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巧学古体诗

2018-11-17 09:31郭丽青
新课程·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体诗学生思维感情

郭丽青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课堂应在琅琅吟咏中品味诗歌特有的感情和表达,体现出所教文体的不同特色,凸显古体诗和律诗的形式不同。然而在很多一线教学中,很多古诗教学湮没了具体文体的形式特点。现结合古体诗的形式特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感受诗人感情为中心问题,兼顾古体诗的形式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思路,化繁为简提高古体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古体诗;感情;形式特色;学生思维

古体诗,这是一种相对近体诗而言的诗歌体裁。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不要求对仗,平仄与用韵比较自由。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24课《唐诗二首》,集中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这两首现实主义风格的古体诗。从编者的角度来看,形式和内容上有别于八年级上册的《唐诗五首》(律诗),这是针对古诗文体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所以在24课教材的预习部分,特别提醒学生“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一、传统课堂的问题

古体诗的教学在诗歌内容、形式方面应突出它的特色,虽然初中生对这方面的认识无法达到专业的水准,其实也不必要,但最起码要有感性的一点印象和体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淡化了文体的形式特点,只重视诗歌的内容赏析,甚者每一首古诗都是同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对古体诗的认识只停留在

“长”“难背”的粗略印象上,完全没办法感受到这一文体的表达特色,更不用说对古体诗产生一点好感和兴趣。

现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两首古诗,来探索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

两首古诗的教学重点为: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

《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外貌、心理的刻画,都非常精彩,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在写作中有所借鉴。

效果点评:

课堂实现了教学重点中的2、3点,但对第1点中的古体诗的句式和用韵特点只字未提,这首古体诗的形式特色完全被湮没

了。从课堂的学生活动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设计为主,学生的读、译、答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安排,学生哪里不懂、哪里特别有感触都没有时间和平台得到展示和反馈,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诗人的叙事描写和抒发的感情完全是存在隔膜的。课后对本诗的学习任务也大多停留在背诵默写的层面。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路的探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诗歌创作“以情为本”的基本观念,“事义”“辞采”“宫商”等服从于“情志”的调配。因而,如何调动学生理解作品的感情、感受古人的情志是一个中心点。本课的教学中心是理解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体诗的句法、用韵特点主要是通过诵读和点拨达成的,新课标指出“诵读的评價,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要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诵读中要发现和感受什么特点,教师应加强指导、引领和点拨。所以,关于涉及古体诗的形式特点应成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点。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因此,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现场参与情况,把学生的已知、能知、未知、想知考虑进去,才是回归学生主体的课堂。

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思路,现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设计改为如下版本:

课前预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读懂句意;标记难解问题。

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路的运用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路运用于《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卖炭翁》一个中心:感受卖炭翁的“苦”,理解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两个基本点:古体诗(乐府诗)的文体特点;学生的思维活动。

因而,《卖炭翁》可以设计为如下过程:

课前预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读懂句意;标记难解问题。

(一)初读正音明节奏

关键词串起故事内容,明确两种基调(烧炭、运炭的沉痛悲苦和抢炭的凌厉跋扈。)

(二)感受卖炭翁的“苦”

1.细节描写训练,一句话练习:从 句中,我读到一个 样子的老翁。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2.场景对话演习:宫使抢炭。

朗读用声音表现:宫使的神态、动作充满力度和嚣张气焰,朗读语势强硬高昂;卖炭翁的心里充满畏惧、憎恨、无奈,朗读轻缓无力,低声下气。

讨论对话补充要点:宫使“翩翩”(傲慢无礼、横冲直撞);把、称、回、叱、牵(动作蛮横、趾高气扬);老翁:“惜不得”的内心痛与恨的挣扎。

3.想象老翁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

七嘴八舌谈老翁内心的绝望痛苦,批判封建社会剥削压榨劳动者的不合理。

(三)感受诗人的情感

诗人并未直接点评或抒发自己的观点,但通过一些叙述手段间接感受他的情感。从文中哪些地方可见诗人不露声色的评价?

品味“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补充写作背景:白居易当时作为谏官的责任,其他关注现实的诗歌作品。

小结:白居易的乐府诗浅而不粗,言浅意深,平中见奇。深刻的思想以平易之语出之,更易于动人心魄,正印证了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四)学生小结乐府诗的表达优势

比较总结本课两首唐诗的异同点。

对于教师而言,一节课所要传授的内容何其多,应在诗歌的重难点知识和学生的高效学习之中取得平衡,如此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设计教学的思路,是实现高效课堂和特色语文教学的捷径。

参考文献:

刘勰.文心雕龙[M].青岛出版社,2017-08:172.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古体诗学生思维感情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
数学教学怎样运行“教”的过程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