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边看看

2018-11-16 02:13复达
福建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海塘涛声滩涂

复达

岛的四周皆为海边,海的边上却是岛。去海边,看海还是看岛的边上?看了再说。

——题记

海 塘

海塘硬生生地将海切出了一块地方。昼夜起伏的波涛就被活活地拦在了塘外,只会“哗哗”地呼叫,像不甘心似的。

笔直或略有弧度的堤坝,如岛脚两端筑起的一堵墙,挡住了波浪,使得里面的浅海或滩涂成为一方土地。看到了海塘,就知道塘外的是海,塘内的土地也曾经是海。

围海造地,挡御风浪,就阐释了海塘的功能。

从泥土垒成短短的堤坝,到石头砌筑长长的海塘,甚而将“工”字形、扭“王”字形的水泥模块用来削浪,几百年间,海塘一条条地横贯在岛的岙口上,将原本毫无规则的岸线一下子变得顺直,显出规整的模样。

直挺挺地横卧着的海塘,不管晴天、雨天,不管风大、风小,不管浪急、浪缓,就那么一副情状:沉寂而倔强。

常常能远远地见到海塘,甚至行驶在海塘边的大道上,却只是看它一眼,擦肩而过一般。在海岛,海塘太让人习以为常。海塘自成为海塘后,人们仿佛就不再关注它,将它冷落在海边。只有县城边的海塘上,夜晚下才有人光顾,作为幽会之处,坐在堤坝上,聆听脚下波浪的吟唱;只有台风即将影响时,人们才想到海塘如何去防御,仅此而已。

海塘只面对滚滚的波浪。

一年又一年,它就默默地面朝大海,淡然地与波浪为伍。风软时,波浪轻轻地抚摩海塘,发出“扑哧扑哧”的声响,宛若要亲昵似的。海塘则不为所动,哪怕感到一点痒痒的,哪怕觉得浑身舒美无比,也只淡淡地接受,最多挤出一点苦涩的笑意。风疾时,浊浪阵阵翻卷,直至惊涛击岸,像是海塘阻挠了它的冲击,非要摧打不可,甚而越过海塘,掀起万卷浪花。海塘便皱皱眉,感到一丝痛意,却依旧坚硬地迎接着,岿然屹立。

当我漫步在海塘上,感受的是海塘的沉稳。那梯形的造型,紧紧地支撑起它的骨架。斜斜的坡面,如一条长长的鲁钝的横勒,缓冲了波浪的冲击。坐在海塘上,湿柔的海风轻轻拂面,悦耳的涛声此起彼伏,汪洋的海面浩浩荡荡,令人心旷神怡,那样惬意。

望望大海,瞧瞧海塘,顿觉自己是那样渺小,那样脆弱,仿佛连一块镶嵌在堤坝上的方石都比不上,一阵猛浪袭来,岂不落荒而逃,抑或遍体鳞伤,甚而被巨浪击得无影无踪?而海塘,却每每经受住了大风大浪的考验,坚强不屈,顽强地横陈海边。心里不免有点沉落。然而,转念一想,海塘都是我这样的人类筑就了它的身躯,赋予了它的灵魂,掌控它的还不是人类?就又一副安然。

看看海塘里面的土地上,一块块的盐地,一个个的养殖塘,一幢幢的房屋,一群群的人们相安无事地生产生活。这看上去像是海塘的功绩,可是,人类造就海塘,不就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用以保护自己的吗?

不過,海塘终究是海塘。它不仅造就了土地,而且自挺立在海边起,它的使命就转向了抵御风浪,守护家园。它也不负所望,一直尽心尽职地坚守着,成了海岛人们的生命线、幸福线。

海塘哪能感知这些?它只是默然地静卧着,将它的外侧坝脚冷硬地伸进波浪之中,沉寂出一副倔强的姿态。

码 头

每座有人居住的岛总有码头。

大岛有大的码头,长长的,深深的,能靠泊千百吨的船只;小岛有小的码头,一二百吨的航船能靠泊就行;甚而只有一个平台似的简易码头,边上几级台阶,供人们上下船用。

码头就成为岛的一个出口,一座门户。

岛虽独立,却又封闭。岛上的人们要出去,大陆上的人们要进岛,岛与岛之间也得相互走动,互通才能互联。

这就要靠航船,这就要有码头。

码头便应运而生。犹如一间房屋,是需要开门的。码头就是岛的门。

事实上,岛上原本无人。大陆上的人驾着船来到岛上,捕鱼或者迁徙,当那船只在岛的岸边一停靠,或许,那个岸边就成为最早的码头所在,一块大岩石,或者一个平缓的山坡。随后,凿石,平整。岩石上凿出一个方柱,可以系缆绳。凿平的岸边可以靠泊船只,也可架一块木板,人们可以上船下船。简朴的码头便在岸边生成。后来,因为潮汐的涨落,又在码头边凿出几级石阶,落潮时可从石阶上下船。这样的码头大多朝南,有点窝风的海边。要不,承受不了北风、东北风的侵袭。一座简易的码头也昭示出人们的智慧和力量。

后来,码头的内涵得到了扩充。像我所在的岛,二三十年前,为了开通车客渡的航线,便建了车渡码头。为了适应涨潮落潮,又建了浮码头,由两条粗壮的横杆紧紧拉着,还有黑褐的铁链牢牢相系,码头便随潮汐而升降,用不着旁边的台阶。现在,则用液压来自动升降码头。涨潮时,液压升高;落潮时,液压自然降低。有的还建造了栈桥,一座座矮矮的水泥墩子坚实地沉在海中,严丝合缝地牵拉着码头。码头便四平八稳,仿佛一动不动地镶在海边。

自然,较小的岛依旧将码头固定在岸边,多与渔港相邻,同一条堤岸,同一个港湾。边上的台阶一级级沉入海中,像是码头小小的肩膀,依着码头。

所有出入岛的人,必得经过码头。岛上的人出岛,便奔向码头,只有码头才让人拥有出岛的希望。进岛的人,在船上一见到码头,也不由心里踏实起来,终于可以登岛了。码头就是岛的通道,也是岛的标志。

然而,码头毕竟只是码头,被人固定在海边。当海雾弥漫或者大风大浪时,码头只能显出呆愣愣的模样。待航的人们眼见着码头边停靠的轮船、快艇、车客渡,不由跺跺脚,望洋兴叹。随着私家车的发展,节假日时,私家车在码头的待渡区布阵一般,一排排又一排排,直至延伸到外面的道路上,蜿蜒排列,得耐心地等上两三个小时才能乘上车渡,“怨声载道”的典故再次回旋在码头边上。夜晚后,航船不开航,所有的急事都得翌日再乘船去办。码头便空落一片,只有几盏灯火寂然而亮。

岛上的人便对码头不再满足,早已渴望建造大桥,将自己的小岛与大岛连接,大岛与大陆相连,如此可全天候、不排队地出岛入岛,那是多么美好。连接岛屿间的桥也就一座座建造起来,更大更长的桥也在建设之中,人们翘首以待。

若干年后,岛上客运的码头大多将废弃,成为海岛发展的一种历史遗迹,冷落海边。那大的码头可能改为货运,也说不定用于别的,连曾经排队等候过的码头的影子也找不见。

不知码头有没有预感到,这样的情景会在不久的将来渐渐降临?

沙 滩

沙滩总卧在两座山头间,或大或小,给海岬之间绘就一弯黄色的弧面。

人们喜爱海,往往因为沙滩的情缘——沙滩让海更美丽。

干燥的沙滩疏松、柔软。一脚踩下去,沙沙地响,沙粒便松散,掩盖脚板,痒痒的感觉沁人心脾。这样的沙粒已无水分,宛若老化一般,被海水搁置在沙滩上方,无须再经受浪涛的洗礼。它们已成沙粒的祖宗,昼夜瞧着下面的沙粒在潮涨潮落中的表现。涨潮时,那露出的沙粒就成为沙滩的标识。

海水能浸泡的沙滩,就湿润、柔和,有点硬实。漫步其上,留下的是一串串的脚印。这样的沙滩延伸到海里,将海岬间的区域勾勒出一番平整、舒坦的美意。

有人踩上去时,沙滩就喜悦。漫步的,奔跑的,踏浪的,戏水的,堆沙的,画画的,躺着沐浴的,坐着聊天抑或呆呆地望着大海的,还有放飞风筝的,无不给人以种种情趣,让人安闲,令人愉悦。沙滩也被传染,传递着阵阵嚓嚓的响声、串串开怀的笑声,以及欢快的呼叫声。有时想想,沙滩供人游玩,才显出它的价值。就像人,要将最亮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

更多的时候,沙滩空落落的,清静地窝在海岬间,孤单地躺卧海边。潮涨时,波浪缓缓地涌上来,仿佛给沙滩冲洗似的,沙滩便敞怀面对,一番舒畅。当波涛漫上沙滩,它就沉浸在海水底下,尽情地享受海浪的抚爱。偶尔风急浪高,沙滩也坦然一片。它想的是,自己就是波浪推涌、锤炼出来的,大海犹如父母,让父母搓打一下,又有什么可怨可气的?何况,即使被劲风猛浪搅得千疮百孔,过一两天又会让自己平整如初。就安然处之。退潮后,沙滩便畅快地沐浴阳光,散发黄灿灿的光照,一番明媚璀璨;抑或舒适地享受雨水的滋润,笑意吟吟——那布满沙滩的雨滴印痕,仿佛就是沙滩露出的一个个小酒窝,一副甜美的情韵。

涛声就在沙滩上连绵地响起。沙滩为涛声创设了舞台。那平缓的斜坡,宛若波涛抚弄的琴面,一阵阵地往上推动,又一阵阵地退涌下来。此起彼伏间,涛声就吟唱,抑扬顿挫。“哗——哗——”的涛声,在岩边、海塘边也能听到,然而,在我听来,最嘹亮、最声情并茂的却在沙滩上。即使微风,即使退潮,“哗——哗——”的声响也会轻缓地荡漾,仿佛浪涛非要在沙滩上弹奏出柔曼的节律。这种微波荡漾时的海面上能听到涛声的,似乎唯有在沙滩上。更不用说劲风猛吹时,沙滩仿佛一座战鼓雷鸣的战场,巨浪翻掀,涛声连天,“哗哗”的叫声急吼吼样,一阵要盖过一阵似的,在沙滩的上空不断回响,听得人激情澎湃,顿起豪情万丈。夜晚下,沙滩上的涛声更清亮悦耳,有时显出一种天籁般的空鸣,有时又给人一种激越的情怀。

有涛声的地方,总见沙滩。如果海边其他地方听不到涛声,沙滩上定然能听到。

当一个人在沙滩上时,空寂的沙滩是那样温情脉脉。眼望浩渺的大海,缓缓的波涛一浪追着一浪。耳闻阵阵的涛声,仿佛在聆听一支悠扬的曲子。油然想到了《无人的海边》,不由默默地唱起:“在无人的海边,我面向这蓝天,呼唤你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在无人的海边,往事历历在眼前,我期待你会出现,一天又一天。”一个人的沙滩,是最易令人思恋的。多么渴望心仪的人在身边,一起尽情地品玩沙滩。

沙滩犹如大海边的一粒璀璨动人的纽扣,一半被含在海里,另一半时而裸露,时而将波浪作为面纱,掩映起来,令人想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

有人无人,沙滩都是大海将吐纳的精华堆积在海岬间的一道风景,天天为海边装扮一抹耀眼的情致。

滩 涂

看滩涂得在退潮时分,候着潮,看滩涂渐渐地露出真容。涨潮后,平潮时,滩涂就被一汪黄浊的海水所淹没。所以,称作潮间带滩涂。

退潮后,滩涂洋洋洒洒地卧伏海边,将自己的大半身裸露出来。还有一部分延伸在浑黄的海水里,羞答答地,将波浪当作裙裾,一阵一阵地拉扯着,掩饰着。也够了,滩涂的面目已呈现在眼前。

灰黄或青灰的色彩渗透在滩涂之中,湿漉漉的。零零落落散布的小小水滩,阳光下熠熠生辉。几道细细的水流像是未褪尽似的,缓缓地流淌。靠近堤坝边的区域,布满了一个个的小洞,宛若滩涂呼吸的洞孔。小蟹们在滩涂上觅食或者玩耍,不停地爬着,也有的张着双眼观察,然后又横着身子快速爬过去。弹胡也不甘寂寞,像是被海水压抑了许久,忽地从洞里钻出来,在滩涂上噼叭跳动。灰不溜秋的滩涂便有了生机。

要是跋涉在滩涂中,除了捉小蟹,还可以采螺拾贝。记得我年少时常去离家不远的沙滩头采海瓜子的情景。那里的滩涂并不大,就窝在东沙角、西沙角的两个触角一般的海岬间。有泥螺、香螺,也有蛤蜊、蛏子,更多的则为海瓜子。像雨滴轻轻溅过一般,梅花状的花纹下,插入五指,一捏,一枚南瓜子大小的海瓜子就在手掌中。一个落潮,我们小伙伴们人人都能采到半铅碗,可烧炒一满盆呢。自然,面对细腻柔滑的泥涂,我们也不忘打泥仗,还来个滚地趟,甚至将淤泥涂抹在脸上,做着鬼脸,哈哈大笑。滩涂,给年少时的我留下了浓浓的乐趣。

倘若滩涂也有野生的话——我这里所说的,是纯自然的,是海将长江、钱塘江、甬江冲刷下来的泥土渐渐地吐纳在海岬之间,慢慢地堆积而成的。滩涂,涨潮时成为海的一部分,落潮后又似陆地的延伸。这样的滩涂才生长野生的弹胡、海瓜子,还有一些小鱼小虾。串网、地笼网常常插在滩涂上,退潮后,总能捕到鲚鱼、黄鲫、梅童、沙鳗及滑皮虾、红虾或水白虾等,被食客们称作“地涂货”,透骨新鲜呢。

然而,我现在却难以找见这般的滩涂。年少时采过海瓜子的沙滩头早已在外侧筑了堤坝,改建成了养殖场。一些几十年前所建的海塘外的滩涂,也多已被填埋,成为一方方的土地,一栋栋的楼房一幢幢的厂房高高矗立,抑或晒干似的,长着几缕荒草,等待企业投资建设。

现在的滩涂多为新生的。

在海峡、岛屿之间,用一块块的巨石、一车车的砾石一拦,活生生地将川流不息的潮流斩断。一条波浪所撼不动的大坝,致使潮流改道,堤坝的脚下慢慢地淤积,形成了新的滩涂。若在原先的滩涂外再筑坝扩大围填面积,这新的堤坝外,波浪依然会将淤泥积淀起来。这般新生的滩涂上,就少见海瓜子等贝类,因为我很少见到有人躬着腰在采拾。也未见有地笼网、串网长长地放置在滩涂上,想来连小鱼小虾也不喜在此生活。或许可作为滩涂养殖,却也收成不大,似乎这新生的滩涂缺乏营养似的。我所见到的是,這样的滩涂上已长着一丛丛的芦草,葱绿一片,倒是将原本便是湿地的滩涂装点出一番别样的景观。

海像是总要把倒腾的泥浆找地方堆积似的,一有浅浅的海域就见缝插针般将泥浆推涌过去,天长日久,滩涂就依偎在堤岸边。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在黄浊的海边,滩涂总要存在的。可是,倘若以后没了浅浅的海域,那些不尽的泥浆会不会积淀在水深流急的航道上?

我多么想念过去的那些滩涂。

船 厂

对,海边还有船厂。

那高大的龙门吊非常醒目地耸立着,一望见,就知道到了海边。龙门吊的后面是一栋栋的厂房、一块块的堆场,一座座的分段正在制作或堆叠着。一只只长长的船坞或船台便在龙门吊的眼皮底下,一艘艘的船壳雄壮地挺立。一长排的码头如堤坝一般横在船坞或船台顶端,中间开着闸门,方便船只出坞、下船台,进行舾装。码头边便停靠着几艘船只,涂了新漆,光鲜夺目。

这样的船厂多建在曾经的滩涂上,将滩涂湮没在了厂房之下。可是,作为海岛,要发展,又哪里去拓展空间?滩涂便当然成了率先开刀的地方。

船厂的大门都有人管着,一般的人进不得。就只能远远相望。

海边可看的风景多着,何必看船厂?不看也罢。想是这么想,望着船厂时,心里还是一片惆怅。

——船厂早已改变了海边的面目。

责任编辑 林 芝

猜你喜欢
海塘涛声滩涂
中国发起外来滩涂草治理战
霞浦滩涂
迈开抗日救亡的步伐
——大型民族歌剧《涛声依旧》 选曲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雪浪激卷赏涛声
海边滩涂软淤地基挡潮闸基础设计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
沿海滩涂围垦施工的技术要点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