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 的“寻宝”之旅

2018-11-27 05:02钟健
知识就是力量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尼西夏尔达克

钟健

印尼南苏拉威西的造船技艺

皮尼西船也被称为“南苏拉威西的造船艺术”,即著名的“苏拉威西岛帆船”。建造和使用皮尼西船,展現了南岛语民族延续千年的造船及航海传统,在这一过程中,还衍生出种类繁多、复杂精致的各式其他船只。在印尼乃至世界范围内,皮尼西船已经成为该国造船业的一面旗帜。

传统上,皮尼西船的尺寸并不固定。通常而言,人们倾向于建造小船,但三四十米的大船并不罕见,有时甚至超过五十米。当地森林资源丰富,人们很容易找到巨大的树木,用于制作斜艏柱和艉柱。即便龙骨相对较小,它们仍不失为上好的海船。

“皮尼西”本意是指拥有七八个帆的海船,包括船首斜桅上设置的三个前帆。然而,有德国学者认为,皮尼西帆船并非百分之百的本土产品,而是过去两百年间东西方文明融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当地悠久的造船传统,也借鉴了欧洲探险家所带来的西方航海技术。

造船和航海的知识和技能,不但在家族延续的过程中代代相传,还通过分工合作传承给非家族成员。而所有与此相关的社区、团体和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积极维系这样的传统—不管是各种市场营销活动还是相关书籍的出版,都可以视为为此做出的努力。

亚美尼亚十字石雕刻技艺

十字石之于亚美尼亚,类似于泰山石敢当之于中国。不管是亚美尼亚境内,抑或是耶路撒冷亚美尼亚区这样的海外聚居地,只要有亚美尼亚人聚居的地方,都不难看到户外矗立的十字石。

公元4世纪,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作为基督教信仰的外化之物,十字石连接了世俗与神圣两个平行世界。十字石多为1.5米高,中部刻有装饰精美的十字架;其底部的圆形图案,象征着太阳或永恒之轮;环绕中心图案的,是植物、动物、几何图案、圣徒像等。

泛泛而言,所有的十字石都是轴对称的。横轴和纵轴的两侧,形制大体相同。然而,轴线两侧的图像又富于变化,并非严格的镜像关系。这种细节的变化,使得现存的5万多枚十字石都是独一无二的。亚美尼亚人常说,世界上找不到两块完全一样的十字石。

以中世纪为界,十字石在历史的时间轴上也显示出有趣的变化。中世纪以降,十字石开始出现上、中、下的三段式布局—上部表意天堂,下部意为地狱,中部是十字架和永恒之轮。意思是,只有通过信仰,灵魂才得以进入天堂。

制作十字石,匠人们通常选用当地石材,先用锤子、凿子、模具等工具大体成型,随后用细沙进行打磨。小缺损或坑洼之处,会被灰泥或石膏填平。最后,上好漆的十字石在宗教仪式过后,被竖立在妥善之处。经过洗礼的十字石,被认为拥有庇佑、赐福的神圣力量。信徒们对着十字石祷告,祈求平安、长寿、灵魂的超脱。

制作十字石的手艺,多为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在强调传统方法和样式的同时,也鼓励工匠的即兴创作。也正是这个原因,十字石是常新的。

吉尔吉斯斯坦地毯编织技艺

毛毡地毯是吉尔吉斯人最重要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亦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传统上,吉尔吉斯出产两种毛毡地毯—阿拉基斯(Ala-kiyiz)和夏尔达克(Shyrdaks)。后者采用最复杂的马赛克织法,拥有惊人的耐久性,平均使用寿命超过百年。突出的耐久性使其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地毯类型。

夏尔达克的编织流程复杂。每到夏天,人们先把羊毛晒干、压实,做成一层层的毛毡,随后用骆驼毛将它们缝制在一起。夏尔达克大体上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薄毡,有彩色图案;下部是厚毡,棕色或黑色。巧手的妇女们先用粉笔在薄毡上画好纹饰(蔓叶、动物、山羊角、旋涡纹最为常见),随后上色,再将其镂空。待上、下两部分缝合后,下部分的深色便会从镂空处显露出来,让整个图案深浅相宜。

因此,拼接是制作夏尔达克的关键。镂空、拼接、缝合要配合得当,严丝合缝,不见龃龉。毛毡层层叠加,针脚细细密密,绝似了北方的百纳鞋底,这就是夏尔达克的奥秘。它们通常为1.5~3米,大小适中,便于手工操作。

然而,好物费工。若独自制作一张夏尔达克,成熟女工也要耗费2~6个月的时间。在农村和广大山区,这项工作通常由一群妇女共同完成。各个家庭的代表齐聚一堂,切磋交流,年轻人也有了向长辈习得技艺的机会。于是,编织夏尔达克有了其他的意义:凝聚和团结社群,促进传统知识的代际传播。

马达加斯加木雕

很久很久以前,风格独特的木刻和木雕技艺曾遍布马达加斯加。18世纪,毁灭性的毁林伐木席卷整个马达加斯加,扎菲玛尼里人搬到了林中高地。他们的社区,也成了现存唯一的木刻与木雕文化遗产保留地。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扎菲玛尼里的木匠、手工艺人积累了关于木材的一整套知识体系,发展出精细的雕刻技能。从房屋建筑到日常物件,扎菲玛尼里人对造林植树和木工雕刻的熟稔体现得淋漓尽致。进入扎菲玛尼里的木材多达20余种,分别用来制作房屋墙壁、窗框、梁柱、凳子、箱子、农业工具,每一种树木都有特定的用途。

就地取材,从来都是前现代智慧的摇篮。即便到了今日,扎菲玛尼里人的房屋和墓葬也全部采用榫卯结构,放弃铁钉、铰链等金属构建;粮仓则依传统方式建成圆柱形,高耸于山腰,风景旖旎;木雕上齐整的几何图案,表征了南岛族群的起源,也折射出阿拉伯文明的广泛影响。

尽管花纹和样式的母题有限,匠人的巧思却让每一件作品都有了独特之处。这些纹饰,与扎菲玛尼里人的信仰和价值观紧密相连。例如,蛛网象征着复杂却有序的家庭关系,蜂窝象征着密集而井然的群体生活。某些特定的装饰,还与特定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有关。

猜你喜欢
尼西夏尔达克
小蘑菇
读书的快乐
读书的快乐
童年饼干
夏尔·巴托与18世纪“美的艺术”概念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为什么是他设计了那么多上海地标建筑?
尼西黑陶:拿捏两千年的质朴艺术
玩偶医生和花旦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