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礼文化滋养平安文化

2018-11-17 09:13王凯华陈浩铭
当代陕西 2018年10期
关键词:岐山周礼家风

◎王凯华 陈浩铭

文化,能形成群众的道德认同;平安文化,能促进百姓的法治认同

宝鸡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古公亶父创“保证保障民得”的《德》论,述“人本”“和贵”;周文王演《周易》开仁政,成为中华文化的原点;周公制礼作乐,开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先河。

岐山,曾为后世千秋心向往之的盛世平安之境,至今民风淳厚,周礼之风犹存。在平安文化建设中,岐山县探索周文化与平安文化的有效结合,着力传承周礼文化的“德”与“和”,探索法治与德治结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深挖核心价值

岐山县研究周文化与平安文化的关系已10年有余。2008年,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传承办公室,举办“周文化与平安文化”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就周礼之乡与平安文化进行研究。从2016年8月开始,岐山县正式启动传承周礼文化、建设平安文化“岐山模式”。

在挖掘周文化过程中,专家们认为,周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高度契合,周文化中的“礼、德、法、人、和”思想,与今天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平安文化理念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岐山选择了着重传承“德”与“和”作为平安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文化的力量,在于形成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周文化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力,通过周文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地群众更容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祖辈教诲之间的传承性。

凤鸣镇八角庙村法治文化广场宣传上墙、图文并茂、视野开阔。年轻的90后大学生村官介绍说:“法治文化广场是大家平时最喜欢来的地方。在这里,村民们跳跳广场舞,锻炼身体;也经常排演平安文化节目,亲戚邻里都过来看,寓教于乐;大家也喜欢来这拉拉家常,好多本来窝心不如意的事儿也就过去了;真有什么想不通的,八贤堂就在文化广场内,百姓的事百姓断,乡贤说事大家认”。

八角庙村自制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在红白喜事等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上做出明确规定,避免盲目攀比导致铺张浪费。由村民推选出有威望、公道正派、深受敬重的八名乡贤组成“八贤堂”,开展“民断是非”,矛盾纠纷不出村、不上交。去年该村无刑事案件,无行政案件,民事纠纷也都得到有效化解。更好的民风也吸引了更多项目来镇、村落户,劳动力逐渐回村,实现了在家幸福,在乡致富。

“面面俱到”发力

岐山县作为臊子面之乡,有一种吃法是将各种臊子面各上一份,美其名曰“面面俱到”。为了挖掘周文化打造平安岐山,岐山县横向搭建6个平台、纵向五步打造发力,真正做到了“面面俱到”,让老百姓涵养于周文化与平安文化相结合的大环境中。

搭建六个平台。搭建教育平台,通过挖掘周文化中“崇德、尊礼”的精髓,在全县不同群体中以各种网络媒体与讲座基地为载体进行宣传教育;搭建阵地平台,在各个交通干道、辖区入口、旅游区和居民区建立富有文化内涵的平安宣传门、固定宣传牌,建成法制文化广场19处、宣传橱窗22处、平安文化墙286面、平安文化一条街65条;搭建信息平台,每月推送各类公益信息近百条;搭建演出平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平安文化,编排节目11个,2017年公开演出了36场次;搭建创作平台,出版发行周文化与平安文化系列书籍2套10册;搭建公益平台,免费向群众发放具有平安文化标识的纸杯10万个、平安文化围裙1万多条、平安文化手提袋3万多个,使文化宣传深入到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步打造发力点。从中小学幼儿园的孩子入手,开展“共建平安校园”,把周文化融入教育,又通过孩子带动家庭,通过家风养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温馨家庭5588工程”,即按五星标准,通过五年工作把80%以上的家庭打造为“八无”家庭;开展综合整治,通过构建邻里关系中的美德和指导物业做好安全规范,使各小区有序、安全、和谐;开展平安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使平安文化建设网格化、立体式;开展共建共治共享,形成一个“学生—家庭—社区—单位—社会”的平安文化逻辑闭环。

岐山政法委副书记张宏军介绍,他们将加大岐山平安文化对外的宣传力度,利用平安岐山logo,对平安文化建设进行统一的形象设计,凝心聚魂,让老百姓一目了然。

共创共建共享

全面开展平安文化建设工作以来,“平安岐山”正在覆盖全县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融入到了社会治理的角角落落。

在岐山县蒲村,有一幅巨大的“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这面墙上,有周礼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阐述,有好家风的光荣榜,也有村规民约,而最引人瞩目的还是村里每一户姓氏自成一体的家风家训,目及之处使人回味无穷。

这里的邢氏祠堂历经300年至今还保留在村中,翻新过的祠堂不算大,但是保留了中国自古以来乡村自治的痕迹。在蒲村洁净的村道边上,几位晒太阳的老人面带笑容说,自小以来他们这里就家风好,村风正,年轻的时候也饿过肚子吃过苦,村里人没有因为日子苦就丢了德行,如今更希望写在家门口墙壁上的家风家训能一直流传下去。

道德对内心的约束会先法律一步使人自我教化,家风家训是祖上留下的,认同感不言自明。村规民约是村民自己制定的,把乡村的法律道德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合成了一股力,把周文化中的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拧成一根绳。

如今到岐山,周公判牛、甘棠遗爱、虞芮之讼等西周时期周人化解矛盾纠纷的典故已成为当地政法工作者广泛应用的丰富资源,当地老百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一位政法干部说:“这些故事往往让曾经的疑难纠纷迎刃而解,群众遇到矛盾愿意心平气和来化解、遇到纠纷心甘情愿去调和。”

近年来,岐山社会风气显著好转,乡村居民文化素养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由2013年的96.46%上升为2017年的98.57%;2017年刑事发案同比减少16.9%;群体性事件同比减少了580多起。

猜你喜欢
岐山周礼家风
“一碗面”里装了多少“经济学”?——岐山VS化隆:产业效益取决于产业“烹饪”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岐山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家风伴我成长
揭阳·黄岐山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夜半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