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2018-11-21 11:54王源雪
消费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商业银行

王源雪

摘要: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体,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商业银行主要靠负债增加资产,自有资本比率低,面临较大风险。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中,小微企业因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信用风险相对较高,融资渠道少,生产经营活动非常依赖商业银行贷款,且数量庞大。因此,改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情况十分必要,这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自主行为,宏观上看也是帮助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信用风险

2008-2009年金融危机给各国商业银行敲响警钟,2011年《巴塞尔协议Ⅲ》颁布以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审慎监管。2012年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与此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微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截止到2017年7月底,已达到7328.1万户,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2013年提出商业银行“两个不低于”目标一一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和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

本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及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总结现存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较大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George A.Akerlof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中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拥有更多更重要更真实的信息。由于交易双方信息掌握情况不同,交易就会受到影响。掌握更多信息或者更重要信息的一方在交易中就会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其他人则会面临更大风险。20世纪80年代时,这种理论被应用于金融市场的研究中。

对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而言,很明显,小微企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贷款制度等都较为了解,而因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劣势,不能对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信用状况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Adverse Seled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表现为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错误评判,因而放贷不当或放贷过多。

(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信用风险的识别与度量

作为贷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信用风险的衡量是贷款定价时最关键的步骤。传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定性分析,包括5c法、z计分模型等,随着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信用风险衡量可以定量处理,如KMV模型、LAS模型等,并且能对贷款组合进行分析。

二、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现状

国家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的情况进行了单独的统计,根据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变化情况折射出中小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业务中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2012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7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95%,比年初增加2.43万亿元,比平均增速高4.09%;2013年末余额17.76万亿元,占比23.30%,比年初增加2.87万亿元;2014年末余额20.70万亿元,占比23.90%;2015年末余额23.5万亿元,占比23.90%;2016年年末余额26.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7.8%,比上年末增长13.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全部贷款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

(二)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分析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现状

不良贷款是信用风险的源头和集中表现。近年来,不良贷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的“烫手山芋”。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数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方面,自2011年以来环比持续增长,从2011年年末为4278.7亿元,2014年年底猛增到8425.6亿元,2016年年末为12744.2亿元,5年间增长了10843.8亿元,增长率达到253.4%。根据银监会最新披露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7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高达16704亿元,再创新高。不良贷款率方面,由2011年年末的1.0%增长到2016年末的1.7%,增长了0.74个百分点、增长率为74%。由表2和图1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恶化从2014年开始。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年报

2012年开始,各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2013-2014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因为小微企业贷款多为一年期,风险暴露会有一年的滞后期,所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在2014年出现猛增。

我国并没有单独针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进行数据统计和披露,但是通过前文对小微企业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应比总体情况更高,至少大致相符。

三、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有问题

在国家不断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大背景下,各商业银行逐渐将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但小微企业贷款近年来逾期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在江浙等经济前沿地区出现了担保圈、跑路潮等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愈发谨慎,不再像2013-2014年那样单纯为了求量而盲目扩张业务,放贷更加谨慎。但现阶段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导致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持续增长的原因。

(一)缺乏完善的可信赖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

现有的基础数据库不完善和准确性比较差,从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而且对于高层次的风险分析无法展开。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小微企业完整真实的信息数据库,银行间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降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甚至有些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虚报客户信息,给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二)缺乏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国内商业银行在分析评价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时,没有重视专门的、先进的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缺乏科学的可量化的专门评级系统,仍延用大中型企业评级系统,而使用大中型企业评价标准将不能客观评价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

或者,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贷款的小微企业本身情况缺乏真正全面地了解,对于借方评价主要多偏重于客戶经理的个人经验以及借方的历史业务数据,忽视其发展能力;偏重其盈利能力,忽视其偿债能力。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大企业虽然通过签订担保合同获得银行的大额贷款,但是在贷款到期时却无法履行还本付息义务,从而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而另一方面,有的小微企业虽然具备无限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各种贷款条件无法满足,从而无法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贷款资金。

(三)信用风险的内控机制不完善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管理等五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个机构要想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上五个要素。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这五个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为了追求经营利润完成指标而盲目发展业务、扩张分支机构,忽视了对环境的控制;第二,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缺乏统一、全面、客观的风险认识和风险评估,没有量化风险的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和评价体系;第三,没有建立起适应全行业务发展所需要的控制系统,有些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统一授信,越权放款屡禁不止,贷后检查不得力,对分支行的管理不到位,有时处于失控状态;第四,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不清晰,各部门之间有些职责界定模糊,存在沟通交流不畅的问题,再加上纵向分支机构层次过多,信息沟通交流漏损严重;第五,在商业银行监督管理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各种原因缺乏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尽到审计部门应当发挥的作用,内部审计的权力机制尚未形成、内部审计制度尚需完善。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数据库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风险管理数据库的不健全,市场成员问的信息不对称增大了信用风险,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风险管理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信用的登记、查询、追踪,还能促进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普及。因此,我国银行业管理部门及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进行行业研究,分析不同行业的特点、发展特征和造成风险的因素,为信用级别的评定做好辅助工作。

(二)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为了识别和控制信贷风险,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必须研发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小微企业特点的风险识别体系,建立小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借鉴国外先进银行做法,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核心,不断建设和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可参照以担保能力评价为中心,突出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所处经济环境评价的体系。

(三)创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为完成信贷目标,要对内部各信贷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组织机构上,要明确分工职责,加强权限控制,避免出现任意放贷的现象;制度制定上,要规范和完善银行制度流程,做到有章可循、清晰明了;人员管理上,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文化。

猜你喜欢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信用风险的诱发成因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