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持股真的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吗?

2018-11-16 01:58顾群岳增艳贾德芝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权性质技术创新

顾群 岳增艳 贾德芝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控制权私有收益与企业创新模式研究”(15BJY010);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中国银行业股权结构演化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KJ1400923)。

作者简介:顾群(1978—),男,上海市人,管理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岳增艳(1995—),女,河北沧州人,天津财经大学2017级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贾德芝(1993—),女,山东新泰人,天津财经大学2017级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摘要:银行作为股东和债权人的特殊双重身份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从产权性质和R&D;投资异质性视角研究银行持股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银行持股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投入;(2)银行持股可以促进民营企业创新,但对于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3)银行持股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但对于开发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银行持股;技术创新;产权性质;研发异质性

文章编号:2095-5960(2018)06-0066-06;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也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新动力,而创新应该作为形成新增长动力的根本途径①①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2015年1月10日举行的“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5”上的讲话,http://economy.caixin.com/2015-01-11/100773113.html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但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瓶颈仍然是资金问题。债权人通常不愿意介入企业的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投入了巨额资金仍有可能创新失败;而且,即便研发成功,形成专利或者开发出新产品,商业化也可能存在难度。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通常来源于股东。一般情况下,银行是企业的债权人,但如果银行持股的话,银行集债权人与股东身份于一体时,势必会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产生影响,也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而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会引发信贷配给现象(Levine R,1997)[1]。Rajan & Zingales(2001)[2]认为以连续性交易关系为基础的信息生产或监控如果无法与银行融资联系在一起,银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功能就会被弱化。银行持有企业股权则可形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长期交易关系,银行持股在连续性信息生产和监控方面更具有优势(Hoshi et al.,1991)[3],从而促进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有效缓解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罗付岩,2016)[4]。另外,银行兼具股东与债权人的双重身份,有利于遏制股东与管理者、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对企业投资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企业价值(李志军,李明贤,2012)[5]。

部分学者展开了银行持股对企业创新投资影响的研究。王善平和李志军(2011)[6]发现银行持股的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债务融资,原因在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通过股权形成的关系纽带能缓解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王朝恩等,2016)[7],并且企业与银行建立关联关系后更愿意冒风险(翟胜宝等,2015)[8],因此银企关系能够促进企业的R&D;投资(巫岑等,2016)[9]。刘渝琳和贾继能(2018)[10]发现“投贷联动”模式具有更高的研发时间效率和风险分散优势。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研发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银行持股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从产权性质和研发异质性两个视角,剖析银行持股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银行持股与企业创新投入

创新活动风险高,成功与否不确定。这种不确定就会蕴含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外部人员难以有效监督创新活动的整個过程。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银行在人力与专业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即便支付很高的交易成本也很难获得企业创新的有效信息。加上技术创新信息是企业的商业机密,企业会选择谨慎披露,进而提高了企业与资金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林毅夫,李永军,2001)[11]。银行通过持股可以与企业建立正式的产权联系,有助于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企业,与经营者、研发工程师进行面对面的研发信息交流(Hoskisson & Hitt,1988)[12],获得关于R&D;项目前景等方面的“软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与投资方——银行分享技术创新方面的信息,也不必担心信息被其泄漏。综上所述,银行持股企业既能保证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又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被银行持股的企业在获取贷款上可能相对容易(贾兰玉,2017)[13]。而企业为获取高回报会选择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此时企业倾向于选择那些预期净现值为正的风险性投资项目,使企业表现出更高的风险承担水平(李文贵,2015)[14]。据此,我们提出假设1:

H1:银行持股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

(二)银行持股与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创新投入

产权性质会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Cheung,1983)[15],因此,研发创新行为与产权性质存在密切关系。首先,研发投入的回报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投资金额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但可能导致其短期业绩指标下滑。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管理者为了获得晋升机会,会偏好于短、平、快的投资项目,而对于研发项目兴趣不大。因此,国有企业没有激励去进行创新投资(王砾等,2018)[16]。而民营企业必须依靠持续的研发投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加上其管理者的平均任期要长于国有企业(殷治平,张兆国,2016)[17],因此当银行持股企业时,相较于国有企业,银行股东与民营企业具有一致的长远利益,在研发创新问题上更有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其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研发资金的充足度上也存在差异。一方面国有企业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有能力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银行从降低风险、提高收益角度也愿意为国有企业提供资金。而我国民营企业无法获得同等的融资机会(王学栋,2000)[18],民营企业无法完全依赖市场获得创新所需的资金,或者贷款标准更加严格苛刻(Cull & Xu,2005)[19]。因此银行持股对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是可以利用的资金更加充裕,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有资金可以进行研发创新了。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银行持股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

(三)银行持股与创新类型

技术创新过程中也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宋小保和刘星(2007)[20]研究发现大股东在其所占股份较低时,倾向于选择不确定的技术创新投资,而当其所占股份较高时,倾向于选择确定的技术创新投资。创新活动按照所承担风险的不同可分为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根据组织双元创新理论,企业要想紧跟市场步伐、应对市场挑战,需要兼顾这两方面的创新;但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两种创新的开展会形成对企业固有资源的挤占(Besharov & Smith,2014)[21]。据此,在考察银行持股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时,有必要细分企业的创新活动。探索式创新是一种激进式创新,强调开发新市场,承担的风险较高。开发式创新是一种渐进式创新,以满足现有市场需求为目标,承担的风险较低。相对于开发式创新而言,探索式创新具有更大的风险,因此其融资约束程度高于开发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对股权资金的偏好存在差异(顾群,2014)[22]。由于两种创新的不确定程度与资金来源存在差异,当银行持股企业时,企业对创新类型的选择会有所不同。据此,我们提出假设3:

H3:银行持股对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自主创新主体中最活跃的是高新技术企业,因此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本文借鉴王善平和李志军(2011)[6]的做法来定义银行股东,即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对应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或农村信用社。本文以2008-2016年作为研究期间,剔除了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1344个样本观测值。本文所需的研发数据由作者手工翻阅巨潮资讯网站提供的年报信息而获得,企业财务数据来自RESSET数据库。

(二)回归模型

为了检验假设1,本文构建模型(1),主要观察估计系数是否为正。

rdi,t=α0+α1banki,t+αcontrols+εi,t(1)

模型(1)中,因变量rd表示创新投入水平,自变量bank表示银行持股,采用两种方式衡量,bank1为连续变量,bank2为哑变量。controls为控制变量,由于研发创新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本文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使用现金流(cf)、企业规模(size)、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debt)作为控制变量。

为了检验假设2,仍然使用模型(1),按照产权性质分为国有与民营两个组别,主要观察估计系数是否存在差异。为了检验假设3,构建模型(2)。本文分别采用唐清泉和肖海莲(2012)[23] 、毕晓方等(2017)[24]的做法衡量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分别以探索式创新(r)和开发式创新(d)作为被解释变量,对模型进行回归,主要观察估计系数的差异,其余变量与模型(1)一致。

ri,t=β0+β1banki,t+βcontrols+εi,t

di,t=β0+β1banki,t+βcontrols+εi,t(2)

表1主要变量定义

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描述创新投入rd研发投入/营业收入探索式创新r研究支出>0,开发支出=0或研究支出>0,开发支出>0(唐清泉和肖海莲,2012)

研究支出衡量探索式创新(毕晓方等,2017)开发式创新d开发支出>0,研究支出=0(唐清泉和肖海蓮,2012)

开发支出衡量开发式创新(毕晓方等,2017)银行持股bankbank1银行持股数量/总股份bank2如银行持股,bank2取1,否则取0机构投资者持股ins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公司总股数现金流cf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企业规模size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debt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四、回归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观测值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rd13440.05920.04430.05250.00060.5155bank113440.02650.01140.03670.00000.2995bank213440.64291.00000.47930.00001.0000续表2

cf13440.09320.08570.1467-0.99310.7600size134420.845720.77430.990118.326324.6910roe13440.06520.06720.1064-1.92600.5020debt13440.33880.32260.17550.02240.9155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统计结果来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均值为00592,达到了国际上认可的创新投入达到5%时企业具备竞争力这一标准。但企业的创新投入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05155与00006,说明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大差异。刻画银行持股连续变量的bank1 均值为00265,银行持股哑变量的bank2均值为06429,说明银行持股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普遍现象,样本企业中三分之二有银行股东,但银行持股的比例不算太高,平均只有265%。分年度来看,从2008年至2016年银行持股企业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持股比例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其他控制变量均值与中位数基本相当,表明其呈现正态分布。

(二)实证结果

表3多变量回归

全样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1)(2)(3)(4)(5)(6)constant0.2464***

(7.4731)0.2552***

(7.7291)0.2799***

(8.6349)0.2848***

(8.7677)0.0951

(0.7696)0.1106

(0.9097)bank10.0794**

(2.1353)——0.0722*

(1.8258)——0.0146

(0.1415)——bank2——0.0094***

(3.2865)——0.0069**

(2.4600)——0.0213

(1.1933)cf0.0277***

(2.8603)0.0267***

(2.7528)0.0153

(1.6324)0.0144

(1.5420)0.1077***

(2.6136)0.1090***

(2.6719)size-0.0081***

(-4.8402)-0.0087***

(-5.1807)-0.0099***

(-6.0329)-0.0103***

(-6.2167)0.0004

(0.0654)-0.0010

(-0.1590)roe-0.0374***

(-2.7515)-0.0387***

(-2.8525)-0.0363***

(-2.7613)-0.0377***

(-2.8631)-0.0116

(-0.2018)-0.0251

(-0.4520)debt-0.0617***

(-6.3857)-0.0608***

(-6.3387)-0.0518***

(-5.3664)-0.0511***

(-5.3156)-0.1090***

(-3.2340)-0.1120***

(-3.4113)行业 & 年份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R-squared0.11620.12030.12630.12840.17680.1925Adjusted R-squared0.11290.11700.12250.12460.15490.1710Durbin-Watson stat2.03722.03211.99471.99722.05632.0017F-statistic35.198036.605833.075433.69588.07718.9616 Prob(F-statistic)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注:括號里是T检验值。***.、**.、*.代表了1%、5%、10%的显著性水平。

表4多变量回归

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1)(2)(3)(4)(5)(6)(7)(8)constant0.2732***

(7.2916)0.1342***

(4.9177)0.2781***

(7.4045)0.1370***

(5.0051)0.0728

(1.2139)0.0824***

(2.8638)0.0855

(1.4583)0.0870***

(3.0285)bank10.0961**

(2.1972)0.0597*

(1.8726)————0.0183

(0.3154)0.0253

(0.7764)————bank2————0.0081**

(2.4622)0.0047**

(1.9813)0.0124

(1.4952)0.0057

(1.2032)cf0.0250**

(2.3020)0.0235***

(2.9756)0.0243**

(2.2353)0.0231***

(2.9237)0.0458**

(2.4399)0.0236***

(2.9181)0.0440**

(2.3757)0.0229***

(2.8388)size-0.0092***

(-4.8204)-0.0033**

(-2.4088)-0.0095***

(-4.9870)-0.0036**

(-2.5456)-0.0007

(-0.2261)-0.0019

(-1.2772)-0.0016

(-0.5227)-0.0022

(-1.5127)roe-0.0402**

(-2.5718)-0.0384***

(-3.3742)-0.0407***

(-2.6053)-0.0387***

(-3.3950)-0.0271

(-1.1839)-0.0377***

(-2.6602)-0.0348

(-1.5426)-0.0405***

(-2.8784)续表4

debt-0.0678***

(-6.2149)-0.0598***

(-7.5279)-0.0668***

(-6.1426)-0.0592***

(-7.4664)-0.0407**

(-2.2466)-0.0313***

(-3.5431)-0.0431**

(-2.4773)-0.0314***

(-3.6127)行业&年份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R20.12830.12120.12920.12150.08340.05440.10880.0591Adjusted R20.12440.11720.12530.11760.06210.04880.08800.0536D-W stat1.89492.06991.89182.07081.94882.05461.99902.0550F-statistic32.873830.802133.155830.89723.91169.72205.247610.6205 Prob(F-statistic)0.00000.00000.00000.00000.00210.00000.00010.0000注:括号里是T检验值。***.、**.、*.代表了1%、5%、10%的显著性水平。

本文采用了最小二乘回归OLS 模型,检验银行持股是否显著影响企业创新。控制变量方面,现金流(cf)的回归系数为正,即企业的现金流越充足,越有利于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企业规模(size)的回归系数为负,即小规模企业更愿意进行研发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回归系数为负,即盈利性越强的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需求会降低。资产负债率(debt)的回归系数为负,即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利息负担越重,从而不利于企业研发创新。

表3报告了银行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多元回归结果,银行持股分别使用连续变量(bank1)与哑变量(bank2)。可以看出全样本列自变量银行持股(bank1与bank2)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该结果表明银行持股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按照企业的产权性质分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后,对于民营企业自变量银行持股(bank1与bank2),无论是连续变量(3)还是哑变量(4)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银行持股可以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自变量银行持股(bank1与bank2)无论是连续变量(5)还是哑变量(6)系数均为正,但不显著,说明银行持股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假设1与假设2得到验证。

表4报告了银行持股与企业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之间关系的多元回归结果。第(1)、(3)、(5)、(7)列采用的是唐清泉和肖海莲(2012)[24]的做法,衡量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第(2)、(4)、(6)、(8)采用的是毕晓方等(2017)[25]的做法,衡量探索式創新和开发式创新,银行持股分别使用连续变量(bank1)与哑变量(bank2)。可以看出当因变量是探索式创新时,银行持股无论是连续变量还是哑变量系数均为显著为正,当因变量是开发式创新时,银行持股无论是连续变量还是哑变量系数均为正,但不显著。再结合银行持股比例均值处于2.65%的较低水平,实证结果也印证了宋小保和刘星(2007)[21]的研究成果。表4的实证结果说明当银行持股企业时,企业有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融资约束程度降低,因此企业会更加偏好于能给企业带来长远收益的探索式创新。而开发式创新风险与融资约束程度较低,企业凭借自身的能力就可以进行开发式创新,银行持股给企业创造的便利条件但对于进行开发式创新产生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上述证据联合支持了假设3。

五、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了银行持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银行持股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但对于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另外银行持股有助于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但对于开发式创新并不显著。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企业在年报中并未披露债权人信息,我们无法得知哪一家银行给企业提供了贷款,因此银行持股与银行贷款的对应关系,即银行股权与债权合一数据我们无法获得,使本文关于银企持股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果银行既持股企业,同时也是该企业的债权人,那么它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又该如何呢?这可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改进这一数据缺陷,进而完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Levine R.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2):688-716.

[2]Rajan R G,Zingales L.Financial Systems,Industrial Structure,and Growth[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1,17(4):467-482.

[3]Hoshi T,Kashyap A,Scharfstein D.CorporateStructure,Liquidity,andInvestment:Evidence from Japanese Industrial Group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1):33-60.

[4]罗付岩.股权至上、债权至上:银行持股能解决利益冲突吗[J].财贸研究,2016(1):142-150.

[5]李志军,李明贤.银行持股、投资效率与公司价值[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4):97-104.

[6]王善平,李志军.银行持股、投资效率与公司债务融资[J].金融研究,2011(5):184-193.

[7]王超恩,张瑞君,谢露.产融结合、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经验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5):71-81.

[8]翟胜宝,徐亚琴,马静静,郁英.金融生态环境、银行关联与企业风险——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务研究,2015(5):74-81.

[9]巫岑,黎文飞,唐清泉.银企关系、银行业竞争与民营企业研发投资[J].财贸经济,2016(1):74-91.

[10]刘渝琳,贾继能.投贷联动、资本结构与研发效率——基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8(1):25-34.

[1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12]Hoskisson R E,Hitt M A.Strategic Control Systems and Relative R&D; Investment in Large Multiproduct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605-621.

[13]贾兰玉.投贷联动——科技创新企业金融支持新模式[J].金融理论探索,2017(3):63-68.

[14]李文贵.银行关联、所有权性质与企业风险承担[J].财经理论研究,2015(5):83-91.

[15]Cheung S N S.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1983,26(1):1-21.

[16]王砾,孔东民,代昀昊.官员晋升压力与企业创新[J].管理科学学报,2018(1):111-126.

[17]殷治平,张兆国.管理者任期、内部控制与战略差异[J].中国软科学,2016(12):132-143.

[18]王学栋.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日本政府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00(2):43-47.

[19]Cull R,Xu L C.Institutions,Ownership,and Finance:the Determinants of Profit Reinvestment among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1):117-146.

[20]宋小保,刘星.股东冲突对技术创新投资选择的影响分析[J].管理科学,2007(1):59-63.

[21]Besharov M L,Smith W K.Multiple Institutional Logics in Organizations:Explaining Their Varied Nature and Implic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4,39(3):364-381.

[22]顾群.融资约束、研发投资与资金来源——基于研发投资异质性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15-22.

[23]唐清泉,肖海莲.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基于企业R&D;异质性视角[J].南方经济,2012(11):40-54.

[24]毕晓方.政府补贴、财务冗余对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7(1):46-52.

Can Bank-Share Holding Really Promote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Based on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 and R&D; Investment Heterogeneity

GU Qun1,2,YUE Zengyan1,JIA Dezhi1

(1.Business School,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anjin 300222,China;

2.Co-Innovation Center for Intangible Asset Evaluation,Tianjin 300222,China)

Abstract:With the special double role of stockholder and creditor, banks influence the investment decisions of enterprises. Taking the data of China's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SME board high-tech listed compan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ing on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 and R&D; investment heterogeneity,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impact of bank-share holding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Bank-share holding can promot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2) Bank-share holding ca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whereas for the promo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not significant; (3) Bank-share holding can promot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ctivities, whereas, the role of bank ownership in promoting developmental innov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bank-share hol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s; R&D; investment heterogeneity

責任编辑:张士斌吴锦丹萧敏娜常明明张士斌

猜你喜欢
产权性质技术创新
谁会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董事—经理兼任影响企业投资效率了吗?
企业产权性质、治理结构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信贷政策、产权性质与资本结构关系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
会税差异与产权性质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