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

2018-11-23 11:30彭敏
卷宗 2018年31期

彭敏

摘 要: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文明进步的见证,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历史研究、艺术研究价值。做好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是国家、机构以及个人义务容辞的使命与职责。本文从文物陈列与保管现状出发,探寻了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文物保护意识下的文物管理提出几点策略,以期提升文物陈列与保管的科学水平,促进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管理中,作用與功能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文物保护意识;文物陈列;文物保管

文物保护(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主要是指对具有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利用有效的防损坏措施,避免文物损害、丢失问题产生的过程。加强文物保护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实现文物科学利用。基于此,有必要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研究,在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的同时,促进文物管理与利用价值的提高。

1 文物陈列与保管现状

由文物(Cultural Relic)的定义可知:文物是对人力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遗迹与遗物的统称。文物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且不同类型的文物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关系、社会活动情况,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时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鉴证,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升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民族团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作用[1]。博物馆作为文物陈列与保管的重要机构,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文物陈列与保管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文物保护作为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相对较多,且专业性相对加强。加之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处于边缘研究领域,专业性理论与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导致博物馆在进行文物陈列与保管过程中,常采用传统保护与管理方法,如白灰吸潮、水盆除湿等[2]。仅有部分规模相对较大的博物馆应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文物保管。

文物陈列与保管基础条件差:文物所具有的价值决定了文物保管与陈列的重要性,加之不同类型文物所需保管条件不同,应有针对性应用保管措施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管理与保护过程中,多数博物馆受空间、财产限制,存在库存保管条件不达标问题,导致在保管过程中,文物出现积灰、褶皱、破损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在文物陈列过程中,多数博物馆或工作人员为根据文物保护需求,进行陈列区温度、湿度、光照的科学管控,使其在陈列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降低自身价值。

文物陈列与保管过程中为及时发现与处理文物本身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文物在长期收藏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流失出现质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通常是潜在的、缓慢进行的,只有通过在悉心照料中,通过细微观察才能所有察觉。当工作人员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时,虽工作尽心尽责,但无法及时发展文物自身存在的细微变化,易导致书画掉粉、褪色、粘连等问题的产生。

2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进行文物陈列与保管的重要性

对文物陈列与保管现状以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文物保护意识缺失存在密切关联性。文物保护意识是促进文物保护行为产生的前提,意识的树立与提升,能够从思想层面,提升国家、有关机构以及个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将思想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一种本能,并通过具体行为进行体现。例如,基于意识,工作人员在文物陈列与管理中,树立责任感,使工作更为细致,避免文物本身变化对文物价值的影响;基于意识,相关管理机构加强文物管理与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改善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促进陈列与管理模式的革新;基于意识,有关学者与研究人员加强文物陈列与保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科学水平。因此,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进行文物陈列与保管,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进行文物陈列与保管的策略

3.1 基于教育培训,树立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意识能够通过教育培训进行不断强化。对此,博物馆在进行文物陈列与保管过程中,应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促进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在工作实践中的有效落实。并通过教育培训,丰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推动文物陈列与保管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

3.2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改善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

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陈列与保管过程中,基于文物保护意识,实施预防性保护。即对可能影响文物质量与价值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技术与方法入手进行保护。就文物陈列环境而言,依托先进技术,根据文物本质特征,有针对性的控制文物陈列区域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情况,并在定期监督检测中国对环境各项指标进行审查与调整,避免陈列过程环境因素对文物产生不利影响;就文物保管而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改善库存条件,避免霉变、积灰、磕碰等问题的产生。并根据文物特点应用有针对性的库存措施进行保护[3]。

3.3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加强文物日常养护

在日常管理中,工作人员需对自身所管辖区域的文物进行细致观察,制定科学、规范、全面的日常管理与保护方案,对文物病理变化情况具有及时、全面、准确的掌握,并上报给上级进行文物养护。例如,注重青铜器锈蚀问题的影响;注重书画颜料色泽的变化;注重图书霉变问题的影响;了解不同文物存在的虫害问题与发生虫害的现象,掌握文物虫害防治手段,从而加强文物尤其是有机物制成的文物(包括纸、竹、布等)虫害的防治力度,降低虫害对文物的不利

影响。

3.4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进行文物科学修复

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文物保护意识,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应实现对文物纹理、属性、价值、疾病等具有全面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并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手段、原形制”原则进行科学修复,以保证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与此同时,对于特殊文物,需应用先进修复技术进行保护,提升受损文物修复质量与效率。

4 结论

总而言之,文物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文化资源,文物保护工作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文化价值与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基础。因此,有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明确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并以先进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组织开展文物管理与利用工作,增强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为我国文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娄景莉.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3):154-155.

[2]王丽萍.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1):136-137.

[3]孟波.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J].北方文学(下旬),2017(0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