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途径研究

2018-11-27 06:58李若辉
设计 2018年13期
关键词:设计专业途径互联网+

李若辉

摘要:互联网对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以设计专业为对象,基于专业课程的授课特点,提出以互联网技术融合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的四种途径,即“互联网+”与专业课堂教学、设计竞赛、设计工作坊以及毕业设计的融合,并探讨了每种途径下,互联网技术渗入的具体方式,强调了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互联网 设计专业 教学改革 途径

引言

互联网作为当下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人类工作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熟悉互联网的应用,而且还有着极大的兴趣。目前,一些院校基于互联网技术,陆续开始探索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结合的途径,如M00C、微课等一系列新颖的教学概念不断涌现,但从现有高校的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另外,对于设计专业,其专业课程的教学多以学生设计实践为主,并且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更为频繁,而“互联网+”与设计课程的结合能够实现双方交流的及时性和快速性,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由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一、“互联网+”与专业课堂教学的结合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授课形式,设计专业教学有着自身的特征。首先,它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进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辅导,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多。其次,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讲授多以案例分析为主,纯理论灌输为辅,并且学生设计实践持续时间较长。第三,学生在设计实践的进程中需要教师介入的频率偏高,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够及时获取良好的设计意见,并最终保证设计的质量,而学生也是在整个指导过程中逐步学习到设计的技巧和方法,使其设计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分数的评价,很少通过试卷考试形式,而多以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为主要依据,且这些方案多为以电子文档格式。

因此,根据以上特点分析,高校可以探索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云平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实现专业课堂教学的网络化。在该平台的功能设置上,可以基于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展的整个流程安排平台与教师和学生发生交互的功能(如图1)所示。如在课程开始之前,平台可以自动将课程信息和学生名单等提前发送给教师客户端,教师则可以将课堂所需的教学资料上传至该平台,并由平台发送到每个学生端口,以备学生及时下载,做好课前准备。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输入教学日历、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发布课程作业、批改作业等,而学生则可以直接将每一次的课程作业上传到平台,供教师批阅。这样,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批阅学生作业,学生也可以及时查看自己的作业审批状况。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所有的作业都已经被云平台所记录,这样教师可以直接根据云平台资料给学生打分,或者由云平台系统根据平时教师的评阅分数直接算出学生最终成绩,极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使学生能够在结课之前就可以预测自己的最终得分。另外,云平台储存了学生的课堂作业资料,也省去了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的教学资料归档等繁琐的工作任务。

二、“互联网+”与设计学科竞赛的结合

设计竞赛对于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增强学生专业自信、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每年都有近百项不同等级的设计竞赛,这些竞赛由原来要求参赛者提交的纸质文档逐渐向电子文档形式转变,这就为互联网技术的渗入提供了契机。另外,学生独立完成的设计作品大多尚不成熟,需要教师反复提出修改意见,师生沟通最为频繁,并且要求交流的高效、快速、及时性,而这种快速便捷的需求正是互联网技术的特点。

互联网与设计竞赛的结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如图2)所示。

(一)学生作品提交前的结合。

当前学生参加设计大赛多与某一门具体专业课程相结合,由相关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提供设计辅导,学生在辅导下不断修改完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般有着特定的指导老师,但大部分的设计时间又集中于课堂之外,同时师生还需要多次的交流。另外,由于沟通的过程强调及时性和有效性,以避免学生过度的无用工作,而在沟通中又不需要大容量的文件共享,只需借助图片、文字、语音等形式,因此可以尝试借助移动终端,以APP应用的形式来实现双方的交流。

首先,教师将与大赛信息、注意事项等资料的链接发送到移动APP媒介之上,学生在客户端自由报名参加。接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调研,并将调研结果与设计思路通过客户端与教师沟通交流,教师则通过APP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修改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案,直到最终设计成果的提交。

(二)作品提交后的结合。

在学生设计完成之后,大赛主力方也可以将作品收集与评审过程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如通过网络平台面向高校开放,为学生提交作品开通网络通道。另外,主力方在评审中也多是聘请外部专家,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地区,汇聚在一起较为麻烦,并且评审工作量较大,难以短时间内完成。因此,该过程也可以通过客户端平台形式,为评审专家开通评审入口通道,实现远程评审。另外,在方便的情况下,整个评审过程也可以对学生开放,实现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在方案评审后,比赛结果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并且获奖证书及奖品也可以在平台上公布发放方式、时间、以及物流追踪等。

三、互联网+与设计工作坊的结合

目前,高校學生参加的设计工作坊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由学校自主承办,以面向校内外学生为主且开展时间较短;另一种是由校外企业、创意基地等承办,邀请各高校学生汇聚在一起开展一定时间的设计考察和设计实践,时间多集中在寒暑假期间,一般持续15天左右。对于第一种形式,鉴于其时间较短,设计成果多为一些初步的设计手稿方案,且学生数量有限,因此本文主要以第二种形式的工作坊作为研究对象。

目前,由校外机构举办的设计工作坊越来越多,如江苏大丰“东方一号”创意中心、福建晋江等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主题的设计工作坊,邀请全国各地的设计学生参加。这类工作坊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地域以及时间限制,各高校的大学生只有在暑假期间才能聚集,当设计完成之后,学生离开创意基地,整个工作坊结束,难以实现工作坊与课堂教学的常态化。互联网技术则可以基于这一问题,切入到工作坊项目之中,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保持延续性互动。

互联网技术与设计工作坊的结合,并不是取代每年一次的学生在创意基地的实际设计实践活动,而是在学生离开基地之后,仍然保持创意基地与高校学生之间的互动。如通过实地设计项目,创意基地与学生之间通过互联网系统建立关系,在学生离开之后可以将基地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给学生,有业余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则可以自主参加,实现网络设计工作坊项目。其具体流程为:首先创意基地将其工作坊任务通过平台发布,招募学生参加,公布具体的奖励办法,接受到信息的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在网络平台上投递个人资料,主力方再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筛选。通过筛选的学生,由主力方负责对其进行网络在线培训,培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任务安排、时间控制、资料发放以及辅导等,直到当前设计项目的完成,之后又转入下一个项目。互联网技术与设计工作坊的结合,不仅使基地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在校学生的创意贡献,而且还能将企业的设计工作流程、方法、文化理念灌输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讲,也可以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便于毕业后的求职。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在工作坊种的表现,积极吸纳设计人才。

四、“互联网+”与学生毕业设计的结合

毕业设计是每一个高校学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其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至少为一个学期以上。鉴于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很多学生采用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同步进行的方式,造成了师生异地的问题,而毕业设计的推进又要求二者保持频繁的沟通,许多毕业作品也需要制作模型,并且学校对毕业设计中各种文件资料的存档要求较多。因此,有必要探讨通过互联网建立二者沟通的平台,并通过平台对相关资料进行储存和备份。

“互联网+”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主要意义有两个层面:

一是基于学校教务管理层面。通过建立毕业设计的网络系统,学生所有的毕业设计资料都能够通过该系统进行存储和调阅,如教师通过系统发布选题,学生通过系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然后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开题报告上传、外出实习申请与批复、中期检查、毕业设计图纸上传、毕业论文审阅、答辩记录以及评优等所有相关程序都通过该平台实现。当流程结束之后,整个毕业设计系统就记录了所有环节的材料,避免了后期文件的整理工作。另外,每个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也可以通过系统直接查看,包括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次数、内容、时间等,通过跟踪学生毕业设计进度,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得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状况,也能够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合理评价。

二是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与督促。在毕业设计进程中,学生大多处于企业内实习,因此毕业设计中与教师的沟通只能借助网络完成。学生调研的资料,以及对资料的分析,通过学校互联网平台推送到教师端,教师通过端口对学生的资料进行审阅,并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在设计构思与方案确定过程中,该系统平台不仅要提供常见的上传、下载以及留言等功能,还应开发一定的图纸修改、简单图形绘制与标注等编辑模块,这样能极大方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在方案确定后,学生的作品还需制作模型,该端口也可以为模型制作方提供一定权限,让其定期上传和汇报模型制作的过程及出现的问题,如结构问题、工艺问题等,以方便学生、教师、模型制作方共同交流。在毕业答辩以后,该系统平台同样可以开放给教研组,以使若干教师共同對学生成绩进行打分,并给出评语。学生也可以从该平台上查阅自己的毕业设计成绩和评语。

结语

互联网不仅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而且还对传统的大学学习方式产生了冲击。对于高校设计专业,其授课方式的特点明显,对师生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求较高。另外学生还需要参加一定的校外工作坊项目,企业与课堂授课的联系密切。因此,“互联网+”与高校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有着巨大的结合潜力,相应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设计专业途径互联网+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高职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职设计色彩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
“发现式教学”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社会需求的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