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相连,塞尔维亚拥抱“一带一路”

2018-11-15 23:49杨露
南风窗 2018年23期
关键词: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塞尔维亚

杨露

在多瑙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塞尔维亚兴起一股“中国热”。在旅游区能看到指示牌上的中文说明,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了漢语课程,谈及驻塞的中国大使李满长,仿佛人人都认识。

回溯历史,中塞两国人民拥有相似的经历,彼此怀有特殊感情。20世纪40年代,两国人民在东西方战场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实现了民族解放和自由。50年代初,中国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如今在新世纪,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生活等共同任务,中塞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对塞尔维亚尤其如此。“塞尔维亚人民很高兴成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一部分。”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说。

中塞往事

一个国家的民众熟知一位来自国外的大使,这并不多见。可惜记者在贝尔格莱德采访的这几日,中国大使李满长忙于外事活动,未能见到。但在塞尔维亚,许多人都见过他,并不约而同地对《南风窗》记者描述,他会说塞语,让人倍感亲切。这位受塞尔维亚人民喜爱的大使,曾在30多年前作为公派留学生来到南斯拉夫,从此便与这个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相对落后,各项建设事业蓄势待发,而同一时期的南斯拉夫正处于黄金时期。

1986年,中国学者张维为曾到访南斯拉夫,他描述:“当时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一派大城市的气象: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8平方米,平均每8人就有一辆轿车,市场看上去很繁荣,城市的建设、国家的文化比当时的中国发展得更为先进。”

中国派出了大量考察团赴南斯拉夫学习经验,包括当时很多国企的先进设备都来自该国。在南斯拉夫专家的支持下,90年代初山东建起了第一条济南到青岛的高速公路。

两国在其他领域也交流得非常密切,南斯拉夫电影在中国风靡一时,《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著名影片,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啊,朋友再见》这首歌曲仍然在中国广为人知。

但在后来的几十年发展中,中国与南斯拉夫命运迥异,前者迅速崛起,而后者在经历过解体以及战争、动乱之后早已千疮百孔。昔日南斯拉夫的遗迹,残留在版图一再缩减的塞尔维亚。如今在贝尔格莱德老城区,随处可见熏黑的墙体,被弹孔射穿的墙壁。北约轰炸留下的残垣断壁还没有被修缮,时刻提醒着人们关于战争的记忆。

李满长1982年从贝尔格莱德大学毕业后,曾任外交部欧亚司南斯拉夫处处长、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参赞、驻波德戈里察总领事,2007年至2010年任驻黑山共和国大使。作为长期从事地区事务的外交工作者,李满长经历了南斯拉夫太多变故,同时也见证了中塞友谊在鲜血和战火下的洗礼。

谈起南斯拉夫的解体,不少人扼腕叹息。但这几十年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塞双方友谊的小船始终行稳致远。2009年,塞尔维亚成为中东欧地区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由此,两国关系进入务实发展、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李满长大使极富诗意地形容两国的关系“犹如一瓶老酒,经过几十年沉淀、发酵,散发出沁人芬芳”。

2014年,李满长成为中国新任驻塞尔维亚大使,此时中塞双边关系发展取得了更多的新成果。他极富诗意地形容两国的关系“犹如一瓶老酒,经过几十年沉淀、发酵,散发出沁人芬芳”。

中资入塞

南斯拉夫分裂以后,塞尔维亚几经波折,国民经济一落千丈。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如今的塞尔维亚正在实施“再工业化”建设,并积极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将基础设施新建与改造列为优先发展方向。

由当年的援华变为现在的援塞,中塞双方角色发生了转变。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认为,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卓有成效地呈现在整个世界面前。他表示:“我们在与中国的合作中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并且希望中国也能从与塞尔维亚的合作中看到中国的利益所在。”

2009年,塞尔维亚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一个战略伙伴。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横跨多瑙河的泽蒙﹣博尔查大桥项目,是中国向东欧递出的第一张名片。塞方提供15%的预付款,其余部分利用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由塞方提供主权担保,这也是塞尔维亚首个利用我国优买贷款建设的项目。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驻塞尔维亚办事处副总经理邹泽西告诉《南风窗》记者:“在此之前,贝尔格莱德只有一座70多年历史的跨多瑙河大桥,以前博尔查区和泽蒙区之间的通行时间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缩短到10分钟了。泽蒙桥能够将10号和4号两条‘泛欧公路走廊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欧洲过境塞尔维亚的交通运输变得快捷顺畅。”

这种信任关系迅速在塞尔维亚被建立起来。匈塞铁路、E763高速公路、科斯托拉茨电站改扩建、河北钢铁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形成了两国大项目合作的整体推进局面,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中塞两国领导人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对塞尔维亚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时隔28年后再次访问塞尔维亚。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进行历史性访问,中塞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3月,尼科利奇总统对华进行国事访问,5月,时任总理武契奇赴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值得一提的是,中塞国际产能合作也走在了中东欧国家的前列。成立于1913年的斯梅代雷沃钢厂是当地知名的百年老厂,曾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骄傲”,但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该厂一度陷入困境,几乎濒临倒闭。

中国河钢集团的收购,使钢厂重新回到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让连续亏损7年的钢铁厂在8个月后实现了全面盈利,直接带动了斯梅代雷沃整座城市的发展。得益于钢铁厂的重生,该市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原来的两倍多。这个项目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塞合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前,中塞两国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一方面是塞尔维亚政府致力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再工业化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面临着更深层次的产业转型,要在“新常态”下为进一步发展谋取空间和时间。

河钢塞尔维亚公司总经理赵军对《南风窗》记者表示:“除了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河钢集团自身也在寻求转型升级的途径,寻找新的增长点,海外发展是我们转型升级的一个突破,可以寻求更加广阔的市场。”

中塞合作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的内涵包含着价值观的认同,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开放初期塞方给予中方的援助,塞尔维亚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国与国的信任和深厚友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塞尔维亚的交通基建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对华友好的该国,也有利于招揽其他中东欧国家的基建项目。即使是克罗地亚这样与塞尔维亚有“世仇”的国家,在政府优先项目上也选择了中企—佩列沙茨跨海大桥由中国路桥来承建,连接克罗地亚陆地南端和佩列沙茨半岛,欧盟基金将承担85%的项目建设支出。

文化共鸣

在新贝尔格莱德,随处可见工地吊塔,象征着中塞两国友谊的中国文化中心也在建设当中。山东高速集团欧洲区总部副总经理、中国文化中心项目经理张建超向《南风窗》记者介绍,这片正在建设中国文化中心的五边形土地,是1999年科索沃戰争期间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

即使是克罗地亚这样与塞尔维亚有“世仇”的国家,在政府优先项目上也选择了中企。

使馆旧址上,塞尔维亚人竖起了一座纪念碑,上面用中、塞两国文字写着:“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以此缅怀罹难烈士。”不断地有中国游客过来献花。

2013年,山东高速集团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政府,买下了使馆旧址这块地建立中国文化中心,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从大楼外观的设计图可以看出,文化中心的大楼就像一幅中国的山水画,视野开阔,手笔恢宏。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作为巴尔干地区首个中国文化中心,这里将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标志着中塞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一方面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提供了经贸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新途径,另一方面,文化的维度不可或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构筑了这条“民心相通”之路。

塞尔维亚女孩玛丽亚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中文系,在山东高速塞尔维亚公司做中文译员。她对《南风窗》表示:“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所以学习了中文,学中文虽然很难但很有趣。现在越来越多中国帮助建设的项目开展,帮助我们发展经济,我们也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推广语言是为了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这一点上,孔子学院一直是不遗余力的践行者。塞尔维亚共有两家孔子学院,一家位于贝尔格莱德大学,于2006年成立,另一家位于诺维萨德大学。塞尔维亚的孔子学院不只在大学开设汉语文化课,还积极走出去开设教学点,从幼儿园到大学,覆盖了各个年龄阶段。教学的内容也涵盖了汉语语言、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民间艺术等领域。塞尔维亚学习汉语的人数正持续上升,他们在成为汉语接收者的同时,亦是一位文化的传播者。

一纸免签政策的落地,也使得中国人有了更多机会走进塞尔维亚。武契奇表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来到塞尔维亚。我们与中国实行了签证互免,希望来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希望有更多的塞尔维亚人去中国旅行。”

猜你喜欢
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农业出口增长50%
公民平等还是民族特权: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
“内裤跑”
谈塞尔维亚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
塞尔维亚用驴奶制作的奶酪
七个兵征服贝尔格莱德
南斯拉夫诸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