一个铙钹进行舞蹈,主要根据舞蹈音乐节拍及动作的转变而对击手中的铙钹。

铙钹在乳源铙钹舞中具有三项明显的功能用途:一是舞蹈伴奏乐器;二是舞蹈道具;三是仪式法器。在度身仪式中表演铙钹舞,道具铙钹在表演中有着特殊的内涵意义。铙钹作为法器,象征着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在舞蹈表演中充当了各种外物形态和人体延展材料。下面以道具铙钹在铙钹舞表演场面环节中的象征意义为例分析(见表2)。

表2 道具在铙钹舞表演场面环节中的象征意义

(四)舞蹈队形、调度、构图元素记录与分析[注]采集、记录:赵勇;记录时间:2017年4月14 日;记录地点: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田排村梯田。

乳源铙钹舞的舞蹈队形、调度、构图异常丰富,在整个仪式舞蹈表演中关于队形调度构图的记录就有10余种变化之多。下面将选择2个代表性调度路线图与道教的太极八卦图进行对比分析。

图14铙钹舞调度路线图图15太极八卦图

上述舞蹈调度示意图与道教的太极八卦图进行对比分析,可见,二者似乎有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而言,铙钹舞在舞蹈路线调度以及形成的队形构图上一般讲究左右、上下的对比协调统一。4个舞蹈表演者的舞蹈动作一般也是成对比、和谐、动静结合状态。舞蹈队形调度与运动路线均以圆曲线条为主,舞者围绕摆放着祭祀祖先的供品和香炉的方桌边歌边舞(后期演变为空旷场地亦可),男子时而面朝桌子虔诚而动,时而面朝外热烈而舞。这些舞蹈队形、调度、构图与道教太极八卦图诠释出的“大不能超越世界宇宙的圆周和空间,小不能不等于零或无”的内涵深意相互契合,更与道教提倡的“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注]王经石:《太极图谱解析》,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页。相互吻合。然而二者究竟是怎样的辩证关系还有待深入考究。

(五)舞蹈应用场合与民族宗教仪式关联的记录与分析

铙钹舞作为一种民族宗教仪式舞蹈,主要应用于乳源瑶族度身仪式,也可应用于丧葬、还愿、请家先等民族宗教仪式中,应用的仪式虽然较多,但均在仪式进程中的请(敬)家神(祖先)环节场合中使用。且一般以铙钹舞为形式载体,祭祀祖先神灵,表达了瑶族人们对瑶族先祖的感念与缅怀。铙钹舞的应用仪式是多样的,但场合相对固定,表达主题也是稳定的。舞蹈应用场合与仪式演进紧密结合,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主题与祭祀、缅怀、感念先祖家神关联,体现了仪式的功利目的性。在瑶族传统的宗教信仰观念中,铙钹舞不仅是一门舞蹈艺术形式,更是民族文化、思想、信仰的承载媒介。通过舞蹈在仪式程式演进中的自我诠释与艺术表达,不断地传播、传承族群文化。铙钹舞不仅反映出瑶人的祖先崇拜意识,还成为了不断强化瑶族族群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感的艺术文化形式,是在祖先的共同追忆中延续民族认同的一种方式。

三、舞蹈元素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一)舞蹈元素中的粤北瑶族文化遗存

从人类文化学的视野诠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舞蹈是文化的外在动态形态呈现。瑶学学界常言:瑶族舞蹈是一部瑶族历史文化的“活态”或“动态”史书。究其缘由,人类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往往通过借助直观且含蓄的“手舞足蹈”的舞蹈艺术形式,把想表达的、认知的、整合的多种文化因素在舞蹈形态中展现。[注]余大戏:《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舞蹈》2002年第9期。粤北瑶族舞蹈元素中深埋着瑶族文化的历史遗存,是一种可以印证或解析瑶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深层文化内涵的“开启密码”。舞蹈元素包含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过可见的古朴外表本身,是瑶族长期的艺术文化积淀。笔者以铙钹舞的舞蹈元素为例,从社会地位认定、民族宗教信仰、农耕稻作文化、民族教育等方面看乳源铙钹舞的舞蹈元素文化遗存。

铙钹舞是瑶族度身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民族宗教信仰的全民性仪式组成。从瑶族的世俗观念上看,所谓度身,就是度了身上的一切仇怨,还了一切鬼怪的愿,[注]刘耀荃、李默:《乳源瑶族调查资料》,广州:广东社会科学院,1998年,第279页。是瑶族青年男子重要的人生关口,经历了度身,就意味着该男子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可以结婚成家,获得参加瑶族的各项社会活动权利,其实简单说是一种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手段。从民族宗教信仰看,其意蕴深厚。度身后的男子既有了道教的法名,死后便有了自己的仙籍,灵魂可以入仙界之中。度身同时又是道位晋升的阶梯,只有度身后的男子才可以是学习道公、师公的法师,是一种传道度人的民族宗教资格认定仪式。[注]张泽洪:《瑶族社会中道教文化的传播与衍变——以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度戒为例》,《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铙钹舞通过形象生动的生产劳动场面再现,与古朴真实的舞蹈动作形态在庄重严肃场面上表演,为度身者对社会身份、精神信仰与地位的美好追求,传递出权利与义务的信息。作为一个获得社会地位、权利认可的瑶族男子,必须要继承民族生产的技能,为家庭、为民族发展承担起生产的责任重担。作为一个获得仙籍与信仰世界认可的男子必须承担传道度人的责任,在舞蹈中缅怀先祖,铭记生产历史,度神、度人、度己。可见,舞蹈中的文化遗存之厚重。舞蹈必须适应环境的功能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舞蹈的一切适应性功能都脱离不了它的表意审美作用。[注]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第88页。如铙钹舞将农耕稻作生产与建屋盖房劳动类动作纳入度身仪式中,形成了粤北瑶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其舞蹈元素在农耕稻作文化的影响下烙印深刻。如铙钹舞前段表演过程中,将均田、插秧、割禾、打谷、挑谷等生产主要流程的典型动作纳入到舞蹈中,形成舞蹈动作元素的典型性、代表性与形象性。在山地梯田劳作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了含胸、屈膝,步伐稳健,重心靠前移的体态。舞蹈动作风格古朴、典雅、相对单一,形成了生产劳作类表演性动作和民族宗教程式性动作融汇一体的独特舞蹈动作形态与风格。在度身仪式中表演的铙钹舞内涵着民族生产的历史和劳动技能,在成年礼的仪式上给瑶族青年以舞蹈艺术欣赏的形式,讲述了民族的生产历史,传授了农耕生产的技术技能,从舞蹈中折射出瑶族的民族教育智慧,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全民族的教育与文化传承。

(二)舞蹈元素中的粤北瑶族舞蹈艺术价值

粤北瑶族舞蹈元素成为具备艺术特征的关键在于蕴含民族情感与艺术精髓。铙钹舞舞蹈元素在淳朴的情感表达中激起了观者的心灵“荡漾”,与舞者感同身受民族的精神与力量。质朴的舞蹈动作元素凝聚了民族的历史与精神信仰,引发了观者的寻味及遐想。在铙钹舞的舞蹈动作元素中,瑶族人将与生产劳作息息相关的元素通过艺术的提炼、加工、美化,形成了典雅质朴的铙钹舞主干动作、稀松常见的生产劳动动作,在艺术的“魔法”作用下,形成了舞蹈语言的典型性与形象性。随着农耕稻作等生产元素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延续,形成了粤北瑶族舞蹈独特的艺术形态,集中体现了瑶族先民的艺术提炼能力及艺术创造的睿智天分。总之,农耕文化成就了舞蹈动作语言的同时,舞蹈也蕴含着厚重的艺术价值。在铙钹舞的音乐元素中,传统的打击乐器在大鼓的指挥领导地位影响下,形成了伴奏音乐节奏明快、音乐气氛热烈的特点,与舞蹈交织在一起始终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气息,与质朴无华的舞蹈语言相得益彰。铙钹舞的服装道具元素是舞蹈的延展材料,在材料特性上,传统舞蹈服装限制人体运动的同时,扩大了腿部动作和手部动作的语言,道具在表演者手中的操作与运用,形成了粤北瑶族舞蹈特有的外在形态。如铙钹舞中道具铙钹,就深化了主题动作的形象性。道具铙钹在均田、插秧、割禾、打谷、挑谷等主题动作表演中呈现出均田农具、秧苗、镰刀、稻穗、扁担等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舞蹈主题动作的形象性与典型性。铙钹舞的调度构图一直遵循着相互对称、阴阳对比、圆曲路线调度、左右前后穿插的规律,舞蹈队形调度丰富多彩。

(三)舞蹈元素中的粤北瑶族舞蹈保护价值

1. 彰显民族精神的保护价值

乳源瑶族是一个艰辛而坚韧的民族,从民族迁徙历史看,乳源瑶族历经艰辛万难,千里迁徙至粤北山区、南岭腹地的乳源。[注]盘万才、房先清收集,李默编:《乳源瑶族古籍汇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6页。当中原地区已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农耕自给自足的经济时代时,乳源瑶人还在艰苦的群山中寻觅与大自然斗争的生存之道,过着“依山而居、刀耕火种,食尽一山、而徙它山”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可是乳源瑶族却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繁衍至今,在斗争的同时也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深山的自然物产资源繁衍生息,创造出属于粤北瑶族的灿烂民族文化。乳源铙钹舞就是真实的写照,舞蹈中大量运用了农耕稻作劳动生产的舞蹈元素,表明乳源瑶族先民较早地掌握了在大山深处开垦梯田,进行稻作农业生产的技术技能,意味着稻作劳动中的均田、插秧、割禾、打谷、挑谷等重要生产流程核心技术已被掌握,并运用到了相对娴熟的程度。从乳源铙钹舞的舞蹈元素中笔者看到了粤北瑶族深沉的民族脚印,瑶族先民在大山之中开荒耕种,与大自然斗争,争取人类生存空间的艰辛场面映呈眼前。不畏艰辛、勇于抗争民族性格,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就是粤北瑶族的民族性格与精神。可见粤北瑶族舞蹈元素就是民族性格、精神的物质呈现与载体,具有彰显民族精神的重要保护价值。

2.体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价值

从近代粤北瑶族传统舞蹈的呈现方式看,铙钹舞与民族宗教信仰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宗教信仰仪式为舞蹈提供了表演的程式及内容等,而舞蹈为民族宗教信仰仪式提供了物质载体,通过舞蹈元素的媒介作用将抽象、神秘、虚幻的精神世界变得可触可感。在乳源铙钹舞中,既有宗教信仰仪式的程式化动作,又有度身仪式赋予舞蹈表达的内容。这种现象不是只在铙钹舞中才有,在粤北瑶族舞蹈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现象的背后可以看出民族宗教信仰仪式与粤北瑶族舞蹈有不解之缘,民族宗教信仰仪式强化了舞蹈与瑶族人的关系,提高了舞蹈在瑶族人心中的地位。可见粤北瑶族舞蹈元素就是瑶族人民族宗教、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吸取了民族宗教信仰的养分,具有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保护价值。

3. 还原民族历史的保护价值

瑶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多依存在民间口头文学、宗教仪式、音乐、舞蹈、刺绣中,舞蹈作为最直观可感的动态艺术形态,是记录瑶族历史“年轮”的最好载体。瑶族创造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粤北瑶族舞蹈是粤北瑶族人民的需要,如铙钹舞中农耕稻作生产舞蹈主题动作元素中,蕴含着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通过度身仪式反映出瑶族男青年渴望获得社会认可,参与生产生活,表达了瑶族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与此同时激发着民族审美的需求,将朴实的生产动作元素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美化,形成了满足人民审美需求的舞蹈动作元素。通过舞蹈表演,舞蹈元素中渗透了民族历史文化,是粤北瑶族的“动态史书”,具有还原民族历史的重要价值。

结 语

通过对乳源铙钹舞的舞蹈元素田野实录与案例分析探讨,可知舞蹈元素是粤北瑶族在长期的民族历史文化中积淀而成的,是瑶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艺术精神的凝聚。粤北瑶族舞蹈元素的研究,打开的不仅仅是窥探粤北瑶族舞蹈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一个内涵深厚、个性鲜明、动态呈现的民族文化与研究视野。舞蹈元素作为舞蹈的艺术构成材料,是粤北瑶族舞蹈独具一格的重要因素,蕴含在舞蹈元素中的深刻内涵是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给人绵长久冥、耐人寻味的哲理与思情,它是粤北瑶族舞蹈魅力所在、特色所在。对此,笔者呼吁打开瑶族舞蹈的微观世界,在欣赏与探讨、品味与揣摩、感悟与领会的过程中,理解、认知粤北瑶族舞蹈艺术的真谛。

猜你喜欢
乳源粤北瑶族
瑶族织锦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东方红
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遗址调查培训班在梅州开班
乐 园
渔舟唱晚
侗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