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缩微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

2018-11-23 11:30潘梅
卷宗 2018年31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潘梅

摘 要:微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领域革新,现已经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根据其发展趋势,还可能会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相关人员开始追溯于缩微技术的实践历程,得知,它在我国图书馆发展近80年代以来,承担的使命因年代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着。本文就是以我国图书馆缩微技术为主题,探讨其不同的历史阶段承担的使命以及它的未来走向,希望能够给予技术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图书馆缩微技术;发展历程;未来走向

1 缩微技术的概况

缩微技术最早起源于17世纪的欧美国家,它是在一定摄影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如“针孔成像”、“暗箱成像”、“光影画箱”等技术,与紧密相连的缩微技术的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之后,经科学家们近一个世纪的探究,缩微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还有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其它领域。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缩微技术的发展概况进行介绍。

1.1 缩微技术的特征体现

缩微技术又名缩微复制技术或缩微摄影技术,它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现代化新兴事物,主要依托以摄影记录和影像缩小两大原理,结合社会文献以及技术领域的革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存储技术。它在系统的组建上远远领先于其它技术,其核心技术模拟存储是由缩微技术在不改变原始材料的信息基础上,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感光材料。在此基础上,所加工呈现的缩微品,就是原始材料最简便的存储方式之一。其中,记录在缩微品上的缩微影像通过数字多用表、多功能标准源和影像控制等技术完成,这些基本配置都是缺一不可的,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缩微录像系统的基本部件组成,而且它们还是缩微技术在商业以及其它领域得以不断发展的基本条件。

现阶段,缩微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许多的大型企业也都普及了缩微技术的最新成果。这种将原始信息进行复制的技术主要包含基础摄影理论和信息模拟,能够承担起技术硬件应用能力,对各种史料记载的保存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的缩微影像,在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自动化处理、检索、再现、复制、还原的基础上,从而使得原始影像能够长久的保存下来,同时还具有节省存储空间、便于携带的优点。但是它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难以实现即时的远距离传输共享、不能用户指令、利用不便[2]。

1.2 缩微技术的广泛应用

针对缩微技术的软件设备,我们都知道软件系统可谓是缩微技术系统中极其复杂重要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它也应该是工作起来困难度最大、问题最多的影像复制系统。所以,在缩微技术软件中加工制作的缩微品,不仅能够让史料资源正常还原,还能使缩微技术的工作得以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检索工作的顺利展开。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本缩微技术领域的具体使用与方法、装载信息的功能以及还原的一些方法需要进行重点性的标记,更好地促进缩微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缩微技术作为永久保存重要文献的存储载体。初期缩微技术首先应用于商业领域;后来在二战期间用于医学资料的存储;之后在金融、保险、科研以及政府部门不断地应用和推广。据悉,二十世纪初期才正式进入图书馆领域,并在此后的数十年,由缩微技术制作的缩微文献资料以“缩微出版”的方式进入图书馆,并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我国图书馆缩微技术的发展历程

2.1 起步阶段:1936~1948年

标志着我国图书馆正式使用缩微技术的是,1938年缩微设备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安装。当时,我国遭受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大学研究所需资料因战乱大量焚烧,而学术界急需西文文献,为此中国图书馆请美国图书馆代为征集图书。于是,1936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向中方提议:接受洛克菲勒基金的援助,在美国国会和中国国立北平各装一套缩微设备,该项目的启动也成为我国图书馆引进缩微技术的开端。

不过,因为设备自身对于技术的依赖性,在输入输出数据信息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信息的泄露和输出错误的现象。这一技术性失误,直接影响缩微技术正常工作的无法运行,尤其是在输入输出一些大工程数据时,失误率比平常工程高,进而给缩微技术设备本身造成损坏的迹象,甚至可能会给原始资料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说,缩微技术不仅受到当时复杂国际环境以及不稳定时局的影响,加上缩微技术设备本身具有的一些缺陷,我國缩微技术的起步十分艰难,历时较长。

2.2 初期阶段:1949~1980年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30多年里,国家开始重视文献的保存与研发,于是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开始引进国外的缩微技术设备以及自主钻研缩微技术,文献缩微工作开始缓慢展开,自主研发缩微制品数量逐渐增长,我国缩微设备成果较为显著。

1953年北京图书馆开始大规模的生产缩微品。1950~1960年,中国部分单位开始生产和使用缩微品,如,中国科技研究院、中央编辑所、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委情报所等机构开始进口缩微设备,但由于是在内战期间,一系列的设备购买之后,缺少冲洗设备,只能闲置。

2.3 发展阶段:1981~1994年

这一时期,缩微技术作为古籍资料抢救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国家政府部门。随着国家对古籍抢救工作的重视,关于古籍保护做出重要指示,成立图书馆缩微抢救工作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工作的开展,这对于缩微技术的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国家财政部每年进行专项拨款,派缩微考察团到国外接受技术培训,通过缩微技术中心多次相关会议的召开,对我国多年前纸张劣化、破损严重的重要文献进行重新缩微摄影拍摄。随后,全国各地图书馆与之为鉴,相继用缩微拍摄的方式对馆藏古籍修复处理。由此,各地范围内的文化馆藏缩微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2.4 冲击阶段:1995~2014年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图书缩微技术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随之即来是图书缩微技术缺陷的暴露,例如,缩微阅读必须借助阅读器才能完成,图书阅览室的缩微阅读者仅占全馆的0.5%,缩微阅览室的数量紧缺等原因造成了缩微资料的利用率较低,许多读者无法长时间系统的进行缩微学习。加上缩微技术受制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图书缩缩微未能成气候。

2.5 回归阶段:2015~至今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重视文化领域的策略,包括2015年全国公共数字缩微建设的启动。2016年国家筹建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项目等,这都进一步说明缩微技术的回归是指日可待的。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缩微技术发展成为数字缩微技术是在继承了传统缩微技术保存文献、影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了存储时间长、安全性能高的优

点[3]。所以说缩微技术必将在数字缩微技术资源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我国重要文献的长期存储做出巨大的贡献。

3 图书馆微缩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图书馆缩微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免发现缩微技术在不断地演进过程当中,只有结合自身的优势,顺应时代的潮流,并及时对缩微技术进行调整,充分了解这种技术在重要文献以及史料资源的还原中发挥的价值,才能更好的贴近数字缩微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对缩微技术的应用做出适时的调整,并且应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缩微技术因为它艰难的发展历程以及自身的特点已经能够适应现在当代生活,并且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商业、金融、保险、教育等领域。所以本文主要从缩微技术的概况、图书馆缩微技术的五个发展历程以及图书馆微缩技术的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对图书馆缩微技术进行探究,希望能够给予广大读者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婷.缩微技术发展应用的明天—与数字技术的融合[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7(3):16-18.

[2]李晓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十三五”规划思考与战略框架[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6(1):1-4.

[3]《国家图书馆学刊》记者.解决电子数字文献长期保存问题刻不容缓—国家图书馆孙卫总工程师专访之三[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52-55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三种常见的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的创新点研究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