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手机进校园的“禁”“放”“管”“醒”

2018-11-22 11:03童先峰
江苏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观念转变素养提升问题驱动

【摘 要】对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要进行引导,学校层面要开设“如何玩转手机”“如何使用网络”“如何竞技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校本课程,家长层面要以身示范,自觉放下手机陪伴好孩子成长,与学校教育形成共识,更好地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手机使用;观念转变;问题驱动;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0-0073-02

【作者简介】童先峰,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副校长,高级教师。

当下,人工智能渗透于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设备的高普及率、高性价比、高使用率等优势,已被认为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终端而被广泛使用在教育上。

在手机应用程序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手机的频繁使用也使相当部分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患上了“手机依赖症”,特别是近年来中学生因沉迷手机网络游戏、不良小说、邪恶动漫等而引发各种亲子冲突,师生矛盾更是层出不穷。

就目前而言,在这个全民有手机的年代,中学生在家休闲、外出游玩、车站乘车、餐厅用餐等诸多场合使用手机已经得到社会默许,而中学生生活学习时间最长的校园俨然就成了全面放开手机的“较量场”。支持和反对中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的争论一直在进行中,因此迫切希望全社会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做好“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中学生发展需要的路径来。

一、基于时代发展背景下的观念转变,“放”比“禁”好

200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他们从小就接触移动智能设备,身上或多或少散发着一种特异的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追求参与的精神气质,而这正是与信息技术的互动、共享、协作等功能极度吻合的。

笔者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正好经历了两所针对手机管理模式不同的学校。一所学校对于手机所采取的措施是“严防死守”,绝不允许手机带入学校,但执行的情况是教师和学生一直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初犯者手机没收后一般由班主任代为保管,学生写好保证书;屡犯者则请家长到校协同处理,签订好协议,并视情况勒令学生回家反思数天乃至劝退。一般而言,这些暗地里将手机带入学校的学生,在手机没收后其心理情绪通常会比较偏激,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举止,导致学校安全管理压力较大,师生关系比较紧张。而另一所学校是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段、一定范围内使用手机,学生用来听听音乐、打打电话、看看资讯好不惬意。即便学生超时间、超范围使用手机被发现后,学生心理负担也相对较小,一般均能坦然面对并知错就改,师生关系相对和谐,而且从实行的效果来看,学校主动“放手”所传达出来的信任会带给学生更多一点的自信和从容,也更能赢得学生对学校所做其他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二、基于现实问题驱动下的双管齐下,“管”比“放”好

《2016~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儿童数字化技能成长迅速,14岁儿童的上网能力已反超家长,“数字代沟”已然形成,并且网络安全问题也进入高危期。

据笔者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白天在校学习期间基本能抵制手机的诱惑,但晚上回家或回宿舍后以及双休日在家等时间段,就有很大部分学生以缓解学习压力为借口而“报复性”地玩手机、打游戏等。同时,由渲染色情、暴力等内容的网络产品所衍生出来的男女生非正常交往、心理问题、行为失范等更是层出不穷。源于没有权威政策的支撑以及管理“安全”的顾虑,学校、教师、家长在处理学生手机违规问题时越来越“缩手缩脚”,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学生使用手机已经初显肆无忌惮,如不加以监管,手机泛滥只是个时间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政府层面要尽快形成区域性的规范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地方性法规,让手机使用管理不再“羞羞答答”,让家庭、学校、社会职责分明,让各方都能做到有章可循、依规办事;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作为,从中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开设中学生喜欢的寓教于乐的校本课程,如“如何玩转手机”“如何使用网络”“如何竞技游戏”等,并结合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手机,自觉抵制游戏,自觉过滤不良信息,自觉杜绝不法行为。此外,家长也要以身示范,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自觉放下手机陪伴孩子成长,共同解决手机使用中的“顽疾”。

三、基于未来生活需要下的素养提升,“醒”比“管”好

学习科学告诉我们,学习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是爱学习且会学习的。教育的过程就是从逐渐帮扶到最终放手,每个年龄都可以给予孩子与其年龄、能力相当的自由。

某种意义上说,严格的、刚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提高教學效益,但这是不是教育的最终追求?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一个习惯于被管理的人,他的发展究竟能走多远?这些都是新时代教育者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当作为新时代“互联网土著”的中学生已经具备或初步形成娴熟使用手机实现自我掌控的时候,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多样选择,警醒学生心灵恰是一剂灵丹妙药。学校、家庭、社会要在激发学生内驱力、提高自控力、增加免疫力等方面持续做足“文章”,进一步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发展创造条件,深度开发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此帮助他们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交流分享和“哪里不会点哪里”的学习研讨,开创“互联网+教育”领域新的教育模式。

“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相信在不久之后,借助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研修与教师线上线下辅导陪伴将成为新时代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完美生态。

猜你喜欢
观念转变素养提升问题驱动
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率的研究
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析
浅谈兴趣引领对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打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分层教学实践之效果评价
浅谈新课改条件下中专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