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超級創新帶 大灣區科創行動起航

2018-11-23 00:28余曉文
台商 2018年9期
关键词:行動大灣區產業

余曉文

《關於加快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若干政策措施(徵求意見稿)》,將爭取2018年下半年發佈。該意見稿提出,完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與香港合作建設機制,香港聯合廣東省共同打造「一廊四城多核心」的創新格局,形成「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香港、澳門」為主軸的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帶。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在即,粵港澳三地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迎來「更新」和「升級」。

在已披露的頂層設計中,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共建大灣區的重點合作領域。近年來,已有深港創新圈、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內地科研資金「過河」等政策支持三地的科創合作。這樣聚焦科創領域的政策設計,將繼續延續。據悉,廣東省科技廳正在聯合香港、澳門組織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行動計畫(2018~2022)》(下稱《科創行動計畫》),有望近期發佈並實施。廣東方面同時提出,香港聯合廣東省共同打造「一廊四城多核心」的創新格局,形成「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香港、澳門」為主軸的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帶。

科創走廊再延長?

正在推進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有望與香港、澳門「連接」。

這將是未來5年粵港澳合作的重大「變數」。《關於加快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若干政策措施(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將爭取2018年下半年發佈。該意見稿提出,完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與香港合作建設機制,香港聯合廣東省共同打造「一廊四城多核心」的創新格局,形成「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香港、澳門」為主軸的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帶。

這是否意味著廣東省決策層計畫依託「創新廊道」與香港、澳門進行更深入的合作?

事實上,早前印發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已有明確提及廣深等城市要深化與港澳地區合作,埋下了推動粵港澳三地深化科創合作的「伏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市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動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延長」。2018年1月22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官員提出,廣州將與深圳、香港等三個核心城市共同打造「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至近日,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指出,要將南沙建設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建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廣東省最早構想的「一廊十核多節點」幾乎都分佈在珠江東岸,並未列入珠江西岸的南沙。

這種「延長」、「擴容」的理念,與《科創行動計畫》的思路一致。儘管廣東省科技廳的答復函沒有透露更多《科創行動計畫》的編制細節,但明確了一大原則——推動粵港澳三地產學研深入融合,強化國際科技合作。

這樣邀請香港、澳門「加入」的構想,更加符合市場的邏輯。早前規劃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所經之處,廣州強於科研資源和人才儲備,東莞擁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而深圳則在企業應用創新方面遙遙領先。廣東省政府試圖將三座城市的優勢相結合,以帶動珠三角地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轉型升級。

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澳門的「加入」將使得廣州、深圳如虎添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分析,廣州與香港都是科研資源集聚的城市,但香港有四所全球百強高校,國際化水準、開放程度更高。香港與廣州、深圳共建科技創新走廊,有助於整體提升廣州、深圳高校的研究水準,從而為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基礎研究支撐。

粵港澳科創合作「裂變」

對市場人士而言,《科創行動計畫》的出台實施,至少存在兩個重要的「看點」。從歷史上看,儘管粵港澳之間已有CEPA廣東協議等制度安排,但該文件將是粵港澳三方首份聚焦科技創新的計畫,這是確定的;不確定的是,三地政府這項為期5年的「協同」行動,會否對三方的科創合作模式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粵港澳三地在官方層面做得最好的科創合作,是早於十餘年前就在推動的「深港創新圈」。2007年5月,深圳與香港簽署《「深港創新圈」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成立深港創新及科技合作督導會議,並統籌深港科技交流和合作,包括推動兩地科研機構、高校之間互動以及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等內容。

一年之後,「深港創新圈」引入首個高新科技研發生產專案——來自世界500強美國杜邦公司的太陽能專案。杜邦公司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和深圳市政府代表簽署合作意向書。根據意向書,杜邦將在香港科技園建立全球光伏電薄膜業務研發中心;深圳市政府會與香港合作,提供土地及其它設備支持太陽能科技的下游發展專案及產品製造,杜邦將在深圳投資建設太陽能源的生產基地。

這種合作模式,如今熟悉深港合作的市場人士並不陌生。該模式被部分研究者概括為「香港、澳門研發+內地(或珠三角)轉化」的模式。在這之後,大疆創新、奧比中光等初創企業成為聞名全國的「獨角獸」。香港、澳門科研的成果來到市場需求巨大的珠三角地區,如魚得水般生長壯大。

這次計畫在中山落地的虛擬現實技術也是這樣的模式。該技術由香港大學經歷10年研發而成,有望在中山率先開展應用。

多名在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創業的港澳青年表示,珠三角地區是港澳初創專案通向內地市場較好的「跳板」。

由於香港、澳門強於現代服務業,亦有研究者將科技研發、初創企業的融資服務視為現代服務業範疇,因而前述模式也被視為「香港、澳門服務+珠三角智造」。

在2018年二季度的胡潤獨角獸企業榜單中,粵港澳大灣區合計有20家企業上榜,其中13家企業來自深圳,「清一色」皆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驅動的高新技術企業。這包括前述由香港遷深圳的大疆和奧比中光。

如果說過去粵港澳合作是「前店後廠」;那麼眼下聚焦科創的粵港澳合作則是「前腦後市」——前端是港澳的研發、後端是珠三角的市場需求。後者的價值在於推動了珠三角地區產業的轉型升級,極大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不過,不管是「港澳研發+珠三角轉化」還是「港澳服務+珠三角智造」,均和「前店後廠」一樣,處於產業鏈條上下游,是「串聯」的線性關係。

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合作有無新的可能?這也將是市場對《科創行動計畫》的期待。事實上,從廣東省科技廳答復函的披露看,《科創行動計畫》已經提供了新的策略——聯合創新。前述文件提出,依託國家、粵港澳三地的重大科技專案實施以及粵港、粵澳聯合創新資助計畫,通過多邊或雙邊合作,聯合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創新平台共建、協同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應用。與此同時,文件還提及在新一代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生物制藥產業三大重點技術領域推進三方的「聯合創新行動」。

前述表述的突破在於,將粵港澳三方都視為創新的主體,即三方「並聯」研發,而不是線性的上下游關係。而這或將使得粵港澳的合作「裂變」為多種方式。

實際上,「聯合研發」的模式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已不少見。華為、騰訊等深圳高新企業,已和香港科研機構、高校有聯合實驗室的研發。最近的例子是,2018年7月6日,廣東藥科大學、香港大學與中山市共建的「廣東藥科大學-香港大學創新平台」正式啟動。這是省內首家粵港高校合資的新型研發機構,也是健康醫藥產業領域的國家級專業孵化器。

猜你喜欢
行動大灣區產業
「青年就業計畫」激發大灣區活力
香港市民踴躍參與“撐國安立法”簽名大行動
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行动
行动起来
是否贊成青年灣區發展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
文創與產業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