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对策研究

2018-11-23 11:30曾嘉
卷宗 2018年31期

摘 要: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过知行合一的高妙之理,提倡我们所学须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事物与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是孤立独存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要旨。本篇论文就是立足于此,通过到陕甘宁青实地调研传统村落的保护情况,根据调研的一手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传统村落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陕甘宁青;原始村落;遗址保护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先哲的求知方式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当我背上行囊,随“陕甘宁青”寻访组踏上征程之际,始觉对此将会有新的感知。

1 行万里路

“陕甘宁青”地处我国西北,地域辽阔,位于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它北起长城线上的陕北府谷、横山,南至关中淳化、旬邑,东濒黄河与山西隔水相望,西临宁夏豫旺、甘肃固原。[1]在我国抗日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也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同时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主要经济带,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必然会有许多时间留下的记忆,陕甘宁青历经千年,在这里必然会有无数名胜古迹,我们这次探访调研的目标便是传统村落。

“陕甘宁青”地区辽阔的地域上各处都散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统村落也遍布各处,在两万里的行程中,寻访调研了4省8县16个村落。有600年历史的陕西富平莲湖村,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斩城(借天然高阜,削四壁夯筑而成),当年防兵燹、御匪乱威振一方。《富平县志.孙志》载:“县城制自思道。依邱陵,壁削之,高三丈有奇,为方僅三里许。”[2]有“宁夏第一村”美誉的中卫县北长滩村,30几户的小村庄,却拥有明清时期遗址古迹10余处,民居则是依山而建的“四梁八柱”式土屋,那错落有致、浑然天成的立體层次感,透出的是与自然抗争的顽强和不屈,令人震撼。坐落在千沟万壑黄土高坡之中的绥德郭家沟村,拥有陕北最典型的窑洞和院落。百余孔老式窑洞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梁之上,层层叠叠,石板院落里石碾、石桌、石槽一应俱全,展现了陕北窑洞生活的原始风貌,自然美里透着灵气,古朴沧桑中极具气势,浓缩了农耕文明的精粹。

建在山巅上之上的天水贾川乡梅江村让我们领略了另一番景象。从县城坐四十分钟大巴来到梅江站,下车迈腿就想进村时,却被告知还有半小时的山路。抬头仰望,山巅一侧的洼地,林荫丛中隐约露出的村庄斜靠在山脊上,眼前盘旋蜿蜒的山路通向山中。犹豫之间,一位开车的同路人邀请我们上了车,小车在细细窄窄的山路上颠簸十五分钟,才到了真正的村口。古村显得很幽静,村民言及山路也很平静,似是习以为常,只是村长抱怨几句,早就上报乡里修路,上头说有了项目才能列入计划,又搁置下来。村长的表情中隐约透出,村里有项目或乡里给修路,只是说说而已罢了,梅江村的行路难也不指望真能解决。这种无奈中的坦然,倒像是对现状的唯一解释。

2 阅人无数

寻访传统村落,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如果说见物是为保护好外在的“筋骨肉”,那么见人则是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原乡人”以及延续的民俗、民风和文化传承,才是保护中的“活态”,传统村落的“灵魂”。围绕见思想、见生活,“陕甘宁青”组相继访问了50多位“原乡人”。兰州西固河口村的张振祥可算是一位最有“思路”的书记。河口古镇重建规划历经8年才获批准,为加快进度,张支书采取了对外“公关”,对内“攻心”的策略。他跑外请来大学教授、文史专家和新闻记者,深度挖掘古村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全面科学的重建方案经广泛宣传报道,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重建工作在各方支持下得以顺利启动。对内,张支书为唤起村民的自动自发意识,先后组织村民代表到陕西、青海、甘肃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村里老年协会主动成立“河口民居管委会”,协助村委落实管理重建工作。河口古街店铺修复,政府每户补助2万元,村民普遍出资7、8万元。有了村民的响应配合,修复工作自然如期完成。绥德县贺一村与党家村同时列入国家首批传统村落(陕西省仅5处)保护,村里以窑洞为主要建筑,保存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宅群落,被誉为“陕北印象”。对村里的保护开发,支书党来强充满了“矛盾”心里。目前除了搞旅游开发,似乎别无选择。自己搞,多年实践证明,搞来搞去还是“原地踏步”;请人搞,党家村被边缘化现状,他也是“心有余悸”。怎么做更好,党书记直摇头。“眼下也不能闲着”,党书记干事的劲头挺足,“抓紧修复村里的古建筑,绝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如果说与“当家人”的“见思想”是喜忧参半的话,那么与“原乡人”的“见生活”则是触目惊心。一路走来,村落“空壳化”和居民“留守式”现象相当普遍。莲湖村放眼望去,偌大的村子,几乎全是老人和儿童。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除外出打工别无创收途径。受访的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奶奶,儿子病逝后,为照顾生病的老伴和年幼的孙女,只好半夜上山替人家装土豆,装一袋2元,天亮时可挣20几元。当问及是否辛苦时,老奶奶叹息地说:“哪能管累不累,装土豆是一阵的活儿,干完了,这点钱也无处找呀”!

3 深思感悟

白日寻访村和户,夜坐静思感与悟。寻访中的所见所闻,催人深思,几点感悟记录在下。

3.1 旅游开发是保护传承传统村落的唯一出路吗

保护传统村落,难在缺资金;破解资金难,出路搞旅游,这似乎成为当下大家的基本思路和普遍共识。但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如果急于搞“求利式”招商,看重打“功利性”算盘,难免落入逐利争名的窠臼。目前过度商业化包装造成“千村一面”,过度求利式开发又出现“千面一利”,凡此种种,对传统村落造成的威胁已经显现,并呈加重趋势。但除此一条,似乎又无他路可走。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此类公益性事业理应得到公共财政的覆盖。在公共财政长期缺位情况下,摸索前行若不加以引导规范,势必会出现乱象。如果传统村落受到不可逆的创伤,那么即使公共财政姗姗来迟,也只能“望村兴叹”了。

3.2 留守老人儿童要守多久

寻访中发现,传统村落“空心化”,老人儿童“留守式”,已成为许多村庄格式化表象。年轻人因村里居住条件差不愿住到无经济来源无法住,多外出打工,而留守老人和儿童则成了古村的守护人和寂寞心灵的守望者。村庄的“空壳“和家庭的“空巢”,直接导致村落保护、文化传承失去了“根”,缺少了“魂”,造成的恶性循环,势必会对保护传承形成桎梏。解决的出路唯有破除恶性循环,积极发展传统村落的经济产业。

3.3 精准扶贫如何精准

“谁贫就扶谁”。去年以来,中央新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基层,新精神、新任务、新举措,无疑给古村脱贫致富带来新曙光。如何更好地实现精准?目前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才是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根本出路,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就调查情况看,如何全面、真实地完成精准扶贫任务,特别是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还真不是嘴上说说“精准”就真能“精准”的事。[3]

参考文献

[1]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富平县志.中国图书馆网.

[3]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中国经济网.

作者简介

曾嘉(1993-),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宗教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宗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