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经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2018-11-16 09:46王宗美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8期
关键词:常态知识产权驱动

王宗美

摘 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经济新常态,只有把创新当作发展的基点,依靠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才能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境。本文首先对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进行简单分析,提出我国进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并据此提出在新形势下提高创新驱动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在世界各地势不可挡。产业变革也在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为了不在全球的变革大潮中被淹没,就必须在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才能掌握好主动权,引领经济发展大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能否成功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增长新动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新常态”这个词本身是一个舶来品。最早是国外的金融组织用来描述经济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发展的状态。2015年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其主要特点主要为:

首先是国民经济增长率连续几年来持续下行,原有的经济增长动力乏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多年连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是,这种依靠人口红利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

其次是经济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单纯的依靠国际市场来消耗国内剩余产能的外向型发展方式,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也已经难以为继。外部需求环境的变化,倒逼我国必须调整需求结构,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必然的选择。

三是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已经行不通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承载压力的加剧,都使得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

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存在的消极因素

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迫切的不是加大科技投入,而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打破体制障碍,为科技转移和经济转型開辟渠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科技教育体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第一,科技资源缺乏统筹的管理,缺乏资源共享,相互合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二是

科研成果考核偏重量化和短期化;三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低,没有形成“产学研”紧密衔接的体制机制。

(二)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推进科技创新驱动的实施。如果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就会导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投入被侵占,成本与受益的不对称性会严重伤害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尽管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就已经进行了尝试,但是,由于缺乏执行力而形同虚设。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不能如期的收回,以及在产权纠纷打假方面的高额花费,

致使国内的企业不敢也不愿意在创新上大规模投入资金。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增量的主要源泉。我们也能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发明专利,比如互联网软硬件的开发,正给经济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充分释放这种活力。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人们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就会消减,助长简单模仿甚至抄袭的不良风气。所以,要调整经济结构,增强改革的后劲儿,就必须更加重视知识产权,花更大力气保护知识产权。

(三)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世界经济的发展史无可争议的表明,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只有企业对市场的需求以及技术创新的方向最为敏感,相对其他的创新主体而言,也只有企业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动力和效率最高。但是我国现阶段,高校和科研单位才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力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远未实现。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迫切需要确立企业主体地位。

三、新形势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的企业尚未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很多领域都缺乏核心的知识产权技术。如何让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运用的主体,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联系紧密。因此,让市场成为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真正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就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着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知识产权作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因此,着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才能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提供法律保障。首先,要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制度和管理体制。借鉴先进的知识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和产业实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执行力高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第二,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体制改革,提高保护水平。第三,对于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必须加大惩罚力度,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

(三)构建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

首先科研管理体制要符合科研的规律,一般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往往耗时长,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回报,只有尊重其规律,而不是只注重短期成果,才能尊重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中的劳动价值。同时也要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式提出挑战,摒弃过于关注数量、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方式,更多的要关注其社会价值。其次,积极推进科技资源的合作与共享,克服科技资源配置上的孤岛现象,促进创新需求与供给的充分衔接。第三,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校成为创新的源头,与企业共同建立合作共享的科研体制,科研主体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为科研主体提供经济支持,实施项目研发的密切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前沿的技术成果,高校在此过程中培养了科技人才,科研成果顺畅的完成了从科研院所、高校向市场的转移。

(四)尊重人才,激发创新人才积极性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尊重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目前的科研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合理的资金支持,和宽容失败,有助于鼓励创新。但是学术资源分配权力化,只注重前期的科研经费申请,轻视后期监督阻碍了科研工作者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对于科技人才既要给与足够的尊重也要适当的监督,才能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

(五)提升政府的创新服务职能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于科技工作者和企业都是一个利好消息,它可以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同时,也对政府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传统扮演的角色是创新管理,现在就要转变为创新服务。这个角色的转变实质上就是要求政府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创新活动进行适宜的对接引导,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激活企业的创新动力,就要加快变革创新治理的方式,完善创新体制,转变政府的职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在世界科技前沿、重大的科技突破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做好创新服务至关重要。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题中要义就是充分的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捋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创新力量,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效能。政府应加快从管理的立场转变为服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放手让市场拥有话语权,决定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创新报酬的兑现方式。为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松绑减负、清理体制机制障碍,搭建创新合作、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吴晓波.浙江迈向新常态的创新驱动瓶颈与战略突破.[J].浙江经济2014.

[2]张晓强.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N].经济日报2014.

猜你喜欢
常态知识产权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