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来源、构成及其实现途径

2018-11-21 11:54伊凡
消费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影响因素分析

伊凡

摘要:自然旅游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极易产生公地悲剧的状况,其是自然旅游资源被滥用以及破坏的本质原因。所以,正确认知自然旅游资源的根本价值,对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问题是探究自然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自然旅游资源是特殊的资源形态,其是否真正存在价值,在学术界人士中意见不一。文中着手于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分析,使用价值理论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来源进行阐述。

关键词:分析 自然旅游资源 价值来源 价值构成 实现途径 影响因素

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论与方法总体来讲来源于环境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等学科內容,且伴随着与经济学有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完善,国际上相继提出了舒适资源经济价值理论,基于科学研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确定等因素,一定要保护珍稀景观、生态等资源,基于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进行合理控制与使用,尤其是对自然旅游资源的相关特点,给未来研究自然旅游资源价值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伴随着国内风景区监管体改活动的推进,逐渐产生旅游景区经营产权的转让,与自然旅游资源经营性企业陆续上市等情况,令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提上了日程。建立合理的资源价值理念,充分认知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并对价值量加以肯定,已经是研究自然旅游资源的关键课题。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来源

人们通常都认为自然旅游资源是公共资源,所以,掌握自然旅游资源价值内涵和特点,是阐述自然旅游资源价值来源的前提。

1.不确定的价值;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不确定的价值属性,其价值难以估量计算,由于自然旅游资源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有形和无形。自然旅游资源价值无法确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认知,伴随着知识能力、审美诉求、发现时间、开发时间以及宣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多层次的价值;自然旅游资源不但具有经济价值,更是一个地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并且,旅游资源具有生态、社会的价值。自然旅游资源中有很多功能可发挥整体作用,其不会改变某个项目资源,而其他因素维持不变。例如,森林具有保持水源、净化空气、调节季候、开发旅游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既相互关联,又是相互作用。

3.永久性使用价值极易受损;自然旅游资源是能够重复使用的。在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的时候,前来旅游的人员付出一定费用购买到一定空间、时间内的使用价值,获得的是一种体会与经历,并不会损耗自然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所以,从理论的视角出发,其能长期、永远地重复使用。可是,当自然旅游资源遭到不良行为破坏的时候,很多自然旅游资源也会被破坏,并且很难再生和恢复。所以,自然旅游资源的永久性使用价值不是绝对的,自然旅游资源价值是极易受损。

4.所有权不变价值上涨;自然旅游资源的交换价值,所说的就是经过使用权、提供服务等形式来达成的,并不是所有权一定要发生转移。令自然旅游资源增值的因素有很多:供求关系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自然旅游资源的供给在某一阶段内是刚性的。人们对旅游产业的需求不断增长,令旅游资源日益短缺,继而使自然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上涨;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可开发经营的特殊属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经营的时间越是长久,知名度就越高,对人们是吸引力就越强,也就更具有价值。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

1.自然旅游资源自身的多样性以及多种功能性,决定了自然旅游资源价值具有多元性与多层次性。从价值的现实使用性来讲,可划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显性价值包含:观赏、娱乐、健康、科学探究、教育、环境等方面,而隐性价值包含:选择、遗产、存在等方面。站在价值层次的角度来看,可划分为本体价值和附加价值,本体价值包括:观赏、娱乐、选择、健康、科学探究、环境、教育、存在、遗产等层面的价值。附加价值包括:开发价值(条件),替代价值(可竞争性与竞争能力),机会价值(开发所带来的其他外部价值等);基于价值计量方式类型导向来讲,可划分为利用与不可利用价值。

自然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所说的就是自然旅游资源为现代人、自然生态系统等提供的可利用价值,是当前自然旅游资源经过产品、服务等多种形式,为人们、自然生态环境提供的福利,自然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包含旅游业方面的利用价值、其他行业的利用价值以及自然生态价值。自然旅游资源本身的不可利用价值同利用价值是相对而言的,其是自然旅游资源自身的内在属性,自然旅游资源不可利用价值包含: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遗产价值,这三者中存在着价值重叠的关系。

2.自然旅游资源外部性。最早提出自然旅游资源外部性理论的是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其早在1890年著作的书籍中就已经提出了。因为自然旅游资源属于公共物品,所以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发展中公地悲剧的情况层出不穷,公地悲剧状况属于外部经济范围。

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划分为生态、经济的外部性,其具有正负两面。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外部影响,主要表现为负外部性,也就是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系统。可是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正外部性,也就是其开发能获得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这部分利润可用来治理和保护环境。对经济外部性而言,同其他资源利用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别,自然旅游资源不具备强烈的排他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其他行业通常都具有正外部性作用,例如对水体、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可是也有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其他行业有负外部性影响,例如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旦森林被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就会剥夺了森林生产木材的价值。

三、影响自然旅游资源实现价值的关键因素

(一)自然旅游资源本体的特征

自然旅游资源本体特征是决定自然旅游资源本体价值的关键因素,自然旅游资源本体特征有两个层面:一是自然旅游资源本体的价值和作用,这方面主要有:美学、科学、教育、健康休闲、观赏等价值和作用。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影响着这一地域自然旅游资源的地位、作用、开发强度等级以及市场风向标等,会对自然资源未来的开发与运用产生巨大影响。二是自然旅游资源存在的条件,其中包含: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丰满度、知名度、美誉度与奇异性等,自然旅游资源存在的条件是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价值以及走入市场的价值。

(二)人类的审美价值指标

资源理念在经济学角度中是对人类而言的。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是自然产物,其更是人类的产物。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主观价值论则强调,价值是人们对事物本身的认知、态度、信仰以及观念,是人类主观思维对客观事物产生认知的结果,是人类态度、喜好以及行为的一种反映,所以我们说價值有主观性。不同民族在对同一种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理解时,会因为地域、文化差别的影响,形成与其他民族明显不同的判断与评价。而人类自身的审美能力、愉悦要求等也伴随社会实践不断发展而产生、发展并丰满起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自然、社会等的存在,能够形成旅游资源、价值大小等不一样的判断标准。

(三)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

自然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这一点说明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除了考量开发、生产的成本以外,还要将由于资源消耗而放弃未来开发机会的成本考量到其中,这样的成本就叫做资源稀缺成本。针对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来讲,即使目前的开发不至于完全消耗,可是其再生周期需要很长的时间,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对资源再生以及资源质量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产生影响之后,资源的稀缺成本可用来表示资源再生之前所放弃的未来开发机会。稀缺成本的多少由资源再生中投入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四、自然旅游资源价值实现的途径

自然旅游资源价值实现中存在的不足,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并因此造成严重的自然生态问题。因为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与人们对自然资源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自然旅游资源一直处在有值无价的状态,这样的观念和以此为前提产生的理论、政策等,造成自然资源被无偿利用,或者过度消耗、闲置浪费,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环保问题,且无法被很好地解决。鉴于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革新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吸收并施行绿色GNP理念,提升人们对自然旅游资源是社会财富的认知,在进行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委托权威机构或者专家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建立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账户,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对开发的消耗以及收益进行记录,基于这些行为,最终达成资源成本内在化,让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获得真正的反应与补偿。

同时,对自然旅游资源价值做量化的评估,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把价值纳入到市场中,并指导、鼓励、保护和投资自然旅游资源的行为,实现价值的同时给予环境、自然资源,必要的回报、补偿。

自然旅游资源是公共资源,公地悲剧的状况难免会发生,因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本质因素。所以,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一定要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之上,基于对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施行资产化监管制度,切实解决公地悲剧状况的产生,并达成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体现,实现自然旅游资源未来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结束语

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来源于自然旅游资源,整合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自然旅游资源价值中存在的不足,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认知,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系统中,并进行量化的评估,基于此施行资产化监管,有助于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切实达成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影响因素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