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城“旗手”

2018-11-16 06:15李佳旭
遵义 2018年22期
关键词:习水习水县旗手

文丨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他是一名扎根基层的电费抄表员,他是一名来自农村反哺农村的农民的儿子,他是一名习水这座红城中将关爱传递的旗手,他说:“我相信个人的爱心付出就像点滴之水,虽少但可以汇成江河,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也快乐着。”他,就是习水县义工联合会会长袁大洪,靠着一如既往的努力和爱心,他帮助了许多贫困和留守的孩子,让孩子们见识了大山外的世界,温暖了他们幼小孤独的心,他的善举影响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和朋友,也让更多的红城人融入到了传递爱的大家庭中。

爱的序章 从“心”开启

在边远的山区,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放学回家,没有妈妈做好的饭菜,周末没有爸爸的陪伴,相反,他们要去割猪草、洗衣服、做饭,照顾爷爷、奶奶、弟弟、妹妹,这就是生活在大山里的留守儿童,没有爸妈的依靠,在太阳升起的清晨,他们会张望爸妈务工的方向。

而在遵义习水县,有这么一个人,时时牵挂着山区的贫困留守儿童,十数年如一日,坚持做公益,将爱心撒播在这片红城的乡村,他就是习水供电局三岔河供电所抄表员袁大洪。

说起投身公益,还要从袁大洪的工作说起。三岔河乡距习水县城约38公里,属高山峡谷地貌,乡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里,且许多家庭并不富裕。2002年袁大洪在三岔河乡片区入户抄表时发现,有的农户连每月几元钱的电费都缴纳不起。“大冬天里不少孩子就穿着一身旧衣服,一双旧胶鞋,山路泥泞,鞋子一湿就把孩子冻得直哆嗦。”当袁大洪看到这样的场景,初为人父的他,心里很疼,于是他决心用自己微薄之力帮一帮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

“在边远的农村,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我在三岔河乡待了10多年,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曾几何时,我也思考过,也掂量过我自生的能力……”袁大洪工资并不高,家里日子也过得紧巴巴,但为了能帮助贫困孩子,他减少抽烟和应酬支出,最后甚至戒掉了多年的烟瘾。

在袁大洪的影响下,三岔河供电所的员工们也加入了爱心助学的团队,不仅牵线搭桥,自己也拿出一部分积蓄,帮助孩子们顺利上学。渐渐地,袁大洪和同事们公益助学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得到了帮助,曾经质疑的声音慢慢淡去,就连一直反对他做公益的妻子,也逐渐理解了袁大洪的初衷。

2014年秋,袁大洪创建了一个爱心公益QQ群,当时群里只有7名爱心人士,因为一颗淳朴爱心,袁大洪和伙伴们一拍即合,决定一起抱团做公益,并戏称为“草根助学会”。很快袁大洪尝到了公益团队的力量,当年秋天,“爱心7人组”通过发动亲朋好友筹集到第一笔爱心资金,他们购买了400多双运动鞋送给山区的孩子保暖。望着孩子们真诚的笑脸,袁大洪和伙伴们更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行走千家万户了解每个孩子的困难家庭。每天晚上我很累,我把手机打开看到起那些公益的照片,心情就好起来了,就觉得这就是我的推动力。特别是别人给我打电话说,叔叔我考上一本了,我就觉得我追求的就是这些东西了。”袁大洪说道。

以“父”之名 一路相伴

在习水县,提及袁大洪这个名字,老幼皆知,谁都会竖起大指母点赞:“他像父亲一样,关爱着一群贫困学生!”

初冬的清晨,习水县土城镇同维希望小学格外热闹,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喜笑颜开,他们知道“袁爸爸”又来了。两个月前,孩子们在心愿墙上写下需要书屋的愿望。两个月后,袁大洪和他的同事们将近2000册图书,放进了学校专门准备的书屋,就这样,“爱度书屋”成立了。看着架子上满满的书,小学五年级的袁国富高兴地手舞足蹈。

而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正是袁大洪。“没有抄表、收费工作,我也不可能了解山区的孩子,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举动,感谢我单位领导,在不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前提下,让我利用工作之余休息时间少打牌、少抽一包烟去组建了一支优秀的爱心公益团队,帮助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完成学业。”

爱如春潮,一发不可收。2015年,袁大洪的“草根助学会”联合习水其他爱心人士正式注册成立了“助学促进会”,其中有个体户、有公务员、也有老师,习水供电局数名职工也在团队里。刚开始组建队伍时,困难重重,在旁人看来,做公益可能就是天方夜谭。袁大洪说道:“但是我们齐心协力商讨、策划,最终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爱心人士增加到了50来人。”团队在壮大、公益的力量也在增大,2015年9月1日,在习水县供电局领导的支持下,助学队对程寨乡中心小学更换了新的课桌75套,图书4000余册,对该校贫困优秀学生一对一支助16名,一次小小的善举竟让助学会的同伴们兴奋不已。

一次偶然的机会,袁大洪在网上结识了来自于广州的爱心人士——夏小英。袁大洪介绍:是她带领我在公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踏实,在夏小英女士的倡导下,我们的助学队正式命名为“习水县善德助学促进会”。在2016年3月,我们助学会对程寨乡蔡家田小学更换了桌椅,给同学们送去了体育器材,打造了第一间善德希望小学;4月,在习水供电局的携手下,为桑木镇桐棬小学更换了桌椅,免费提供了多媒体设施,创建了爱度书屋;接下来为永安、土城等几所边远村小更换课桌,创建了爱度书屋,为孩子们送去了冬夏两套校服,陪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欢度六一;假期中组织会里的志愿者们实地关爱了永和小学的100多名留守儿童……

“一个真正的强者,不是收入高,不是开豪车,也不是能说会道,更不是自以为是,而是你帮助了多少人,服务了多少人,凝聚了多少人,感染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这是袁大洪写在心里的座右铭,“善德助学促进会”公益服务中心在袁大洪和伙伴的共同努力下,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爱心公益中去,怀着一颗淳朴的爱心,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

传递大爱 心系红城

“有名初二的孩子因为五岁时父母去世,自己从来没有过一次生日,我就联合志愿者一起到学校为他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习水五中一名高二的学生因为父亲去世、母亲病重,为了让读初中的弟弟多读点书,自己主动退学,我们找到他后对他思想和生活上进行资助,让他重返了校园,第二年高考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有奖学金,他又勤工俭学,大二时就主动提出将资助他的费用用来帮助更有需要的人,他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名志愿者,尽己之力帮助他人……”说起这些故事,袁大洪眼中满怀欣慰、充满慈爱。

习水善德助学促进会团队成立以来,已吸纳了行业内外560名爱心人士作为团队成员,共向25所小学捐赠图书2.4万余册、课桌450套、爱心校服2000套,创建书屋8间,完成了对习水县361家庭贫困的高、中、小学生的走访、信息采集,联系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家庭孩子完成“求学梦”成功开展一对一助学生164人。后来又为永安、土城等几所边远学校的学生送去温暖,到敬老院去关爱老人,开展“红城小候鸟,温暖1+N”等50多起大型公益活动,足迹遍布习水县程寨、桑木、永安等10余个乡镇,受益10000多人次。

2017年冬天,袁大洪带领善德助学促进会分别在习水三岔河镇、寨坝镇等几个特别贫困的乡镇打造了“爱心驿站”,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物资分别放在几个驿站里,凡事有需要的村民都可以到驿站去取自己需要的物品,每次取时只需签上自己的姓名即可,驿站里主要是衣物之类的生活用品,村民本着自己所需、不浪费的前提去自觉管理好驿站的一切。

夜深人静,看着万家灯火,袁大洪心里很安定。回顾自己的公益路,袁大洪说,不管走多远,他都会不忘初心。袁大洪觉得,当听见教室里传来的朗朗书声,看见孩子们脸上扬溢的笑容,善德助学促进会的爱心人士在不断增多的时候,曾经受到的歧视、委屈、艰辛都算不了什么了。

2018年,袁大洪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习水县人民政府、县委组织部、县团委、县三关爱工程办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习水“善德助学促进会”正式更名为习水县“义工联合会”,这也代表着,袁大洪和团队成员从这一刻开始,关注、关爱的群体不再局限于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而是在整个红城传递“关爱”。

“有人问我,做义工是不是工资很高?我回答说,是的,我的工资是天价!”公益的路上,袁大洪经历了不成熟、曲折、困难,在这中间他有过迷茫,有过犹豫,但是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总有很多鼓励的话语在耳边,总有肯定的眼神在面前,总有坚实的手掌将他拉一把,不管是社会、单位还是家人,都有坚定的信心给予他力量。“我坚信,在爱的路上,会越走越好。”

猜你喜欢
习水习水县旗手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习水县关工委受习水县委表扬通报
旗手
中国建筑(三章)
中国建筑(三章)
习水县关工委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习水县离退局举行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工作宣讲会
贵州省习水县
南加州侨团旗手鹿强
贵州习水黄金湾汉代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