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物保护修复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2018-11-23 11:30周维张莅坤
卷宗 2018年31期

周维 张莅坤

摘 要:从国内文物保护修复数据管理现状入手,分析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系统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介绍系统建设需要进行的工作,并结合实际需求介绍了该系统的特点、功能组成和工作流程,最后提出几点系统建设建议以便于供各单位参考的几点务实性分析。

关键词:文保;修复机制;文物保护修复系统

1 国内文物修复数据管理现状

2017年4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显示,本次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完成登录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实际数量6407万件),纳入普查统计的各级档案机构的纸质历史档案8154万卷/件。当前,国内对文物保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已经形成广泛共识,都已陆续建立各自的安全保护机制和危机管理措施,以应对文物在展览、运输和存放过程中的文物

管理。

对于承担文物保存、使用乃至修复的管理机构来说,最重要的依然是加强文物修复过程的监管,对过程中的数据、资料、视频和使用材料完整记录,为再次修复该文物而提供详实的过程资料,进而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修复管理机制,最终建立起整个文博体系的修复修缮管理体系。

文物保护修复系统的信息化工作启动之后,承担主要责任的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收集国内其他修复修缮机构以及自身体制架构(如有)内的修复修缮管理过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文物博发〔2001〕81号》、《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WW/T 0002-2007》、《文物藏品档案规范

WW/T 0020-2008》,结合各单位馆藏文物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编制相应文件制定各项信息指标,建立文物信息的各种信息表单并完成原始数据库的构建。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系统及其各个功能模块,最终形成各体系下面的修复系统雏形。

2 系统功能设计

馆藏文物管理过程中,受温、湿度等保存环境的影响,难免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一定程度损坏;同时,由于意外事件的难以避免性,也需要对使用过程管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法规及标准,对承接的修复工作需要对修复过程全记录,对馆藏文物除实现全记录以外还需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监督和管理。

2.1 系统特点

1)功能开发:根据文物保护修复的需求,详细记录基础档案、电子照片、视频文件、使用材料、文字说明等,而设计首页、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统计分析和基础数据等功能,以便于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后的全过程管理。其中,修复前是记录该文物的基础数据、损坏状况等,修复中详细记录文字说明、使用材料、视频文件、电子照片等,修复后能够对该文物进行监管以提醒保管人员注意变化状况。

2)系统管理:统一设置系统的使用权限,为各部门用户按照工作职能设立用户组、用户,并为其赋予相应的操作权限。

3)多维联动:多维数据的存在,为各个管理体系的人员提供数据需求,以便于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和分析等需要。

4)数据集成:根据院、所、馆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可以将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也可以将本系统的部分数据相其他业务系统提供。

5)功能定制:根据院、所、馆所处位置,辨识地域特色和用户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功能。

2.2 系统功能组成

文物保护修复系统主要由首页、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统计分析和基础数据、系统管理六大功能项组成,每个功能项分别包含相应的功能设计。

1)首页。用于当前修复文物的进度查看,也用于相关数据的统计展示(修复任务、修复状态、修复类别、待评估文物),还用于报警事件的展示。

2)文物保护修复。用于对修复工作的任务分配、展示当前登录的工作人员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相关任务的处理;同时,对文物存放环境中存在的异常报警事件进行处理(处置、删除和查看)。

(1)我的修复文物:提供藏品基本信息、病害信息、检测分析、修复技术、修复日志、修复结果、修复验收等功能。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藏品基本信息:对藏品基础信息的管理而使用,按照设计的表单填写相应基础数据(如名称、登录号、收藏单位、时代、级别、类别、质地、尺寸、方案名称、方案设计单位等)。

病害信息:用于分配存在病害的相关信息(如残缺、裂隙、变形等),而提供病害的新增、编辑、删除和查看等功能。

检测分析:对修复文物的表面残留物进行取样,根据分析情况记录其存在的问题。

修复技术:呈现当前文物的主要修复技术流程,记录所需工艺的步骤及材料等。

(2)修复任务分配:当一件文物需要修复时,调用任务分配功能以向具有修复资格的工作人员分配相关修复任务。

(3)相關资料:用于管理相关文物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后的相关资料。

(4)文物跟踪评估:意即对修复完成后文物管理,提醒和跟踪而使用。

(5)环境报警:用于处置针对文物存放环境的报警事件。

3)档案管理。用于对文物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档案管理,意即对提交归档的资料及流程的管理,设置档案库、归档审核、查阅申请、查阅审核等功能。

(1)档案库:查阅已经归档的档案文件,并提供对归库档案的查阅、删除和导出功能,默认展示的字段应该包含档案编号、名称、类别、年代、级别、收藏单位、归档日期。

(2)归档审核:用于对“文物保护修复”中归档的修复过程档案的审核管理而使用,对于审核中的文档状态提供待审核、审核通过和审核未通过。

(3)查阅申请:当某个人员想查看一个已经存在于档案库中的文件而又不具备相应的权限时,可以向具有权限的人员申请查看权限。

(4)查阅审核:用于某一档案的管理人员,对其他不具备阅览权限人员的申请审核而使用。

2.3 系统工作流程

文物是博物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如何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馆藏文物的修复、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现代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加强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修复修缮工作流程,以规范文物修复、使用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3 文物保护修复系统建立的建议

文物保护修复系统的建立是一项相对简单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对修复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文物修复事件的数据记录(文字说明、使用材料、视频文件、电子照片等)、验收交付、状态预警、跟踪评估、记录提交等。

做好系统需求规划。系统的建设涉及体制中的多部门,需要这些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建设工作建议由院、馆、所的高層(一把手负责制)牵头负责。体制内具有信息化部门的应该由该部门落实具体的功能需求收集与分析,做好建设前的战略规划,全面协调涉及业务部门、筹划文物保护修复系统的具体功能;体制内尚未设立独立信息化部门的,可以交由社会企业、研究所、高校等进行研究,但体制内的涉及的业务部门必须通力合作,提出完成自身工作需要完成的功能、当前存在痛点以及最终需要呈现的功能分析。

4 结束语

经过1年多努力,文物保护修复系统的需求、功能设计正逐步完善,当前阶段正努力建设基础设施,以期将来能够更好的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实践证明,建设该系统具有科学的依据,能够提高我院文物修复体系管理能力,做精做强文物修复工程,全面提供文物的修复修缮过程管理水平,充分激发内在潜质并为将来某一时间段的修复提供修复数据支持,充分展示文物修复在文化遗产科学管理、科学保护、科学使用中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

[2]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文物博发〔2001〕81号。

[3]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WW/T 0002-2007。

[4]文物藏品档案规范,WW/T 0020-2008。

作者简介

周维(1983-),男,汉,四川成都人,本科,项目经理,研究方向: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智慧旅游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