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当AI进入影视业

2018-11-15 07:41卢晓彤李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3期
关键词:爱奇艺算法人工智能

卢晓彤 李璇

两年前,在伦敦科幻电影节的48小时电影挑战赛上,一部9分钟的短片《sunspring》(《阳春》)引来了极大的关注,该片是史上首部由人工智能编剧的短片。

在这部短片里,AI被称为“本杰明”。两年后,本杰明又在挑战赛上提交了名为《Zone Out》(《走神》)的新作品,这一次,本杰明处理了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AI已将触角伸向人类的日常生活,其中当然也包括影视娱乐行业。在国内的各大视频网站上,“AI+文娱”已成为近几年来的重点发力方向。

在大众的认知里,影视行业一向注重创意,而创意又被视作人类独有的能力。当AI进军影视行业,又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减少重复性劳动

对于一档综艺节目而言,后期制作能否从拍摄素材中梳理出清晰的故事线、捕捉到人物对话间的机锋、挖掘出最为华丽的段落,是节目成功落地的重要条件。没有出色的剪辑功力,再好的素材也无法呈现出应有的魅力。

但是在大型综艺中,由于人物众多、节目环节多样,再加上多机位拍摄带来的丰富视角,后期制作者势必要面对海量的拍摄素材,操作难度也因此增加。

而AI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作者的焦虑。

例如,以往综艺节目拍摄完成后,后期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视频字幕的听打工作,还要反复核对。而在《中国新说唱》节目里,爱奇艺首次尝试引入ASR(语音识别技术),让AI自动完成听打工作,字幕的准确率也大幅提高。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陈伟曾在《中国新说唱》发布会上透露,运用AI技术后,原本4个速记员一周的语音素材整理量,已经可以压缩到一天之内完成。

而在素材的剪辑整理上,AI已能分辨出视频中出现的人、表情、声音、情绪、姿态、行为、手势、物品、环境等信息,并自动将其拆分成短小的视频片段,方便工作人员在拍摄的海量内容中快速查找同时拍摄的不同机位的素材。

如在系统里输入“演员姓名”“笑”等内容,经过筛选的目标镜头便会一一出现,不会让制作者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那么,AI是否会取代后期制作人员的工作呢?

“通过让AI处理最为耗时的素材检索、匹配等环节。内容创作者可以大幅度减少重复繁重的低效工作,从而将更多精力用于内容创意。毕竟,在内容创作、创意生产的过程中,人类才是主导者,AI只是人的助手。”爱奇艺副总裁谢丹铭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后期剪辑之外,AI还可以根据算法模型,对内容生产的各个链条进行流量预测,为平台在版权采购、内容投资、营销运营等方面提供参考数据,从而提高优质内容的产生概率,控制成本和风险。这一点在爱奇艺、优醋、腾讯等视频平台上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中国新说唱》《中国音乐公告牌》《这!就是街舞》《泡沫之夏》《长安十二时辰》《媚者无疆》等网生内容中,已出现由AI通过“智能选角”挑选出来的艺人。爱奇艺的“艺汇智能选角系统”、优酷的“鱼脑”智能预测平台等,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用机器加快反馈、迅速改变运营策略,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大文娱优醋CTO庄卓然曾这样解释“鱼脑”的意义。

抓住用户的心

贴近用户需求、提升用户黏性,是各大视频网站的目标。而在如何摸准用户的“脉”这个问题上,AI正在努力给出答案。

“AI可以通过知识图谱推测观众的兴趣。”腾讯前AI高级研究员吴承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比如一个观众既关注梅西,又关注C罗,那么AI就可以推测出他对足球感兴趣,并向他推荐与足球相关的视频。”

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优酷对移动端首页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首页,取消了以频道命名的人工推荐模块,代之以“猜你喜欢”的复合信息流,推送符合用户观看习惯的短视频。同时,在短视频的下方,还设有“看正片”的按钮。

“我们希望给用户一个专属的首页,而且内容获取的门槛极低。”庄卓然解释。

而对于喜欢特定艺人的观众来说,爱奇艺“智能明星库”则能帮助他们更为便捷精准地掌握该艺人的演艺踪迹。

“基于智能明星库,AI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出视频内容中有哪些明星、分析出明星出场的时间、拆分出某个明星在视频内容中出演的剧情、精确定位到视频中某个时间点,方便终端观众快速触达感兴趣的明星。”谢丹铭说。

如果在爱奇艺的页面上点击“只看TA”的下拉菜单,用户便能收看到只有特定艺人出现的视频片段。

谢丹铭透露,在内容播放的过程中,画面中的物品、场景都可以被AI标识出来,这类附加信息除了用于个性化推荐,还可以用在内容的二次制作生产上,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与用户进行沉浸式互动。

“近几年,用户对内容需求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了,通过AI技术深度挖掘用户偏好,可以分析出用户对某些内容感兴趣的原因,从而指导内容制作快速调整,以贴合当下用户的诉求。”谢丹铭说。

而对于当下“算法至上”的流行论调,谢丹铭表示,“我们不赞成唯算法论,不赞成一切都只凭算法的结果来做判断的做法。算法只是我们实现产品和用户体验的手段之一,算法需要服务于产品;更为重要的是,算法要服务于产品价值观,数据是为了让算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价值观,而不是让价值观不断走偏。”

另外,对视频画质进行优化处理,也是提高用户体验的题中应有之义。腾讯云视频产品负责人李郁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腾讯云研发的AI产品腾讯明眸,重点之一就是低码高清,哪怕观众处在网速较低的情境下,也能观看高清视频。

而通过ZoomAI超分辨技术,爱奇艺则实现了在移动端实时放大540P标清视频到1080P高清视频的超分辨播放功能,可以提高畫质并降低视频传输的带宽。

“AI也开发了人类的弱点”

然而,在一些产业观察者看来,AI引入影视业的做法也是一柄双刃剑。

ZoomAI超分辨技术效果图

例如,如今点开视频网站后,尽管面对的是更为“私人订制”的个性化节目内容,以及越发友好的用户体验,不少人还是对AI技术有着强烈的怀疑和不安全感。

“在当今的影视模式下,用户可以快速定位自己的兴趣,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家也有可能被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流包围,忽略真实的世界。”亚洲视觉科技研发总监陈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AI开发的不仅是人的兴趣点,还有人的弱点。”

这也是很多人的担忧:在AI助力下,影视产业的用户黏性得以飞快提高,却也愈发彰显出个人在信息洪流中的脆弱。

从担忧个人数据安全,到信息茧房(指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渐渐被禁锢在较小格局的世界里,失去接触、了解外界世界的能力)的逐渐闭合,AI太懂我们了,我们还有机会了解和保护自己吗?

针对个人数据安全的疑问,谢丹铭认为:“智能分发和个性化推荐的用户数据主要是处理后的用户特征和画像标签,爱奇艺通过集中化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进行了严格的安全合规保护和权限控制以及访问审计,数据会做脱敏和匿名化处理,不会重复使用数据。”

吴承霖也表示,“在腾讯内部,用户数据在部门之间是进行严格物理隔离的,同时每个用户的ID,如QQ号码和手机号码等都经过了严格加密,而且这种加密是不可以逆向解密的,连我们也不知道哪个用户对应哪些数据,这样就可以保证比较高的安全性。”

而在用户是否会陷入“信息茧房”的问题上,吴承霖则坦言:“在个性化推荐中,多样性的控制一直是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向用户推荐一些他们有可能感兴趣但也有可能不感兴趣、却是有利于探索其他兴趣的内容时,该采取多大的多样性,一直是业内的普遍问题。”

陈经则这样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业界现状:“用户越来越容易沉迷在视频软件的世界里,遗憾的是,虽然目前视频平台推出了一些防沉迷系统,但是大家还在绞尽脑汁地开发和吸引用白,竞争人们有限的时间。”

面对质疑,视频网站也并非毫无察觉。

“之前,业界曾经普遍认为,视频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就是不断提高用户黏性和用户观看视频的时间,但是这样实际上不一定真的给用户带来了更大的价值。因此,腾讯在这方面近几年来是比较克制的,因为如果我们把娱乐最大化,就是开启了一个上瘾模式,而上瘾对用户是没有好处的。”吴承霖说。

谢丹铭也表示,好的推荐服务不仅要基于用户的偏好兴趣,还需要通过智能算法来发现热点内容、高质量内容,以及能代表平台品味和社会价值观的内容。

“在满足用户兴趣和破解信息茧房之间,视频平台仍需不断尝试,寻找平衡。”谢丹铭说。

既不要惧怕AI,也不要沉迷AI

“目前整个业界的研究更侧重于让AI理解常识,比如视频中人物的关系、活动,以及各种基本常识,比如天是蓝色的、地是固体、空气中含氧量是多少等等。”吴承霖说,“而当AI能够充分理解常识后,智能分发将变得更加准确。”

当AI进入影视行业,一方面,影视内容创作的效率得以提升,用户也能感受到更为智能、直观的娱乐体验;而另一方面,AI作为新生事物,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仍然需要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在谢丹铭看来,“在提高效率与体验的同时,算法或者服务的缺陷对用户可能造成以前未有过的影响,例如有语音助手在半夜发出怪笑等。如何进行AI的测试、决策监管,将未知的影响限定在可控的范围内,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陈经也提出,AI技术本身是中立的,想要控制AI的“野蛮生长”,“我们需要足够的社会监管、舆论引导,以及业界责任感的提升。”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的发布,AI的发展早已有了政策上的引领。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里,明确提出“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又进一步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而在AI技术发展的同时,大众对AI的接受问题,也日益受到业界关注。

有趣的是,早在1968年上映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创作者便对AI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威胁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而近年来《机械姬》《普罗米修斯》等影片的上映,也让AI的魅力与“威力”进一步为人所知,而这在警醒观众的同时,也在无意中提高了大众对AI的预期。

“经过媒体的反复宣传,用户和市场正在逐步拥抱AI技术,但有的时候对AI应用的预期过高,碰到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又很容易陷入对AI的质疑,这些都还有待从业者们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谢丹铭说。

或许,陈经的话道出了当下人们对AI应有的态度:“固然,AI可能会暴露人们非理性的一面,但是大众也应该了解并學习AI,既不要惧怕AI,也不要沉迷AI。”

猜你喜欢
爱奇艺算法人工智能
爱奇艺获融资2.85亿美元
爱奇艺一季度营收80亿元 首发致股东信强调“工作室”策略
爱奇艺会员同比下滑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
算法初步知识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