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松竹梅”文化意境解读

2018-11-23 01:23向诤
艺苑 2018年5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

向诤

【摘要】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花木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是园林主要的栽植品种和重要的观赏对象。苍松古柏、寒梅翠竹,承载着历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苏州古典园林中,有不少建筑以松竹梅为景点题名,解读其蕴含的文化寓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品赏园林之美。

【关键词】 苏州园林;松竹梅;文化意境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山水位置决定了园林的整体格局,花木配置则丰富了园林的气韵神采。松柏苍劲挺拔,翠竹弯而不折,寒梅傲立霜雪,松竹梅以不同的自然形态特点和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丰富了苏州园林的四时季相之美。

一、与松柏同茂

自先秦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荀子“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知松柏之茂”的著名格言后,松柏就逐渐成为不畏严寒、坚强不屈,保持本真、延年常绿等美好品格的代表,历代文人皆爱植松柏以比德。狮子林小方厅悬挂的对联:“相赏有松石间意,望之若神仙中人”,正是借松石品赏人物的佳作。《世说新语》“容止”篇中,风姿神秀、潇洒俊朗的嵇康就被描述为“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赞赏嵇康云:“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松树成为了清逸独立人格的象征。“松柏为百木长也而守宫阙”,松柏因为极强的生命力又代表了长生。传说晋荥阳郡南石室中,隐居着一对夫妇,室后有孤松千丈,这对夫妇年岁数百,死后化为双鹤,绕松而翔,故有“松鹤延年”之说。因此,松柏又与隐居世外,修炼成仙联系在了一起。

(一)拙政园松风水阁

松风水阁位于拙政园中部景区西南,水阁平面正方形,四角攒尖,亭内三面筑半墙,上有半窗。阁凌空架于水上,与小沧浪、小飞虹、得真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院区域。水阁东南种有黑松,高大挺拔,每当风入松林,则声如波涛。《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中有这样的记载,隐士陶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风入松》是著名的古琴曲,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有句曰:“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宋苏轼《十二琴铭·鹤归》诗:“白鹤归来见曾玄,《陇头》《松风》入朱弦。”明唐顺之《铜雀台》诗之二:“翠襦霑《薤露》,锦瑟入《松风》。”听松风,奏古琴,风雅之人为风雅之事。一庭秋月啸松风,唯愿像松风那样清朗,似明月那般皎洁。

翻看文徵明《拙政园诗三十一首》会发现,王献臣在造园之初,就修建了“听松风处”:“疏松漱寒泉,山风满清听。空谷度飘云,悠然落虚影。红尘不到眼,白日相与永。彼美松间人,何似陶弘景。”文氏在诗前的引言特意写明:“听松风处在梦隐楼北,地多长松。”可见,种松树听松风的风雅之举是一脉传承的。

(二)狮子林揖峰指柏轩

揖峰指柏轩是狮子林花园区正厅,位于主假山北,名为轩,实为楼堂结构,下为“揖峰指柏”,上为“听雨楼”。轩南是开敞平地,栽植玉兰、桂树,向前跨过拱形小桥便是狮子林湖石假山群精华所在,假山上百年古柏参天而立,枝干虬曲苍劲。轩西侧有竹林一片,往北是回廊环绕,与见山楼相接。揖峰指柏轩楼宇轩昂,体量高大,与气势恢弘的大假山群相得益彰。

建筑以禅宗公案故事“赵州指柏”为名,与狮子林数百年丛林历史相一致。“柏子禅”,指禅宗参禅时多焚柏子香,故称。唐戴叔伦《二灵寺守岁》诗曰:“无人更献《椒花颂》,有客同参柏子禅。”

民国年间,贝仁元买下狮子林时,园内荒废已久。贝氏根据故址,重新修建,恢复的旧观有指柏轩、问梅阁、立雪堂等,题名皆与禅宗故事相关,可见主人崇尚佛学之意趣。步入轩内,正中高悬匾额“揖峰指柏”,为晚清著名学者王同愈所书。下方屏门挂“寿柏图”,为张辛稼、吴木合作完成。两侧挂对联:“看十二处奇峰依旧,遍寻云虹月雪溪山,最爱轩前千岁柏;喜七百年名迹重新,好展朱赵倪徐图画,并庚元季八家诗。”

二、与翠竹同韵

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植历史,《诗·卫风·淇奥》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诗句。竹,直而有节,品性坚韧;强项风雪,弯而不折;叶四季常青,经冬不凋,故历来深受文雅之士的喜爱和推崇。

苏州名园沧浪亭和狮子林在建园之初,皆以竹多而著称。狮子林初为寺庙丛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建园初期,寺园合一,竹与石占地大半。其时“林木翳密,盛夏如秋,虽处繁会,不异林壑”“林有竹万个,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狻猊,故名师子林”。怪石、翠竹本身就深含禅宗教义,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法身无象,本是虚空,借翠竹以成形,竹林精舍,说法之场所也。

狮子林修竹阁在园内东南角,南北朝向,东西两侧有直长洞门出入。西接紫藤花架,南有黄石假山。假山因石色黄而偏红,号称“小赤壁”。修竹阁矗立于山涧深潭边,跨涧而筑,檐角飞翘,凌驾水上,匠心独具。东南有竹林,以应狮子林旧景“竹谷”。明洪武五年(1372),明代诗人高启游狮子林后,作《师子林十二咏》,其时,园中有景曰“竹谷”。高启在序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况:惟则的后继传人,历经变故,仍将狮子林保存而不荒废。兵灾过后,狮子林“林泉益清,竹益茂,屋宇益完。”竹谷竹林茂密,高启诗云:“万个竹修修,风生满谷秋……虚谷万琅玕,禅林六月寒。直将心与节,共作有无香。”

三、与寒梅同香

(一)狮子林问梅阁

狮子林在初建时,有古梅一株名卧龙。梅开之时,文人墨客、普通百姓皆争相来赏,法师惟则有诗云:“林下禅关尽日开,放人来看卧龙梅。山童莫厌门庭闹,不是爱闲人不来。”可见当时之盛况。后梅树枯死,但留下了一段梅与园的佳话。自1988年起,每年春節期间,狮子林都会举办梅花盆景的特色花卉展,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十年。

民国贝氏重修狮子林后,园内以梅命名的建筑有三处,问梅阁、暗香疏影楼和双香仙馆。

問梅阁在花园区西部假山上,北与暗香疏影楼相邻,南通双香仙馆。阁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翼角飞翘,作为西部假山上的主体建筑,极为醒目。建筑题名取禅宗公案“马祖问梅”。阁内设屏风,上挂“绮窗春讯”匾额,取意王维《杂诗二首》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问梅阁室内家具陈设也与“梅”之主题相呼应,正中摆放梅花造型圆台1只,配5只梅花形矮凳。

阁外山坡上遍植白梅,点缀腊梅若干。冬末初春,腊梅飘香,白梅吐蕊,淡雅梅影,映衬着白墙上的一扇扇彩色玻璃窗,更显姿态婆娑,意蕴深远。“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梅花窗影一直是古人心中一道绮丽的图景。

问梅阁旁的人工瀑布是狮子林内独具特色的景观。瀑布共设五叠,自假山顶端跌落,顺次飞泻而下,经小石桥流入水池。流水潺潺、水气氤氲,在清冷的早春更显梅香浮动,梅色清雅。

(二)沧浪亭闻妙香室

沧浪亭始建于北宋初年,为苏舜钦遭贬黜之后流寓苏州的归隐之所,是现存最古老的苏州古典园林。与拙政园、留园等私家园林不同,沧浪亭自建成后,曾散为佛寺、又改为祠宇、行馆、邑园,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园林。现存建筑除地基为宋代遗址外,大部分建于清代。

闻妙香室在沧浪亭假山东南角僻静处,旧为园主读书处。同治十二年(1873年),江苏巡抚张树声重修沧浪亭时,取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中的诗句“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为此处题额。妙香,指梅香。闻妙香室为曲尺形小屋,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为正间,屋外有廊通北侧闲吟亭。亭前一条碎石小路绕过梅园,迤逦向西,即为园中主景假山。屋前抱柱联曰:“自剪露痕折尽武昌柳,仡似明月只寄岭头梅。”屋南封闭小院内有红梅一株,屋北有梅园一片。闻妙香室隐于大假山山脚下,幽静素雅,内敛含蓄。大假山上古木参天,枝干交柯,湖石耸立、石径盘曲,古沧浪亭高踞山巅,凝重浑厚。山坡上遍植丛竹,山脚下十数株红梅、白梅、绿梅,姿态素淡雅致。早春时节凌寒而放,冰清玉洁、清香彻骨。此处梅园四周为山、屋、亭、廊环绕,环境幽闭,人迹寥落。透过落地长窗,屋外梅枝横斜,梅香清幽,确为赏梅、闻梅的佳处。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明)文震亨.长物志[B].北京:中华书局,1985.

[3]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沧浪亭志[B].上海,文汇出版社,2016.

[4]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狮子林志[B].上海,文汇出版社,2015.

[5]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拙政园志[B].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从“苏州园林”到“园林苏州”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古典园林景观的艺术特征和设计运用
阐述文化、经济等要素对设计形态生成产生的重要作用
苏州园林在避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