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进行隐性教育的机制研究

2018-11-23 11:30曾骏
卷宗 2018年31期
关键词:思政课

摘 要:不少大学生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枯燥乏味的“学分课”,究其原因还是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晦涩难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改变思政课教学过去抽象枯燥的面貌,笔者探究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为平台进行隐性教育的机制,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从而弥补课堂“显性教育”的不足。

关键词:思政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隐性教育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高职思政课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为平台进行隐性教学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JXJG-16-60-3)的阶段性成果。

1 高职思政课隐性教育的特点

1)隐性教育的内隐性。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隐性教育,如晋朝时期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还有战国时期的孟母择邻三迁之教择邻而居等都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隐性教育就是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闲情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影响。

2)隐性教育的全程性。全程性是指思政隐性教育过程的不间断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连贯性和各个阶段实施思政隐性教育的衔接性,以及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平时学习、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营造良好隐性教学环境的持久性。

3)隐性教育的全员性 。所谓全员性,是指所有在校教辅人员,不仅仅指思政教师、学工人员、班主任辅导员等,还包括其它各专业所有教师,工勤人员,在校工作的外聘人员等,都要参与进行隐性教育,他们即是教育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榜样,并且都要坚持以德为先,开展自教自律活动。

2 思政课堂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交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学生较多地仍然停留在抽象的理性知识的接受程度,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内心认同。显性教育课堂讲授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与“学”没有达到有效衔接。教育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与学生建立新型导师关系。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育,既有理论的内容和原则,又有时间的过程和方法。思政课堂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第一两者属于高职体制内的事物,不是外嵌因素,没有排异性,并存在相互作用的交集,有利于充分挖掘边际效益。第二就两者来说,前者教师占主导,主要体现显性教育;后者学生占主导,主要体现隐性教育,功能上互补,有利于最大化。第三两者结合,教师乐见于丰富了教学内容手段、学生乐见于增长了人生学识才干、教学部门乐见于延伸了教学阵地功能、学校乐见于有效整合了大德育力量。

3 构建学校层面和教学层面的隐性教育机制

1)学校层面大机制,根据校情、院情、学情、教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首先高校党委要从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校长担负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通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其次要通过建章立制最大限度调动全校各岗位、各学科、各專业所有在校教辅人员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开展跟学生有关的思政社会实践活动要从人、财、物上给予肯定和大力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因素就是学生安全,在周密部署妥善安排的情况下只要没有擅自违反活动计划的,学校对意外安全事故要有兜底机制;最后组织、宣传、教务、团委等各部门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教育机制,而不是各负其责的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政各项工作抓实抓好。

2)思政教学层面小机制,思政课教学我们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 “六化”隐性教学机制。

实践活动项目化——结合各专业特点,职业素养,设计实践项目,制定活动手册,使之学以致用。实施“任务引领、内化于心”的实践活动项目化。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结合高职教育和地方专业特色,对统编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对相同课程、异同课程之间涉及重复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删减和融合,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设计出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教学专题实践活动项目。

课后读本通俗化——实施“文化传承、润物无声”的课后读本通俗化。紧扣高职教育和学校实际,可以编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后读本、江西地方革命故事课后读本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后读本等读本,促进了统编教材的使用。读本图文并茂,风格清新,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小组团队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作为一种鲜活的载体可以学生团队化或学生社团化,能有效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实践活动团队化和技能化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落到学生学习生活和专业技能实践的细处,弥合理论与实践的缝隙,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养。

实践内容技能化——整合资源,融合专业技能技术,培育打造其工匠精神。例如师范类和旅游经管类学生可以制作完成PPT并上台介绍讲解,开设的活动教学《介绍美丽家乡》,将学生按照不同地区分成若干小组,同学们准备充分,通过简短的文字和漂亮的图片展示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特色。这堂实践课,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提高同学们了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艺术类学生可以编写情景短剧,艰涩的理论在表演中通俗易懂,有的同学甚至根据自己的理解修改台词,实现自编、自导、自演,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表演中得到认同和升华。

实践形式多元化——多种形式有效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小组课内外实践性教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载体形式,一方面可以将价值观教育的知识、情感、目的依附其上;另一方面需要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采取多种灵活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让大学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中愉悦地参与和体验,寓教于乐,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考核方式菜单化——实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菜单化。传统的思政课考核机制没有体现与时俱进,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形,开展了思政课考核方法的改革,将考核方式内容菜单化,即设计多项考核内容和形式,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和专业特色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其中一项作为考试项目,体现了思政课知行合一的功能和特点。

参考文献

[1]朱小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2).

[2]陈凤,单婷.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五全”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4).

作者简介

曾骏(1981-),男,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思政课
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作用与途径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论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