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常规》:通往理想课堂的新路径

2018-11-22 11:03耿姗姗
江苏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常规状态指标

【摘 要】《课堂新常规》是通往理想课堂的新路径,为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策略。《课堂新常规》由四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是“目标”,二级指标是“状态”,三级指标是“具体要求”,四级指标突显“学科特质”,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向和框架。

【关键词】新常规;指标;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0-0043-04

【作者简介】耿姗姗,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南京,210036)副校长,一级教师。

基于对“生”的准确定位,对“教”的重新考量,对“关系”的智慧把握,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确立了学生的课堂价值新取向,形成了激励学生的教师教学新行为,构建了对话共享的课堂学习新关系。我们将课堂的特质概括为四个关键词:乐学、自主、互助、多元。以上特质的达成,课堂愿景的实现,有赖于更具实践意义的路径指引。于是,学校《课堂新常规》(以下简称《新常规》)就出现在了学校教改的蓝图中,它将为我们提供教学的新路径。

一、《课堂新常规》的构建

《课堂新常规》是通往理想课堂的新路径,为全体教师提供操作的策略。它既有教育教学之道,又有实际操作之术。作为行动纲领,《课堂新常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一)一级指标,呈现四个目标

从“乐学、自主、互助、多元”的课堂特质出发,我们确定了《课堂新常规》的一级指标:乐于学习、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多元评价。它呈现了我们所憧憬的理想课堂的四个目标。

1.乐于学习。

“乐之”是一种心态,让课堂在孩子眼中富有意义,富有生命的气息。乐于学习,就是对学习要有一种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有一种真挚的向往。“乐于学习”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2.自主探究。

智力活动的快乐,来源于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孩子们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自己探索的结果时,这种成功带来的愉悦是刻骨铭心的。因此,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鼓励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3.同伴互助。

采用讨论、教授给别人等方式,尤其是“教授给别人”的学习方式,知识留存率很高。“同伴互助”的方式,就是关注参与的主动性,关注知识的留存率。它既是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学习的目标与追求。

4.多元评价。

以往,教師对学生的评价是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只以分数的呈现为载体的单薄评价,必须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评价”将贯穿于课堂始终,不仅是教学行为,更是教育艺术。它的即时性、交互性与生成性,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全体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二级指标,描述各种状态

如果说一级指标呈现的是“目标”,那么二级指标则是一种“状态”。“目标”是愿景式的,“状态”则能够直接展现愿景的达成度。

1.好奇、求知、乐想。

一级指标“乐于学习”下的二级指标为“好奇”“求知”“乐想”。课堂上,我们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乐于学习”的目标了呢?观察学生的状态即可。如果孩子们在课堂上展现出“好奇”“求知”“乐想”的状态,那么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就是“乐于学习”的。

2.先学、质疑、探究。

一级指标“自主探究”下的二级指标为“先学”“质疑”“探究”。课堂上,孩子们能够有效完成“先学”的内容,且在教师的引领下呈现出有能力去“质疑”、有方法去“探究”的状态,那么这样的课堂就达成了“自主探究”的目标。

3.对话、合作、展示。

一级指标“同伴互助”下的二级指标为“对话”“合作”“展示”。孩子们在课堂上只要有“对话”的状态、“合作”的状态、“展示”的状态,那么就达成了“同伴互助”的目标。“同伴互助”绝不是肤浅的形式,而是富有深刻内涵的。

4.多元、多维、多样。

一级指标“多元评价”下的二级指标是“多元”“多维”“多样”。“多元评价”需要做到评价的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式多样。如此定义,让评价的落实不再空泛,课堂上做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维,评价方式的多样,就达成了“多元评价”的目标。

(三)三级指标,明确具体要求。

《课堂新常规》的一级指标下辖二级指标,也就是在4个目标下有12个状态。这12个状态之下,也都设有相应的要求。三级指标,就是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教师按照《课堂新常规》细化了的相应要求去落实,就能达成理想中的状态,就能实现愿景式的目标。

1.细化的要求,让学习状态得以实现。

例如,在“乐于学习”的目标下,为了达到“好奇”的状态,我们要求教师做到“鼓励尝试,宽容错误”;为了达到“求知”的状态,我们要求教师“立足学生思维发展区”“努力为学生提供成功体验的机会和平台”;为了达到“乐想”的状态,我们要求教师“呵护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努力搭建课内外学习的链接点”。基于对课堂教学可操作化的深度思考,对应12种课堂状态的具体要求在不断细化。

2.细化的要求,让校本特色得以传承。

陶行知提出了“小先生制”的基本构想,“即知即传”的行为方法,还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新的时代,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赋予了“小先生制”新的内涵、新的活力。《课堂新常规》三级指标里,关于“小先生制”的具体规定,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使自信阳光的儿童得以充分展示。

3.细化的要求,让课堂文化得以彰显。

文化充盈在课堂中,渗透在师生之间,需要通过具体的要求得以体现。例如,《课堂新常规》关注“合作”的状态,那么此状态下的要求就细化为合作问题的设置、合作形式的选择、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合作效果的评价。这体现了“生本课堂”“人在中央”的课堂文化。

(四)四级指标,细化学科操作

一级指标是“目标”,二级指标是“状态”,三级指标是“具体要求”。《课堂新常规》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方向和框架。但是,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各个学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必须在操作中突显学科特质,为教师们呈现更具操作性的四级指标。《课堂新常规》的四级指标呈现这样的特点:

1.以规矩定方圆。

语文《课堂新常规》中规定: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至少有5分钟与文本单独对话的时间。数学《课堂新常规》中规定: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合作过程至少4分钟。这些硬性的规定,充分保障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有选择更个性。

《课堂新常规》的第四级指标犹如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呈现给备课教师。“菜单式的指引”在操作层面上为教师们个性化设计教学提供策略上的依靠。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多排列组合的可能性,意味着更大的自主创造空间。

3.分学科更科学。

四级指标提供的是一连串的策略选项,即使学科间策略体系一样,在操作中也是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的。以同伴互助中的“展示”为例:多门学科都有“学科演讲”的规定,但演讲的时间、内容及形式则充分显示了学科的差异。

二、《课堂新常规》的追求

我们不仅要求条目分明、交织有序,而且要求逻辑严谨、全面覆盖;我们追求序列化,不仅要求合理规划时间序列,而且要求科学排布空间序列;我们追求梯度化,不仅要求方法上的多样化选择,而且要求程度上的梯度化选择。

(一)结构化的追求

《课堂新常规》的搭建首先应该是结构化的,它将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指向不同的领域,不仅关注孩子态度的养成、能力的提高、知识的获取,还非常重视当堂反馈的效果。上述结构化的追求,从《课堂新常规》的四大板块中清晰可辨。

1.关注态度养成。

一级指标“乐于学习”下提出了“好奇”“求知”“乐想”,明确指向态度的养成。与之相应的三级指标,则要求教师预设课堂学习的兴趣点,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课堂新常规》中的具体规定,看似是对教师的要求,实则是对学生的影响。因为,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才会随之发生转变。

2.关注能力提高。

一级指标“自主探究”下提出了“先学”“质疑”“探究”,明确指向能力的提高。教师给出前置性学习的思路和建议,学生先学的能力就能得到发展。教师抓住生成性资源有效激发学生适时质疑,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能不断提升。教师一节课至少设计一个有探究空间的问题,让学生的探究有了空间保障。探索的过程中因为有教师专业的陪伴与指导,所以学生更有学习的热情与自信。

3.关注知识获取。

一级指标“同伴互助”下提出了“对话”“合作”“展示”,着眼于学科知识的习得与掌握。一方面,教师要基于学情,要与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的口头、书面或肢体的交流,也就是教师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另一方面,教师要确保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交流的机会,要鼓励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深度对话。

4.关注当堂反馈。

一级指标“多元评价”下提出了“多元”“多维”“多样”,关注当堂反馈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小组间、师生间等多角度的评价,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习效果、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方面,也要关注到不同个体的差异,实现了评价内容的多维;口头、肢体、书面等方式,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现场生成、即时互动的当堂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及时的信息,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序列化的追求

《课堂新常规》在系统思考与整体构建的过程中,不仅在时间序列上合理规划,而且在空间序列上科学排布。

1.规划时间序列。

《课堂新常规》中的第一大板块“乐于学习”,着眼于学习欲望的产生。从时间轴上来看,它是起点处的思考。“自主探究”和“同伴互助”是《课堂新常规》中的两大主体板块,其构建也是严格遵循时间线上逻辑次序,如先学之后质疑、探究,对话之后合作、展示。贯穿始终的“多元评价”板块是整个课堂教学中无处不在的思考。

2.排布空间序列。

《课堂新常规》的各大板块中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均以课堂教学行为规范为主,但也注重课内与课外的链接,注重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课堂新常规》中所展现的12个状态就是12个空间,每一个空间维度都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以“展示”为例,我们将组内小展示與班内大展示相结合,给予学生口头展示、书面展示、行为展示等多种渠道。

(三)梯度化的追求

《课堂新常规》不仅在方法上存在多样化的选择,更在程度上保有梯度化的选择。“先学、质疑、探究”等方面均有梯度化的规范,“对话、合作、展示”在不同年级,呈现不同的要求。随着学生的不断成熟,他们也将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例如,语文预习单的设计就有各个年段的侧重。“尝试自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针对不同年段的特点,拟定了语文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与要求,充分彰显了《课堂新常规》的梯度化追求:

低年级:读课文,认识生字;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中年级: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疑难问题;阅读相关文章,并简单收集和整理资料。高年级:读课文,自学生字,给文章分段;思考课后问题,理解词句,写下批注;阅读有关文章,并能介绍相关资料。

点滴与零散的智慧,鼓舞我们整合一个体系;理念与实践的落差,迫使我们寻求一个中介。《课堂新常规》既敦促我们达成一种规范,又激励我们创设一种解放。《课堂新常规》中四级指标的构建充分提现了结构化、序列化和梯度化的追求,切实可行且富有学科特质的策略选项对于教学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常规状态指标
常规之外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智珠二则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破常规 获巧解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