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防腐剂也永远不变坏的水

2018-11-26 09:49廖虹雷
神州民俗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界圣水乞巧

廖虹雷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在广东,因为口音的原因,把“七夕节”、“乞巧节”,叫做“七姐节”、“七姐诞”、“女儿节”。根据清康熙《新安县志·风俗》载:“七月七日,曝书帙、衣服。是日鸡唱时,儿女早起焚香,于天街前乞巧。”如今曝书帙和晒被服,人们不一定非要选在七夕那一天进行,可这一天焚香拜祭、汲“七姐水”的习俗百年犹存。

“七姐水”又叫“圣水”。明清几个版本的《广东通志》都有记载道:“七月七曝衣书,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儿女以花果作供,捕蜘蛛乞巧。”

香港在鸦片战争前,与现在的深圳属同一县邑,民情风俗自然没有差别。邱东《新界风物与民情》描述:“昔日新界乡人,每逢七月七日正午,例必到河流溪涧汲取河水,入于埕中贮存,名曰‘七姐水。如遇上有人发高烧,就以白苎麻叶捣烂,开此水饮服,据说屡见奇效。说也奇怪,七姐水虽贮存经年累月,其水质永远不长虫,不变坏,用来腌浸生果,亦得同样不坏。”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深圳和新界只隔一条深圳河,新界人“正午”汲七姐水,而深圳人却“鸡鸣”时分取七姐水。根据深圳民间的说法,七夕,也就是初六夜过12点钟,七仙女下凡到人间的河湖潭水沐浴。凌晨时分到河中挑的水,就是七仙女沐浴的水,所以叫“圣水”。旧时,人们非常虔诚地求取这一年一度的圣水,往往在初六前便洗净几个口窄肚圆的瓦埕备用,时辰一到,就会全家总动员,拿着桶盆齐齐出动。在井泉河边,到处可以看到男女老幼争相汲水,挑水回家的欢乐景象。之所以大家这么“紧张”,是因为本地人认为,过了四五更天,鸡一啼鸣,水就不是七夕水了。月光花下,人影绰绰,水洒滴一路,也欢笑声一路。大家挑回来的水灌满瓦埕,放置房子阴凉干爽的地方,封闭埕口,常年备用。

广东人很会利用这“圣水”。深圳客家人用它腌制柿子、沙梨、黄瓜、芥菜、咸菜等食物,味道特好,特香脆;广府人用它浸米煮粥,清火散毒;用这些水腌渍鸭蛋、咸鱼、贝类,或制豆豉,晒干后特别好味。如果大暑热天,邪火上身,咽炎舌疡,喝碗“七姐水”,就可以炎消疮褪。如果小孩头长疮疖,特别是生“痄腮”(腮腺炎),用犀牛角和“七姐水”研磨,涂上顿时消肿止痛,几日之内不打针不吃药,自然痊愈。有《广州岁时记》为证:“即是日汲清水贮于坛内密封之,尝久贮不变臭味,曰七月七水,调药治热性疮疥,极有效果。”

清末民初从佛山、南番顺迁徙到深圳一带的乡人,还保留他们原藉做“冬瓜水”的习惯。七姐节当天,先把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陶罐或瓦埕中,填满为止,加少量七姐水,然后用红泥或草纸桨封实盖口缝隙,放在屋里阴凉处。三年后再开埕罐饮用。由于清洁密封,隔绝空气中的细菌污染,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沉淀、分解,冬瓜变成了瓜汁。饮用冬瓜水对治疗温热病、中暑、发烧有奇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成了老百姓的“掌门药”。

“七姐水”除了食用之外,还有美容之效。姑娘們挑完“七姐水”回家,用铜面盆盛上“七姐水”,加入前一天采集到的香花草、白玉兰、鸡蛋花、茉莉和凤仙等七种鲜花投入水中泡浸半宿,这就是“七夕香花水”。天一亮,姑娘们用这水“湄眉”润发,然后洗擦身体,对保养毛发和皮肤颇见效。小孩子则在天蒙蒙亮时纷纷结伴下河游水,说洗浴后,一年不生痱长疖。清万历年间浙江《新昌县志》便载有女子“煮槿汤沐发”之俗。

到了中午,姑娘们汇集在“七姐屋”(广府人叫“女人屋”,客家人叫“妹仔屋”,即姑娘集居的闲屋或七姐头领独自居住的房屋),从各家各户带来隔天做好的米糕点心,有的做咸,有的做甜,有的蒸,有的炸,一比手艺高低,攀比谁的好吃。

黄昏和晚上的活动,是“七姐节”的重头戏。姑娘们在“七姐屋”门前,或宽阔的井头边,当着月光底下摆上香案和装满一式七份的纸制衣服、仙棒等物的“七娘盘”,摆上当地产的红柿子、菠萝、龙眼、葡萄、杨桃、橄榄、油柑子七种时令岭南佳果,供上“五子”——南瓜子、炒黄豆、糖花生、熟莲子以及红枣子,鲜花,大家穿上新衣,戴上首饰,轮流在供桌前焚香跪拜七次,默祷许愿“拜七姐”。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年少活泼的女子,则围在一起做“找仙姑”的游戏。客家地区的石岩、龙华、观兰、布吉、龙岗、坪山等姑娘们唱山歌或“驳山歌”,讲粤语的南头、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一带唱粤曲、咸水歌。类似的歌会,把“七姐节”活动推向高潮。宋朝刘克庄曾有诗句描述“七姐诞”热闹情景:“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猜你喜欢
新界圣水乞巧
《乞巧》
明水(甘新界)至哈密段公路高速预检称重系统设计
香港新界地产代理商联会捐赠10000个口罩支持社区抗疫
乞巧七夕
都柳江——穿行在神山圣水之间
新界泵业的突围之道
对圣水大桥结构病害诊断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