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锦鲤”现象对口语传播特性的研究

2018-11-18 18:02闫利超
记者观察 2018年30期
关键词:力量感锦鲤口语

文 / 闫利超

从“播音主持”到“口语传播”,无形中丰富了学科内涵,延伸了学科应用。作为中国培养语言传播人才的重要基地,中国“播音航母”中国传媒大学于2014年划分出口语传播系后,各大高校播音专业所属系别,多有变更,如辽宁大学播音专业“安家”口语传播系,云南师范大学播音系更名“语言传播系”……而在海峡对岸,推誉为“台湾中传”的世新大学,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口语传播系,并提供了完备的口语传播专业教育体系。

口语传播的线性传播方式和“一过式”特点,要求我们尊重听觉接收规律。口头语言与纸媒相比具有一纵即逝性,不可反复接收,因此对于口语传播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本次笔者将结合近期刷爆朋友圈的“锦鲤”现象和平时口语表达训练的经验,分析口语传播的特点,研究科学有效的口语传播方法。

一、四大思维方式

口语传播效力的关键,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发散思维是前提,即根据核心语结,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探索自己的口语独创性内容,提升核心竞争力。此时的核心语结就是口语传播过程中的话题关键词“锦鲤”,发散语结就像待串在一起的一个个的珠子,如好运、考试、信息、杨超越等和“锦鲤”相关的词汇。聚敛思维是基础,用一条逻辑线条,把刚才发散出来的能用到的发散语结串联起来,就像把一个个珠子串成一条手链。聚敛思维的语篇逻辑框架一般是三种,一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以及最后的展望”,从定义到原因再到相对应原因的措施,如“锦鲤”热现象,“前段时间,支付宝从200多万用户中抽取出一名幸运儿,命名为‘中国锦鲤’,提供了众多诱人福利,引起了社会热议。”造成“锦鲤”刷屏的原因是“网友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以及从众心理作怪。”二是辨证看问题,权衡利弊,如“这是一次营销的成功,一方面,每个人都想成为幸运儿。另一方面,这种坐等好运降临心理背后的侥幸心理我们是不赞同的”。三是把想到的相关的信息点(发散语结),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连段成文。此外,应变思维是核心。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要根据受众的反馈及时做出反应,寻找受众的共鸣点,激发收听欲望。应变思维除了体现在被动应变上,还有主动应变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对于不同受众的定位,如对中小学生采用一种引导的语态,对知识分子要进行沟通交流等。

二、三大训练阶段

成功的口语传播过程看似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口语表达,实则是平时训练的结果。这部分,我们把口语传播训练分成了三个不同阶段一一进行研究。

夸夸其谈,即有的说,能说,这是一个“量”的体现。

言辞凿凿,即说的内容有条理,有逻辑。结合有声语言的一过性特点,遵循听觉规律,确定要传播给受众的记忆信息点,做到有层次,有重点的传播。

掷地有声,即字字珠玑,所说内容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做到“简而精”。

将十分钟夸夸其谈的戏化内容,细化成三分钟的言辞凿凿,再精致成一分钟的掷地有声。努力做到口语传播过程中的“四感”,即信念感、信任感、力量感和控制感。信念感和信任感借鉴于表演艺术,相信自己和受众的互动过程。力量感和控制感取自于舞蹈艺术,舞蹈的美体现在其力量感上,而力量感则体现在控制力上,口语传播的力量亦是如此。

三、五大衡量纬度

有广度。在口语传播的过程中,广度可以体现在分主体论证,如国家、社会、商家、个人等。

有深度。深度体现在层次的逻辑性上,是质的表现形式。拒绝蜻蜓点水式的口语表达,要刨根问底直指“病因”。

有高度。这也是传播者自身定位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

有态度。口语传播,要做好相应的舆论引导作用。切忌我们既不独立,也不思考的“独立思考”。在“锦鲤”热现象中,仅仅是利用我们人性中的“一夜暴富”的心理。

有温度。口语传播区别于大数据分析的一个重要尺度就在于“人情味”,体现在我们传播过程中的对象感,交流感,即对人说话与人交流的感觉要出来。

四、两大现实应用

节目需求。新闻平民化,如口述新闻的传播,更有意思,有效果。

人际交流。要做好“微传播矩阵”中的传播者,现在我们发朋友圈绝对不只是发个朋友圈而已,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自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容小觑。

猜你喜欢
力量感锦鲤口语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锦鲤出征,高考必胜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军装散漫
树寇之美
撞击金属
小编,来条“锦鲤”
酒中的口语诗
口语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